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景全
《可愛的草塘》(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九冊)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不禁驚叫起來:‘啊,這么多魚!’連忙脫掉鞋襪,跳進沒膝蓋深的水里逮起來!背踝x課文時,很多學生沒有注意這“沒”字的讀音,絕大多數把它當作“mò”來讀。偏偏有一學生舉手認為這字讀“méi”也不錯,并當場朗讀了句子,結果發現句子還是通順的。究竟該讀哪個音呢?作為老師的我,并不急著表態,而是一面表揚該生讀書仔細、認真,能邊讀書邊思考,能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能發現問題,并勇于提出,一面又把問題推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找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圍繞這個回題,一時間引起了不小的爭論,但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大家把目光轉向了我。從大家企盼的眼神中,我明顯地感到他們此時希望老師能給他們一個滿意的解釋。這時,我意識到這是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好機會,F在的學生正處于若有所思而不得要領的階段,正是啟發的好時機。于是我隨機引導:“為什么不問問‘老先生’呢?”(字典)于是,學生紛紛打開字典,結果在字典中雙方都找到了能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依據,說起話來更是振振有詞。認為讀“mò”的理由是:字典第一個解釋就是“隱在水中”,它的例子是“沒入水中”,當一樣東西隱入水中時就可以讀“mò”,F在在課文中可以認為是膝蓋隱在水中,膝蓋被水淹沒了,所以應該讀“mò”。認為讀“méi”的不甘示弱,理由是:同樣在字典上說,讀作“méi”時,可以表示估量或比較、不夠、不如等,它的例子是“他沒(不夠)一米八高。”“汽車沒(不如)飛機快。”這里的“沒”是表示比較,拿“他”與“一米八”作比較,發現他還不夠一米八;拿“汽車”與“飛機”作比較,發現汽車不如飛機快。同樣的道理,課文中的這句話是拿“水深”與“膝蓋”作比較,發現水還不如膝蓋深。一時間還真有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經過這番討論后,支持讀“méi”的學生比剛才明顯增多了,但認為讀“mò”的還是占多數。怎么辦呢?我向全體學生建議,先把這個問題擱置一下,等學完了全文后再來討論。在這之前,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讀。因此,每讀到這句話時,總會出現一次小小的混亂,大家都把“沒”字讀得特別響,好表達出他們自己的理解。等課文學完后,圍繞這個“沒”字的讀音,爭論又開始了。爭來爭去,結果學生發現,其實兩者相比,水的深度就相差一個膝蓋的高度:如果讀“mò”,那么“沒膝蓋深的水”則表示水深剛剛淹沒膝蓋;如果讀作“méi”,那么“沒膝蓋深的水”則表示水深還不到膝蓋。兩者的意思都表示水不是很深,大概就在膝蓋的上下吧,這與課文中“不大的水泡子”這一意思相吻合,也與“我脫掉鞋襪跳入其中”的意思是相一致的。從整篇課文來看,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思上說這里的魚很多,在這個不是很深的水泡子里,擠擠挨挨的都是魚,從而可以清楚地表達出這里的確物產豐富。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讀作“mò”或“méi”都可以,因為它們都能表達出這樣的意思。
但是,讀哪個音更好,更能表達出這里物產豐富這個意思昵?再仔細推敲,學生發現,這兩個讀音所表達的意思雖然一致,但是在程度上還是有區別的。我們知道,這段話要告訴我們的是這里物產豐富。那么,只要看哪個讀音更能體現出這個意思,就是最佳答案了。顯而易見,一般情況下,水深水多的地方魚自然要多一些,也就是按常理來說,水深水多的地方魚多是一種正,F象,是不稀奇的。反之,水淺水少的地方魚多了才會覺得稀奇,覺得不同一般。結合課文,那么當然是水越淺越好,越能說明這里的魚多,因為連這樣水很淺的地方都有這么多的魚,那么水深的地方當然就更不在話下了,從而就越能說明這里物產豐富。因此,基于這樣的理解,讀“méi”應該更適合。說到這里,大多數同學都點頭表示同意了。這時又有學生提出,這些只是我們對課文的理解,說不定在實際生活中那水就淹沒了膝蓋呢。是啊,實際中的那個水泡子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有沒有超過膝蓋呢?我們的理解會不會是一廂情愿呢?有學生建議是否向本文的作者劉國林先生詢問一下,可惜不知道劉先生的詳細地址。
到這個時候,其實關于這“沒”字本身的讀音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什么才是學習,那種在學習面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知識面前那種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在問題面前那種不斷進取的探索精神已在學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一個小小的“沒”字,一個看似平常的“沒”字,一個似乎不起眼的“沒”字,里面竟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內涵,讓我們的學生再次體會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了只要用心去讀,就能體會出語文中蘊含著好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學問。人們常說,“學貴有疑”,不管是“小疑”還是“大疑”,有疑就能進,今日有小疑,他日就會有大疑,今日對“小疑”感興趣,他日必會對“大疑”感興趣。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這樣逐步發展起來。要是每個學生都能這樣,能在無疑處生疑,能在平淡中見神奇,那該有多好。
新課程標準明確告訴我們,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在語文課上作為教師只是個組織者、引導者,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學習語文創造條件。怎樣去創造條件呢?我想:細心呵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個好方法,把學生的每個問題當問題,哪怕是在老師或其它同學看來答案是明如白底黑字一般的問題。因為不管是怎么平常的問題,對于提問者來說,就是個大問題,是個不能理解,至少是不能很好理解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設法自己去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則請同學幫助,在討論中試著解決。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探求、嘗試、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隨之提高。
作者郵箱: zjq135942@163.com
[把學生的問題當問題,哪怕是很平常的問題沒的讀音--沒的讀音(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木蘭詩里戎機讀音
2.木蘭詩課文的讀音
3.美文:想法的問題
4.民族的問題論文
5.漢語拼音讀音知識
10.人生哲理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