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5-05-27 08:39:45 好文 我要投稿

《飲酒》原文及翻譯

《飲酒》原文及翻譯1

  飲酒·其九

《飲酒》原文及翻譯

  陶淵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飲酒其九翻譯:

  清早就聽敲門聲,

  不及整衣去開門。

  請問來者是何人?

  善良老農懷好心。

  攜酒遠道來問候,

  怪我與世相離分。

  破衣爛衫茅屋下,

  不值先生寄貴身。

  舉世同流以為貴,

  愿君隨俗莫認真。

  深深感謝父老言,

  無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誠可學,

  違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歡飲酒,

  決不返車往回奔!

  飲酒其九字詞解釋:

  (1)倒裳: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2)好懷:好心腸.

  (3)乖:違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 音"古".攪混.

  (6)紆轡:拉著車倒回去.

  (7)詎:豈.

  (8)駕:車駕,意謂道路、方向.

  賞析:

  這首詩以對話的方式,表現出詩人不愿違背自己的初衷而隨世浮沉,并再一次決心保持高潔的志向,隱逸避世,遠離塵俗,態度十分堅決。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漢族,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田園詩派創始人。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

《飲酒》原文及翻譯2

  魏晉陶淵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譯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

  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

  最終抱定固窮節,飽受饑餓與冷。

  屋風凄厲,荒草掩沒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

  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注釋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愛好。六經:六種儒家經典,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里泛指古代的經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時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歲。淹留:久留,指隱退無成:指在功名事業上無所成就。

  竟:最終。抱:持,堅持。固窮節:窮困時固守節操,意即寧可窮困而不改其志。飽:飽經,飽受。更:經歷。

  弊廬:破舊的.房屋。交:接。悲風:凄厲的風。沒:掩沒,覆蓋。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現寒夜饑寒交迫的窘狀,即《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中所說“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之意。

  孟公:東漢劉龔,字孟公;矢χk《高士傳》載:“張仲蔚,平陵人。好詩賦,常居貧素,所處蓬蒿沒人。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碧諟Y明在這里是以張仲蔚自比,但是慨嘆陶淵明卻沒有劉龔那樣的知音。翳(yì):遮蔽,隱沒。此處有“郁悶”之意。

《飲酒》原文及翻譯3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注釋

  ①結廬:構筑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跓o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劬鹤髡咦灾^。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菀姡海ㄗxxiàn)同“現”,出現。

  ⑥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叽酥校杭创藭r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迷途知返”。這句和下句是說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意思是既領會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說。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辨:辨識。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卻沒有車馬的喧鬧。你問我為何能如此,心既遠離了塵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的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煙云彌漫,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從此時此地的情境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說出來,卻又覺得它無法也無須明白的說出來。

  賞析:

  作者:佚名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于而又高于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于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詩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注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鉆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于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败囻R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后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斑h”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保垂艥h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這里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于人有著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所以,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后世禪家的味道,在這里已經顯露端倪了。

  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又是偏頗的。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的詩人。但也正因為焦慮,他才尋求靜穆。正像開頭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也許,人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但這絕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飲酒》原文及翻譯4

  魏晉: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廬:是指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是指作者自己。

  (4)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

  爾:指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的樣子。

  (6)見:指看見(讀jiàn),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指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相與還:結伴而歸。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飲酒》原文及翻譯5

  古詩原文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譯文翻譯

  人稱顏回是仁者,又說榮公有道心。

  顏回窮困且短命,榮公挨餓至終身。

  雖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貧。

  人死之后無所知,稱心生前當自任。

  短暫人生雖保養,身死榮名皆不存。

  裸葬又有何不好?返歸自然才是真。

  注釋解釋

  顏生:即顏回,字子淵,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稱為仁:被稱為仁者;以仁德而著稱!墩撜Z·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薄犊鬃蛹艺Z》:“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榮公:即榮啟期,春秋時隱士。有道:指榮啟期能安貧自樂。

  屢空:指顏回生活貧困,食用經常空乏。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這里指貧困憔悴。

  稱(chèn)心:恰合心愿。固:必。

  客:用人生如寄、似過客之意,代指短暫的人生。

  裸葬:裸體埋葬。惡: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楊王孫所說的.“以反吾真”的“真”。

《飲酒》原文及翻譯6

  飲酒

  詩人: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氣息與傍晚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注釋

 。1)結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喧擾。

  (3)君:指詩人自己。

 。4)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樣子。

 。6)見:看見(讀jiàn),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相與還:結伴而歸。

  賞析

  表達了詩人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追求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與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依據。拿陶淵明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生命存在找到新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否定。開頭說,自己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人家門庭若市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態度,所住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人群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與自然統一與與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與宇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生命是自然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毫無真實價值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所以接著四句,詩人還是寫人物活動與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這“悠然”既是人清淡而閑適狀態,也是山靜穆而自在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旋律從人心與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樂曲。所見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嵐氣,在夕陽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美,而成群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語言來表達。實際意思,是說人與自然與諧,根本上是生命感受,邏輯語言不足以表現它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很有理趣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任真自得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

《飲酒》原文及翻譯7

  飲酒

  魏晉·陶淵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譯文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

  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懷好心。

  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

  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

  舉世同流以為貴,愿君隨俗莫認真。

  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注釋

  倒裳: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好懷:好心腸。

  乖:違背。

  襤縷:無緣飾的破舊短單衣,泛指破爛的衣服。

  尚同:同流合污。汩:攪混。

  稟氣:天賦的`氣性。

  紆轡:拉著車倒回去。

  詎:豈。

《飲酒》原文及翻譯8

  飲酒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廬在人境]: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本

  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删铡渌磉_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原文及翻譯9

  飲酒十四

  陶淵明〔魏晉〕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譯文

  老友賞識我志趣,相約攜酒到一起。荊柴語地松下坐,酒過數巡已酣醉。父老相雜亂言語,行杯飲酒失次第。不覺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貴?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注釋

  故人:老朋友。挈(qiè)壺:提壺。壺指酒壺。相與至:結伴而來。班荊:語荊于地。荊,落葉灌木。這里指荊棘雜草。行次:指斟酒、飲酒的先后次序。“不覺”二句:在醉意中連自我的存在都忘記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貴的呢?悠悠: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樣子。迷所留:謂沉緬留戀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卻世俗,消憂免禍。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飲酒》原文及翻譯10

  晏子春秋

  原文

  景公飲酒酣,曰:“今日愿與諸大夫為樂飲,請無為禮!标套吁砣桓娜菰唬骸熬赃^矣!群臣固欲君之無禮也。力多足以勝其長,勇多足以弒其君,而禮不使也。禽獸以力為政,強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禮則是禽獸也群臣以力為政強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將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公湎而不聽。

  少間,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舉,則先飲。公怒,色變,抑手疾視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無禮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舉則先飲,禮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請曰:“嬰敢與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無禮之實也。君若欲無禮,此是已!”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聞命矣!庇x三行,遂罷酒。蓋是后也,飭法修禮以治國政,而百姓肅也。

  (選自《晏子春秋》)

  譯文

  齊景公喝酒喝得很暢快,(對陪酒的眾臣)說:“今天想要和各位大夫快活地飲酒,請大家就不要拘泥于禮了。”晏子聽了,驚訝不安,連臉色都變了,說:“君王的話錯了!群臣本就希望君王不講禮。力大的'人,足夠憑力氣欺凌長輩,勇猛的人足夠憑勇猛刺殺君王,而禮就不便施行了。禽獸憑借勇力施行統治,強者欺凌弱者,因而天天都在更換首領。現在君王開禮,那么就和禽獸一樣了,群臣憑借勇力治理政事,強者欺凌弱者,因而會天天更換君王,君王將如何穩固君位!大凡人比禽獸高貴的原因,是因為講究禮,所以《詩經》說:‘人如果不講禮,何不快點去死!’禮是不可以沒有!”景公背過身去,不聽晏子的勸告

  過一會兒,景公出去,晏子不站起來;景公進來,晏子(還是)不站起來;相互舉杯,晏子比景公先飲,景公很生氣,臉色都變了,手按桌子怒目而視說:“剛剛先生告訴我不可以沒有禮,我出去進來你都不起立,相互舉杯你卻先飲,這符合禮嗎?”晏子起身離開坐席兩次叩首跪拜,恭敬地說:“我豈敢把和君王說的話忘記呢?我只是用這種做法來表達沒有禮的結果。您如果想不要禮,這就是了。”景公說:“如果這樣,這是我的過失。先生請入座,我聽從您的勸告了!本寂e杯三次后,就(按照規矩)結束了酒宴。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禮儀來治理國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禮。

《飲酒》原文及翻譯11

  秦王飲酒

  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洞庭雨腳來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銀云櫛櫛瑤殿明,宮門掌事報一更。

  花樓玉鳳聲嬌獰,海綃紅文香淺清,

  黃鵝跌舞千年觥,仙人燭樹蠟煙輕。

  清琴醉眼淚泓泓。

  古詩簡介

  這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三百九十,是李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詩寶庫中一顆散發出異彩的明珠。

  翻譯/譯文

  秦王騎著猛虎般的駿馬,巡游八方,武士們的寶劍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命令羲和敲著太陽開道,發出玻璃聲響,劫火的余灰已經散盡,國家太平呈祥。

  大壺的龍頭傾瀉著美酒,請來了酒星,弦架鑲金的琵琶夜間彈得棖棖響。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點,那是樂人吹笙,秦王酒興正濃,喝令月亮退行。

  銀白色的浮云輝映得整齊的宮殿亮晶晶,宮門上報時的人已經報了一更。

  燈火輝煌的樓上,歌女們的聲音嬌弱乏困,綃紗紅衣輕輕飄動,散發出淡淡的清芬。

  一群黃衣女郎舞蹈著,高舉酒杯祝壽歌頌,仙人形的燭樹光芒四射,輕煙濛濛,嬪妃們心滿意足,一雙雙醉眼清淚盈盈。

  注釋

  1.秦王:一說指唐德宗李適(kuò),他做太子時被封為雍王,雍州屬秦地,故又稱秦王,曾以天下兵馬元帥的身份平定史朝義,又以關內元帥之職出鎮咸陽,防御吐蕃。一說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一說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2.羲和:傳說中為太陽駕車的神。

  3.劫灰:劫是佛經中的歷時性概念,指宇宙間包括毀滅和再生的漫長的周期。

  4.龍頭:銅鑄的龍形酒器。

  5.金槽:鑲金的琵琶弦碼。棖棖:琵琶聲。

  6.雨腳:密集的雨點。

  7.銀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8.櫛櫛:云朵層層排列的樣子。

  9.瑤殿:瑤是玉石。這里稱宮殿為瑤殿,是夸張它的美麗豪華。

  10.宮門掌事:看守宮門的官員。

  11.花樓玉鳳:指歌女。

  12.嬌獰:形容歌聲嬌柔而有穿透力。獰字大約是當時的一種贊語,含有不同尋常之類的意思。

  13.海綃:鮫綃紗!妒霎愑洝吩瞥鲇谀虾#呛V絮o人所織。紅文:海綃上繡的紅色花紋。香淺清:清香幽淡的氣息。

  14.黃娥跌舞:可能是一種舞蹈。千年觥:舉杯祝壽千歲。

  15.仙人燭樹:雕刻著神仙的燭臺上插有多枝蠟燭,形狀似樹。

  16.清琴:即青琴,傳說中的神女。這里指宮女。淚泓泓:眼淚汪汪,淚眼盈盈。

  賞析/鑒賞

  這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三百九十,是李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詩寶庫中一顆散發出異彩的明珠。下面是安徽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安徽大學中文系原寫作教研室主任朱世英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李賀寫詩,題旨多在“筆墨蹊徑”之外。他寫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當時的社會現實,或借以表達他的郁悶的情懷和隱微的意緒。沒有現實意義的詠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難找到的。這首詩題為“秦王飲酒”,卻“無一語用秦國故事”(王琦《李長吉詩歌匯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寫的不是秦始皇。詩共十五句,分成兩個部分,前面四句寫武功,后面十一句寫飲酒,重點放在飲酒上。詩人筆下的飲酒場面是“恣飲沉湎,歌舞雜沓,不卜晝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詩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戰功顯赫,又沉湎于歌舞宴樂,過著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與過都比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適正是這樣的人。他即位以前,曾以兵馬元帥的身分平定史朝義之亂,又以關內元帥的頭銜出鎮咸陽,抗擊吐蕃。即位后,見禍亂已平,國家安泰,便縱情享樂。這首詩是借寫秦始皇的恣飲沉湎,隱含對德宗的諷喻之意。

  前四句寫秦王的威儀和他的武功,筆墨經濟,形象鮮明生動。首句的“騎虎”二字極富表現力。虎為百獸之王,生性兇猛,體態威嚴,秦王騎著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這樣的詞語把抽象的、難于捉摸的“威”變成具體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深深地銘刻在讀者的腦子里。次句借用“劍光”顯示秦王勇武威嚴的身姿,十分傳神,卻又如羚羊掛角,香象渡河,無形跡可求!皠庹仗焯熳员獭,運用夸張手法,開拓了境界,使之與首句中的“游八極”相稱。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聲”,注家有的解釋為“日月順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說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驅策白日”。羲和,御日車的神。因為秦王劍光照天,天都為之改容,羲和畏懼秦王的劍光,驚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寫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絕倫,威力無比,戰火撲滅了,劫灰蕩盡了,四海之內呈現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勵精圖治,而是沉湎于聲歌宴樂之中,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從第五句起都是描寫秦王尋歡作樂的筆墨!褒堫^瀉酒邀酒星”極言酒喝得多。一個“瀉”字,寫出了酒流如注的樣子;一個“邀”字,寫出了主人的殷勤!敖鸩叟靡箺枟枴毙稳輼菲骶迹曇魞灻!岸赐ビ昴_來吹笙”描述笙的吹奏聲飄忽幽冷,綿延不絕!熬坪ê仍率沟剐小笔巧駚碇P,有情有景,醉態可掬,氣勢凌人。這位秦王飲酒作樂,鬧了一夜,還不滿足。他試圖喝月倒行,阻止白晝的到來,以便讓他盡情享樂,作無休無止的長夜之飲。這既是顯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銀云櫛櫛瑤殿明,宮門掌事報一更”。五更已過,空中的云彩變白了,天已經亮了,大殿里外通明。掌管內外宮門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討好,也是出于畏懼,謊報才至一更。過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代呂種玉《言鯖》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義豐富深刻,具有諷刺意味。盡管天已大亮,飲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淺,燭樹煙輕,場面仍是那樣的豪華綺麗,然而歌女歌聲嬌弱,舞伎舞步踉蹌,妃嬪淚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驅使了。在秦王的威嚴之下,她們只得強打著精神奉觴上壽!扒嗲僮硌蹨I泓泓”,詩歌以冷語作結,氣氛為之一變,顯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達了惋惜、哀怨、譏誚等等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讀者感到余意無窮。

《飲酒》原文及翻譯12

  作品原文

  飲酒二十首·其二十(1)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2)。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3)。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4)。

  誅泅輟微響,漂流逮狂秦(5)。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6)。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7)。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8)。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9)。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10)。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11)。

  作品注釋

  (1)這首詩以歷史的思考為基礎,慨嘆眼前世風日下,而思慕遠古伏羲,神農時的真樸之風,表現了詩人對現實強烈不滿的情緒。

  (2)羲農:指伏羲氏、神衣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去:離開。真:指真淳的社會風尚。

  (3)汲汲(jí級):心情急切的樣子。魯中叟:魯國的老人,指孔子,彌縫:彌補,補救行事的閉失!蹲髠鳌べ夜辍罚骸皬浛p其闕,而匡救其災!

  (4)鳳鳥雖不至:鳳鳥即鳳凰。古人認為鳳凰是祥瑞之鳥,如果鳳凰.出現,就預示將出現太平盛世!墩撜Z·于罕》:“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禮樂暫得新: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后經孔于的補救整理,“禮樂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復興。

  (5)洙泗:二水名,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輟(chuò綽):中止,停止。微響:猶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孔子沒而微言絕”。漂流:形容時光的流逝。逮(dài代):至,到?袂兀嚎癖┑那爻。

  (6)這兩句指秦始皇焚書事。(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奏書:“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諸守、尉雜燒之。”

  (7)區區:少,為數不多。諸老翁:指西漢初年傳授經學的飽學長者,如伏生、申培、轅固生、韓嬰等人。為事:指傳授經學之事。

  (8)絕世:指漢代滅亡。六籍:指六經。親:親近。

  (9)馳車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見所問津:指沒有像孔子那樣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0)快飲:痛飲,暢飲。頭上巾:這里特指陶淵明自己所戴的漉(lù,過濾)酒巾!端螘る[逸傳》載,淵明“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11)多謬誤:謂以上所說,多有錯誤不當之處。這實際上是反語,為憤激之言。

  作品譯文

  伏羲神農已遙遠,世間少有人樸真。魯國孔子心急切,補救闕失使其淳。

  雖未遇得太平世,恢復禮樂面貌新。禮樂之鄉微言絕,日月遷延至于秦。

  詩書典籍有何罪?頓時被焚成灰塵。漢初幾位老儒生,傳授經學很殷勤。

  漢代滅亡至于今,無人再與六經親。世人奔走為名利,治世之道無問津。

  如若不將酒痛飲,空負頭上漉酒巾。但恨此言多謬誤,望君愿諒醉鄉人。

  創作背景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后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于被晉軍收復。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么。他想當朝廷的王,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郁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醉酒之后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此詩為第20首。

  作品鑒賞

  讀陶淵明詩,想見其為人,其性情之真而且正,比較容易體認,其思想境界之深沉,則須細心了解!讹嬀啤返诙住棒宿r去我久”,即是了解淵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詩可以當作淵明的一部中國學術文化史讀,但是其終極關懷,則在于現實社會。

  在這首詩里,陶淵明直接陳述了“羲農時代那淳真的風尚久已遺失難再”的觀點,抒發了他對現實社會敗壞的悲慨。

  有人說,這首詩可以當作一部中國學術文化史來讀,的確如此,從上古淳真的羲農時代,到孔子復興禮樂的春秋戰國,到焚書坑儒的狂暴秦朝,到老翁殷勤傳授經書的漢代,再到世無孔子之徒的魏晉宋,無不顯示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江河日下。

  與其說這是陶淵明對中國儒家文化衰落的回顧,毋寧說這是陶淵明對中國整個社會的世風日下、墮落敗壞的悲慨。陶淵明通過這一回顧,證明了自己關于“羲農時代那淳真的風尚久已遺失難再”這一觀點的正確。

  由于所處歷史背景的原因,為避免招致殺身之禍,陶淵明只能說自己的觀點多是謬誤的“酒話”了!

  羲農時代已經逝去很久了,整個社會很少再有淳真的風尚。魯國孔子的匆忙營求,是希望修補完整這個破裂的社會使之返回淳真。雖然天下無清明之望,但禮樂得到重新整理而使世人得以遵循。洙泗間禮樂弦歌、微言大義斷絕了,江河日下到了狂暴的秦朝。詩書又有什么罪過,為何被瞬間化為灰燼。微不足道的漢代讀書老人,卻殷勤地傳授經書。為什么漢世既絕之后,我們這個時代卻無人再讀六經?大路上追名逐利的`車馬整日奔馳,現在再也見不到有孔子那樣的人停車問路了。我要是不痛痛快快地喝酒,就對不起我用來漉酒的頭巾。只是遺憾說了這么多得罪大家的謬誤酒話,你們要原諒我這已經喝醉的人。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濒酥^伏羲,農謂神農,皆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古人以上古社會作為一種政治理想。起筆感嘆羲農時代離開自己已經很久遠,整個社會很少再有淳真之風尚。起筆從上古一筆寫至現在,其重點,是“我”所處之“世”。讀者當著眼于此。“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汲汲,勤劬貌。魯中叟,指孔子。孔子是春秋魯國人。彌縫,謂補救、挽救。孔子勤劬一生,為的是挽救世道人心,返之淳正。淳字與上文真字同義,皆指道德風尚。或以為淵明詩喜用真字,故淵明為一道家。其實并不那么簡單。此詩即用真字,而全幅贊嘆儒家?梢娙宓蓝覍W說,在淵明心中乃是會歸一致的。“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鳳鳥,語出《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傳說以鳳鳥到來為“圣人受命”、天下太平之象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孔子知道之不行,遂歸魯,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以教弟子。詩言孔子雖然未能使天下太平,但是整理弘揚《詩》《書》禮樂,卻使傳統文化煥然一新。以上四句,贊嘆孔子平生精神與文化業績,景仰之情,溢于言表!颁ㄣ糨z微響,漂流逮狂秦!变ㄣ簦翠、泗二水,流經魯國,洙泗之間:是孔子設教之地。微響猶微言,精微要眇之言,指孔子的學說!稘h書·藝文志》云;“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贝硕湓娧,孔子師弟子相繼去世,世間已不聞微言大義,歲月流逝如水,遂至于暴秦時代。漂流二字下得好,可以玩味。就字面言,是承洙泗二水而來,就意蘊言,則暗寓“滔滔者天下皆是”(《論語·微子》)之意。從孔子所處之春秋至于秦代,中間經歷的是戰國時代。漂流二字,正指戰國?裰蛔郑摱ㄇ爻。淵明下筆若不經意,實則極有分寸!啊对姟贰稌窂秃巫铮恳怀苫覊m!贝搜郧卮幕平!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秦始皇實行李斯之建議:“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詩》《書》何罪,文化何罪,竟一旦焚之為灰。此二句詩可謂一針見血,揭穿秦始皇專制主義反文化之本質。在淵明之心目中,以《詩》《書》為代表的學術文化,實與暴政格格不入!皡^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贝硕,寫到秦漢之際的儒家學者。區區猶拳拳,忠誠勤懇貌。《史記·儒林列傳》載,秦末,儒家學者曾冒著生命危險保存《詩》《書》典籍,并且參加了推翻暴秦統治的陳涉起義軍。漢興,幸存的儒家學者皆垂垂老矣,又努力傳授儒家典籍。譬如濟南伏生研治《尚書》,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漢興,以教于齊魯間,漢文帝命晁錯往受之。時伏生已九十余歲。此二句詩,是對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護惜、傳授文化典籍的熱情唱嘆。“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苯^世下,指的是漢世以后的三國、兩晉,一筆遂寫回東晉現實。六籍即六經,儒家群經。晉人干寶《晉紀總論》云:“學者以老莊為師,而黜六經。”此二句詩慨嘆當世學風,無人親近六經。干寶所記,正可印證!敖K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眴柦颍涑觥墩撜Z·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遍L沮、桀溺是春秋時代的隱士。津指渡口。此二句詩,勾畫出當世士人終日馳車奔走、競相爭逐名利之丑態,悲慨時無如孔子師弟子那種有志于世道人心者!稌x書·王雅傳》載:“以雅為太子太傅,時王恂兒婚,賓客車騎甚眾,會聞雅拜少傅,回詣雅者過半。時風俗頹弊,無復廉恥!睖Y明所指斥的,正是當時這種無恥之世風。以上四句,感憤當世之學風、世風,遂回應起筆“舉世少復真”。世風澆漓如此,“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薄端螘ぬ諠搨鳌份d,淵明曾“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痹娚w自用其事。如果再不痛飲,真是白白辜負了頭上這葛巾。此是故作醉語。結筆順此云:“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币庵^:我亦自恨謬誤甚多,不過,世人亦當恕我醉人。上文感憤現實,皆莊語,結筆醉語自解,出之以諧語。這里透露出當時政治社會之黑暗。清李光地《榕村詩選》說得不錯:“曲蘗之托,而昏冥之逃,非得已也。謝靈運、鮑明遠之徒,稍見才華,無一免者,可以觀矣!

  淵明此詩對歷史文化心誦默念,作全幅體認,其終極關懷則是現實社會。如詩所示,淵明觀察歷史、現實,乃將學術文化與世道人心密切連系!敖K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的晉代世風,與“六籍無一親”的學風相連系!皡^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此言漢代學風。而漢代之盛,則不言而喻。秦代呢,“《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而秦之短命,亦不言而喻。淵明深于傳統思想文化,故其觀察歷史現實,作如是觀。對于淵明此詩,可以見仁見智。但是,了解淵明思想情感,此詩為一重要作品,則無庸置疑。淵明關心社會現實之情懷,亦應當肯定。

  此詩可以說是以議論為詩。唯詩人淵明情感深摯,感憤深沉,故雖議論,而不失詩之體性。詩中贊仰唱嘆,低徊流連之致,發抒悲慨,而又亦莊亦諧,亦足可回翔玩味。中國詩歌重比興,但亦兼重賦筆,甚至議論。此中國詩歌之所以成就其大,讀淵明詩,以至杜甫詩、宋人詩,當知乎此。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朝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飲酒》原文及翻譯13

  《飲酒》原文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譯文

  早晨起來深感缺少樂趣,離座而起打開清酒一樽。

  先舉杯祭酹造酒的祖師,是他留下美酒給我驅逐憂愁和煩悶。

  一會兒感覺便大不一樣,頓覺得天地之間熱鬧非凡。

  連綿的高山改變了原來的幽晦,碧綠的流水把溫暖的氣息包含。

  南門城外的一片郁郁蔥蔥,高大的樹木葉茂枝繁。

  清涼的`樹蔭可以庇護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樹下乘涼談天。

  即使喝醉也不要推辭,美好的芳草可以供我們躺臥。

  即使是那些富比晉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飲酒的快樂?

  注釋

  (1)酹(lèi):以酒灑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先酒:指第一個發明釀酒的人。相傳杜康是我國釀酒的創始人。

  (2)須臾(yú):一會兒。殊:不一樣。

  (3)喧:熱鬧。

  (4)幽晦:昏暗不明。

  (5)函:包含。晏溫:晴天的暖氣。

  (6)藹藹:茂盛的樣子。陶淵明《和主簿》有“藹藹堂前林”詩句。南郭門:指永州外城的南門。郭,外城。

  (7)何:多么。一,助詞,用以加強語氣。

  (8)清陰:指草木。

  (9)竟夕:整夜。

  (10)偃臥:仰臥。芳蓀:指草地。

  (11)晉楚富:《孟子·公孫丑下》說“晉楚之富,不可及也!边@里指財雄一方的富豪。

  (12)此道:指飲酒之樂。

《飲酒》原文及翻譯14

  原文:

  飲酒·幽蘭生前庭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譯文: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注釋:

  (1)這首詩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詩末以“鳥盡廢良弓”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歸隱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義。

  (2)薰:香氣。

  (3)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

  直為此蕭艾也。”

  (4)行行:走著不停。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順應自然之道。

  (5)鳥盡廢良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比喻統治者于功成后

  廢棄或殺害給他出過力的人。

  賞析:

  作品賞析

  其十七(1)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2)。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3)。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4)。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5)。[注釋](1)這首詩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詩未以“鳥盡廢良弓”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歸隱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義。(2)薰:香氣。(3)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4)行行:走著不停。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笆Ч事贰敝赋鍪恕H蔚溃喉槕匀恢馈(5)鳥盡廢良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北扔鹘y治者于功成后廢棄或殺害給他出過力的人。

《飲酒》原文及翻譯15

  原文: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巾,吾于爾何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地一片雪白,風色寒厲,紛紛的雪花片片如大手。

  笑死了陶淵明,就因為你不飲杯中酒。

  你真是浪撫了一張素琴,虛栽了五株翠柳。

  辜負了戴的頭巾,我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注釋

 、偻鯕v陽:指歷陽姓王的縣丞。歷陽縣,秦置。隋唐時,為歷陽郡治。

  ②五株柳:陶淵明畜素琴一張,宅邊有五柳樹。

 、劭肇擃^上巾:語出陶淵明詩“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賞析:

  酒,歷來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詩人尤甚,李白更是以“斗酒詩百篇”名揚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緒的詩。這首《嘲王歷陽不肯飲酒》便是。

  歷陽,唐代郡縣,治今安徽省和縣歷陽鎮,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當時李白訪問歷陽縣,正值大雪紛飛,縣丞設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間頻頻舉杯,贊賞歷陽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沒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賦詩《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豪情萬丈,景象怡人。從此詩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淵明。他嘲笑王歷陽表面上以陶淵明為榜樣,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虛名。“浪”、“虛”、“空”三字用得巧妙,傳達出嘲諷及激將之意,充分顯示了李白的沖天豪氣。

【《飲酒》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飲酒十四原文翻譯02-29

飲酒·其九原文及翻譯12-18

飲酒·其五原文賞析及翻譯12-18

飲酒·其五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飲酒·其八》原文03-10

飲酒·其五原文及賞析03-01

紅梅原文翻譯09-13

潛原文翻譯09-12

《北山》原文翻譯09-13

江漢原文翻譯10-0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综合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字幕 | 视频一区二视频一区二区 | 少妇按摩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