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是否一定要有個樣子
在學習《論語》中《侍坐》一則時,寫到曾皙出場有這樣一段“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學生們對孔子設置的課堂氣氛特別感興趣,于是紛紛發言,各抒己見。
“從這段可以看出來,孔子和其他學生們談論問題時,曾皙一直都在鼓瑟,而孔子并為生氣。在這樣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一定會無所顧忌,暢所欲言,這樣學生更容易發散思維”一生說。
“如果在課堂上我們也像曾皙那樣不專注于老師和其他學生的發言,那還不沖怒龍顏,定為死罪啊。我們上課時,坐不端正就會遭老師訓斥,回答問題要先舉手,否則就是不成樣子。學習一定要有個樣子嗎?”一生說。
聽著學生們的訴說,我心里一陣陣的自責,是啊,學習一定要有個樣子嗎?
長久以來,我們學校、老師對課堂學習要求太多了。課堂上,要坐有坐像,站有站樣。對老師的提問,回答要合理、合時,如果回答的是題外話,便是故意搗亂;如果回答不合時宜,就被視為目無師長。課堂上敢和老師爭論的一定被視為“異類”。在自習課上,塞著耳機寫作業的一定是“編外生”。這就是我們的課堂標準“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條條框框中成長起來的,只有按照我們擬定的模式發展才算是有學習的樣子!
可是,我們老師又常常對提問后的鴉雀無聲頗為無奈,對學生生硬呆板的回答大失所望,不得不壓住內心的火氣,一而再的勸說學生“自由討論,大膽發言”。大膽發言,誰敢?在一貫的師道尊嚴下,學生誰敢由衷地談自己的看法?誰知道自己的想法合不合老師的口味?如果不是老師要的那個答案,豈不又被戴上“不注意聽講”的帽子!再說,在一貫嚴肅的課堂氣氛中,自由談論豈不又是“沒有學習樣子”!用膝蓋骨都能想出來為何出現這種沉默:一貫的油水關系怎么會一下子就變成魚水關系!
我們總愛抱怨現在的學生素質差,何曾問過誰給他們提供過增強素質的時間;我們總愛抱怨而今的孩子沒有個性,何曾問過誰給他們提供過張揚個性的空間。
我們不妨也改變一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老師拋掉“教”的樣子,走到學生中間去,和他們一起討論,一起學習;學生也可以改換“學”的樣子,不必非要規規矩矩的坐在自己位子上,盡可以根據需要圍成圈,或三五成群,或干脆坐到課桌上,只要便于學習,利于求知,大可不必非要拘泥于一個什么“樣子”。有了這樣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氣氛,老師的工作、學生的學習不久都成了一種樂趣了嗎?
這樣新型的課堂,雖然教者無教相,學者無學樣,但那種教者樂教、學者樂學的樣子不是更討人喜歡嗎?
[課堂學習是否一定要有個樣子(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中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
3.形容說話樣子的成語
7.2017黨組中心學習計劃
8.中心組學習計劃方案
10.學校見習教師課堂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