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 2001-10-05 河北永清中學 張克久
發散思維是一種輻射型的思維方式。它從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立體地、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是創造思維的核心。要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在這方面,我通過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作了如下嘗試。
一,在閱讀教學中啟發發散思維
思維時側面多、角度多,是使人產生創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條件。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經典之作。雖然許多專家的注釋、評論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還可以重新認識和評價。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引導學生全方位考慮問題,進行討論辨析,得出更豐富的結論。如《雷雨》一課中關于周樸園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了他殘忍、冷酷、自私、虛偽的性格后,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周樸園是一個反面形象,但是不是說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性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紛紛發言,有的說:“周樸園當年不看出身而喜歡侍萍肯定有真情。”有的說:“周樸園一直沒有忘掉自己的罪過,并把房間還擺設成當年的老樣子,可以看出他對侍萍是有感情的,起碼有負疚感!边@樣的討論,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思路,使豐滿的人物形象在同學們心中樹立起來了,培養了他們多角度、多側面的發散思維能力。
限于思想和認識水平,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一種盲從,迷信課本和其他參考資料。鑒于此,我一直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廣泛質疑,進而獨立分析判斷,而不要陷入呆聽死讀的境地。如一次閱讀訓練課分析王維《鳥鳴澗》一詩中“人閑桂花落”一句,參考資料上認為是寫人閑花落的景色。但稍經提示,學生發現,桂花是在秋天開的,本詩寫的是春景,又怎么會有桂花呢?于是課堂上展開了討論,有的同學認為,詩中的“桂花”是虛寫,而不是實景;有的同學認為,“桂花”就是“月華”,古人因傳說月中桂樹而常以“桂”代“月”,而“花”與“華”是同音同義;有的則認為,或者在某個地方也有春天桂花開的現象。雖然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定準確,但通過討論,培養了獨立和發散思考的習慣。
二,在作文實踐中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
用創造性求異思維來指導作文,讓同學對同一題材從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構思、不同方法進行創作,對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論家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詩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領人偏多于雷同處見長……惟其篇篇對峙,段段雙峰,卻異而不異,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領、真超脫。”我在寫作教學中,對于標新立意的文章給予鼓勵肯定,并向學生推薦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在以2000年高考作文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題目作文時,多數學生都是列舉例證論述答案的豐富多彩。為此,我在講評時,向學生推薦了一篇獨樹一幟的文章。文章認為,答案,尤其是正確答案是唯一的,但得到答案的途徑可以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是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
我在指導寫作時,經常要求學生在觀察事物時,要善于發現事物產生聯想,“小”中見“大”。有的同學在經過指導后嘗試寫了一篇《天線的變遷》,通過寫家鄉的電視天線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到少,即從人們沒有電視到多數人家擁有電視,再到收看有線電視的變化,反映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歌頌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巨變的大好形勢。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訓練,學生在以小見大、形成獨創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總之,我通過教學中的多種嘗試,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并不斷提高,培養他們不斷實踐創造性思維,逐漸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
[語文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相關文章:
9.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10.語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