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徐舍小學 周婕 蔣春方
小學生天性好奇,新鮮的東西才特別受他們的喜愛。布置作業如果總是抄抄寫寫的那老一套,學生慢慢地會感到厭倦。但是,如果老師能夠把握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在作業的題型、格式等方面推陳出新,盡量設計得有新奇感,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一定愿做、樂做。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覺得可以從想、演、畫、做、編等幾個方面下功夫,讓課外作業也走出一條創新之路來。
一、想--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世界上很多發明和創新,都是從“想”開始的。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徹底屏棄機械重復的“題海式”訓練,精心設計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想象性”作業內容。語文教材多半是故事,而童話故事又占多數,有的故事讀后回味無窮。如《狼和小羊》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創編不同形式的故事結尾。( 1 )獵人來了救了小羊( 2 )狼撞到了石頭上,死了;( 3 )小羊一閃,躲到一邊,狼撲了個空,掉到河里……先請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然后互相交流、討論,最后再結合自己所思所說續寫一則小故事。這樣的作業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演--展示學生的表演才能。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把身體上的與精神上的訓練互相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訣之一”。讓學生參與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很符合他們好動好表現好新鮮的心理特點。如學完《太陽》一文后,我讓學生根據課文中所學到和課外學到的有關太陽的知識,扮演太陽公公,向大伙作自我介紹。這樣的具有情境性的課外活動類作業,很容易調動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同時為了扮演太陽公公,學生還會主動地閱讀課外讀物,收集有關太陽的資料,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更好地挖掘了學生的表演才能,有利于發展兒童個性,讓他們嘗到創造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
三、畫--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如果課文內容是風景詩或寫景狀物類記敘文,課外作業可以這樣設計:認真閱讀課文,請根據自己的理解為課文畫一幅或一組插圖。例如古詩《江畔獨步尋花》詩中所描畫的是一幅洋溢暗合歡愉、欣喜和暢快之情的“喜春圖”。學生通過想象用彩筆去描畫。再如學完《五彩池》一文后,我就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敘述和自己的理解,畫一幅五彩池的插圖。做這種課外作業時,小朋友不但興致高昂,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要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畫面,需要想象,需要創造,形象思維能力的到了很大發展。
除了畫插圖,還可以布置“畫”日記的課外作業。所謂“畫”日記,就是在日記中既有簡短的文字,又有和日記內容相配的圖畫,圖文并茂,一改令學生頭疼的作文呆板面孔。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細致觀察生活、走近大自然的濃厚情趣,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審美力,鍛煉了學生作文選材及概述能力,發展了形象思維。
四、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作業,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使創新思維的成果物化,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樂趣。在教完《桂林山水》、《林!返日n文后,我讓學生以“祖國的大好河山”為主題開展手抄報的活動。首先同學們給自己的報紙起了個動聽而又有意義的名字。接著,開始收集資料、剪裁紙張、進行排版和美術設計。最后還進行了謄寫、插圖等修飾。一份份新穎的報紙展現在大家面前,每一份報紙都體現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空間。
五、編--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說的是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漢字中有許多容易混淆的形近、音近及同音字,學生常常分辨不清,如果還是讓學生抄抄寫寫,只會給學生帶來厭倦感,不如讓學生編寫辨字兒歌,教師可以先舉例講講編辨字兒歌的方法,然后請學生仿例試編兒歌。如:為了辨析“密”和“蜜”,可以這樣編兒歌:“密蜜同聲不同形/山蟲有別要分清/烏云密布遮山頭/蜜蜂采蜜正辛勤”。這樣,學生產生了興趣,很快將這些字記得牢,用得準,也能夠很快進入創編兒歌的創新活動訓練狀態中,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動腦,提高了辨別、分析、判斷的能力。
開放的作業將想、演、畫、做、編等形式與傳統的聽、說、讀、寫巧妙地結合,有利于促進知識的橫向聯系與縱向滲透,滿足了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要求,激發了創新的潛能。
通過嘗試,我也深深地體會到,開放的小學語文作業的確可以成為學生主動探索、愉快體驗、展示個性和大膽創新的樂園。
作者郵箱: jcf211314@163.com
[開放的作業 學生創新的樂園(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開放的近義詞
2.驚悚樂園語錄
3.大學生作業求職信
6.主題樂園年終總結
7.語文樂園小學生手抄報
8.共樂園的導游詞
9.南湖樂園周記
10.學生抄作業檢討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