討論,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知識的深化。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智慧,使思維迅速發散與集中,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討論還能促進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科學設計40分鐘,合理調劑聽說讀寫,以消除學生疲勞厭倦之心理。在閱讀教學中穿插討論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竭力思索,暢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昨天,這兒一座村莊》這首詩歌是寫改革開放后的深圳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淺顯易懂。教這首詩之前,我針對本縣的特點,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改革開放后,我們青州市有了哪些變化?”學生便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新建的大道兩旁如雨后春筍般地聳立了大樓……”“我爸做生意,買了汽車。”“我家買了別墅。”……整個教室熱鬧了,打破了串講串問的沉悶氣氛。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高漲,他們主動地進入了語文學習和語言思維的鍛煉中。在充分的討論中,學生已體會到了因為有了改革開放的政策,使人民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變化。
二、討論,活躍了學生思維
我在教學中常常運用討論這一方式,讓學生主動質疑,或老師提問,共同討論。重視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
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時,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馬是吃草的動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課文中還說馬是一匹瘦馬?”初聽這問題很簡單,細一想這個問題又和紅軍過草地的困難緊密相連。于是我便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組討論。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展開激烈的討論。有的說:“過草地時大批人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說:“草地到處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馬不一定可以過去吃。”還有的說:“陳賡,小紅軍都很疲憊,經過長途跋涉,馬也累了、瘦了。”……討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又使學生更加了解紅軍過草地時非常艱難。對小紅軍為什么三番五次拒絕陳賡的幫助,體會人物的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討論,提高了表達能力
傳統教學串問串答,學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機會說,甚至有的學生一個學期都沒有在課堂上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感受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引進討論,讓每個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地表達,無疑是練習說話、增強膽量的好機會。我班有一位學生,一開口說話就臉紅,有時老師一提問,人未開口眼淚就流出來了,弄得我也有點難為情。其實這位學生文筆還是很不錯的,在一篇日記中她這樣寫道:“每次老師提問我都心驚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師點我的名……老師,請您告訴我該怎么辦?”我找了一個時間和她談心,指出造成這種情形最大的敵人是她自己內心的恐懼,自己嚇自己。我讓她試著在小組討論的時候練習說話,大膽地說。在上課時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終于在一次上《可愛的草塘》這課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點反映草塘美的?”這位女生大膽地站起來:“綠!”多不容易啊,同學們都向她投去贊許的目光……
可見,討論既能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還能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讓討論走進語文課堂]相關文章:
1.走進麗江課件
3.走進五月情感美文
4.走進春天教學課件
5.走進田園手抄報
6.走進唐詩1500字作文
8.走進具象藝術教案
9.《走進廚房》課件
10.走進秋天的美文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