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
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在痛陳語文學習“少、慢、差、費”時有一段振聾發聵的話:“十年時間,兩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文,卻是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在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時,呂叔湘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責任“在制度方面。習慣方面”。這里說的“制度、習慣”當然所指甚廣,傳統的程式化的教學方法便含其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能力,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優化勢在必行。
應該承認,我們很多老師在教學上是投入的,學生學得也很苦,為什么老師耗時費力、學生忙忙碌碌而做的多是無用功?傳統教學模式最致命的弱點是低效而空洞,所以有必要以實用高效為原則改革和優化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際的語文能力。
以下筆者試從教師方面、學生方面及課內外結合三個角度對此作些探討。
一、以“對路、精要、好懂、能用”八字原則指導課堂講授
同一篇課文,同一個知識點,每個教師處理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樣。經驗證明,有時滔滔不絕的分析講解效果卻并不佳,而三言兩語適宜點撥效果卻出乎意料地好。要解釋這種現象,可看下面這個公式:
S→(AT)→R
這就是著名的“皮亞杰公式”。含義是外界的信息、刺激(S)只有其中的一部分(A)被個體本身的認知結構(T)所同化時,個體才會做出積極的反應(R)。
這個公式啟示我們,在施教過程中必須有針對性,對學生有實用價值,能為學生所認同接受,方能教有所值,學有所獲。
比如,教授《游褒禪山記》,如果大講特講作者介紹、字法詞法、文句疏通、主題思想等,學生將收益平平,沒有得到多少實際的東西;如果在知曉文意的基礎上重點抓住這篇散文寫作上的特色,針對學生怕寫敘議結合類文章的實際,總結出夾敘夾議類文章的一般寫法,那效果恐怕大不一樣。
可以仔細推敲一下:游褒禪山的過程復雜,作者為什么著重寫石碑仆地、前后洞特征差異和自己游洞歷程。全文記敘部分與議論部分存在怎樣的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討論,精要地點撥,得出:寫即事明理類文章敘要為議作墊,不可天馬行空;議要扣敘而發,不得隨心所欲。敘議相輔相成,方能文脈渾然,自成一體。
通過剖析,學生不僅理解了這篇文章的章法,更重要的收獲是如何寫夾敘夾議類文章這個結被解開,他們感到輕松而踏實,并且以后碰到類似文章他們也能作出初步分析。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教育論集》)?梢哉f,教學中針對學生實際,貫徹“對路、精要、好懂、能用”的原則進行講授,正是發揮教材例子作用達到“不教”境界的重要途徑。
二、高揚參與意識,倡導教學體驗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事,一講一聽之間完成教學過程。但如果將這種方式僵化,教學效果就值得懷疑。既然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如果學生課堂上只是靜聽(間或舉手發言,也是被動的),那怎么能體現其主體地位呢?學生又能學到多少可用的東西呢?
所以要優化語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必須還學生以主體地位,將學生發動起來,特別是將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起來,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體驗三昧,于實踐中學真知。
譬如,作文教學是老大難。學生怕寫,教師怕改。教師辛苦批閱,學生視而不見,水平依舊。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學生自改作文呢?先念幾篇范文,再根據學生實際水平與作文狀況確定幾條批改綱領,然后讓學生自己改好了。當然,自改過程中老師依然免不了要答疑與指點。這樣,學生不就處于主體地位了嗎?通過實際的修改、比較,學生對作文的覺悟與理解不就比紙上得來的、老師傳授的深刻得多嗎?還可以培養他們凡事不依賴、靠自己的心理品質。只要堅持自改,學生的作文能力將在這一點點的覺悟與理解中獲得實在的長進。
再如說的能力的培養。學生怕說。為什么怕?因為說得少。那么,為什么不能在四十五分鐘時間里拿出一定的時間比如五分鐘,由學生參與、主宰?讓學生在全體師生面前暢所欲言、侃侃而談。我在所任班級進行這種實驗一年,實踐表明,學生不僅說的能力與興趣驟升,而且其自信心、對社會人生的洞察與思考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實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鼓勵參與、倡導實踐不失為自我教育、學到真知的有效形式,值得探索。
三、課內課外,雙管齊下
一個知識點課內精要地講了,也練了,但有些知識需要歷練,有些需要積累,完全靠課內就不現實了。牢固地學到真知,培養實用能力,必須課內課外兩條腿走路。
這里有必要談談對課外活動的認識。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認為,課外活動也是教學有機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非常強調課外活動。而現在的情形是學生課外時間大部分被題海霸占,題型的重復訓練,ABCD轟炸。有資料統計顯示,同一份試卷,同一名學生,經過三年題海跋涉,高三時學生成績僅比高一時高4.5分。這證明盲目的題海戰術是低效的,不利于培養實際能力。
課外活動如何才有實效?
筆者以為,課外要練,應練那些與課內精講實用的知識有聯系的東西,練透練實,以此為原則,效果才明顯。
例如,課內詳析了夾敘夾議類文章的章法,課外便可通過仿寫、自創等方式加以練筆,在練中強化對文體的駕馭,不致紙上談兵。
需要指出的是,語文的課外活動不能僅僅理解為筆頭訓練,課外閱讀是培養語文實用能力極其重要的一環。據呂叔湘先生調查,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其經驗即得益于課外看書。但課外閱讀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對閱讀書目、閱讀方法、閱讀時機等均要予以指導,使之真正達到擴大眼界、提高能力的實際目的。
葉老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語文教學要走實用化之路,這是無可置疑的。語文教學的實用化,其學問是深邃的,很有探討、研究的必要。
作者郵箱: zhangdy69@tom.com
[優化教學模式,著意實用能力(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9.網絡優化簡歷模板
10.實用觀賽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