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體現(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6-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林靜

教師的教是什么呢?漢代儒學認為:“教”是“教學”,“教人學”;“教”是教人“學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這是教正統的說法,漢代的儒學家已經認識到,教學過程、教學目標都需要以人為本。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夏丏尊在《〈愛的教育〉譯者序言》中說得好:“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地變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聞有人培養顧及。好象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于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成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到了如今這個喧囂的年代,語文教育該承載更多的德育功能,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與學生的情感、生活貼近。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語文教育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讀書寫字的工具,更應該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統一。”本文擬就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環節的設計等方面來淺論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體現。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立足“普通的人”

經驗型的語文老師眼中看到的是學生成績,時不時地忽略非智力因素;而學者型的語文教師看一個學生的EQ(情商)甚至比IQ(智商)重要,那是因為戰勝自然、擒獲未來而至于事業成功與否關鍵在一個人EQ的高低。從理智出發,人應該都有用,學校里的孩子沒有一個壞孩子,弱智并非弱能。從美學角度看,“朽木”的美學價值不一定比紫檀木低,雖“朽木不可雕也”,但它可經后天的“加工”,而置諸展覽廳,供人們鑒賞、玩味。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柳斌先生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記者對一位美國總統的母親說:“您很了不起,因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兒子。”這位母親笑著說:“您是說我有一位當總統的兒子?我呀,還有一位同樣了不起的兒子。”記者問:“他是做什么的?”這位母親說:“他呀,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說:“這就是正確的人生觀,我們當老師的應當具有這樣的人才觀。”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應當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被善待的快樂。他一定會推已及人,做到尊重、關愛、善待別人,從而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對學生的關愛中體現人文精神。在學校里,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學語文是多么的重要,語文是關于對生命過程中一切活動描述的符號和想象的科學。在以語文為對象的學習過程中,假若語文老師以自己的思想去轄制任何一位學生的求異思維,則熄滅了這一學生的思想火花。老師有他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也有。這些審美感受由于師生年齡、心理、閱歷、知識結構的不同肯定存在著差異。老師對這些差異應該持包容的態度。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如果有些想法的確不著邊際,老師可以適時地加以引導,給學生講明為什么不好;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創造性,老師應給予鼓勵和贊許。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憐憫,要培養真摯的充滿人性的品格。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對得起自己和別人。

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要以人為本,我們教學對象中的“人”一個也不能少。

二、教學內容的確定--關注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初級的審美體驗以培養同情、憐憫、血性和良心。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說:“我們所談的個體生命指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個體,一方面是具體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人,這里包含著一種‘博愛’的觀念,整個人類的生命都與我有關,甚至擴展到對人類以外的整個宇宙的關懷。”選擇的作為教學例子的文章應側重人文精神,并對學生加以引導。文章有兩種:一是知識型的,教會你表達;另一種就包含了審美的感情,以高尚的情操影響人的一生,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這個方面。單純的描寫,如游記也需要;但更應注重那種可以培養人文精神的選文,使學生既學會知識,又陶冶情操。我們必須用人文精神的眼光對漢語文傳統進行重新理解,那種以割斷文化根源、消除民族個性為代價而實現的現代化,必然是一個失去遺傳功能的“騾子文化”。因此,我認為語文課中必須要有古典詩文課和當代文學精品課。中國古代文化在整個世界人類文化史上占有光輝奪目的一頁。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中國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思想內涵博大精深,其文學價值彌足珍貴。然而翻開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惟獨難見墨家的作品,應該說墨子不僅在思想上有成就,在科學上也頗有建樹,如“重力的發現”“平衡靜力學的發現”“切線的發現以及彈性力學”等,其文章在先秦也頗有特色:主張尚質、反對尚文,因而墨家的文章有一種平易近人、娓娓道來的風格特色,閱讀墨家的作品,有利于學生思想的陶冶、尤其是科學精神的樹立,所以,要真正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墨家的作品也是必讀之一。熟讀歷代古文 ,記誦古典詩詞,掌握漢字、漢語的規律和特點以及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尤其重要。回歸傳統并非意味著“排外”,而是哲學意義上的反璞歸真;回歸傳統也并不以為著“排外”,而是哲學意義上的升華。語文教學的民族化是現代化的健康發展,必然要有富有活力的傳統基因,必然能體現出人文精神。當然,當代文學精品也應該是中學生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課內課外,應讓學生博覽群書。《人民文學》《詩刊》《文萃》《海外文摘》《新華文摘》等刊物上的一些作品,被稱為是“認識意義,審美價值的道德影響緊密的聯成一體,成為真善美的藝術結晶,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吳士余《文學 現代人的思考》),應該精選一些作為語文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教學環節的設計--重視以情動人

教育,出自心靈,又造就心靈。要是語文教師對學生具有真摯的情感,必能使學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本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出來。只有創設了融合的情感氛圍,創造了一種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如沐春風”一般愉悅的教學情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每一次,每一堂語文課,走進語文教育的世界,總有一些偉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閃耀光芒,有幾多感悟散發著智慧的馨香,有幾番尋覓思索啟迪著我們的心智。一次次耕耘只為將感動我心的夢想與奮斗去感動更多的年青人,為將使我迷戀的美去迷戀我所面對的年青人,將片片靈感化為絲絲雨露去浸潤更多的心田。莫泊桑說:“安慰安慰我吧,娛樂娛樂我吧。使我憂愁憂愁吧。感動感動我吧。讓我做做夢吧。讓我歡笑吧。讓我恐懼吧。讓我流淚吧。使我思想吧。”

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些都準確、充分地反映了語文學科的特點。語言文字滲透了民族個性,負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應當使語文的工具作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為地割裂。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有感情地用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如果舍棄了人文精神,就是舍棄了語文的靈魂。

確定教材之后,還要研究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內涵。語文教材中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美德。語文教學中只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就能在感知理解課文文化內涵的同時,滋養自身的人文素質。我認為可以咀嚼詞句,感悟人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它給人的啟迪,是蘊含在詞、句之中的,因此課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現其主旨的詞句分析、發掘,才能昭顯文意,給人教育。如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導言》一文。作者要表現的是對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從哪里感悟這種態度和精神呢?我引導學生認真咀嚼文章,勾畫出“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門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詞句,使學生認識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時二十多年方得出的艱辛。由此看到達爾文對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的精神。還可以領悟主旨,熏陶情操詞句的分析只是感悟文章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

結合到具體教學中,可以再現文境,誘發情愫。課文中蘊含了大量積極的人文情操,飽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感。這些情感如能再現文境,學生的情感就能與作者的情感得以溝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學生腦海中去感受,去領略,從而產生共鳴。還可以借助誦讀,感知情愫。誦讀是學生感知作品意境,與作品產生共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學習《滕王閣序》、《前赤壁賦》這類寫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繪聲繪色,傳情傳形,凝練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它的語言猶如一杯美酒,甜美濃烈,耐人尋味。課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讀、聽錄音、范讀、自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從而獲取美感,陶冶情操。

  同時,課堂結構要改變,改變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問、教師答的單向型直線交流。教師要把所有學生組織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學生,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把學生思維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因為語言文字當中蘊涵的語音感、語意感、語境感不是教師能夠全部講出來的。弘揚人文、熏陶感染,強調一個“潤”字,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中,高尚的愛國情感、強烈的民族自尊等等健康的情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教師的角色作用于每個學生,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思想、知識、情感、能力交流的網絡,使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獲得發展。

在目前的應試教育氛圍下,寫作教學陷入了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教師為設計應試題目絞盡腦汁,學生為寫應試作文搜腸刮肚。無感而發何以有情,無情之文何以感人?有一首《“人”字歌》:“一撇一捺互支撐,一靈一肉兩相成,一情一理為雙翼,一言一行賴悟功。”現在的學生,就其心靈的一翼--“情”來看,普遍患有一種“冷漠癥”。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溫室效應”,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兒子當兒子,有了孫子當孫子”,一律成了新型的“孝子”--孝敬子女。于是被溺愛的變了形的子女們,對父母之恩,熟視無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貪得無厭者有之,以怨報德抱德者有之,惟獨知恩圖報者鮮有之。試問:如此無情之人,如何能寫出有情之作?作為語文老師,應該經常讓學生來討論“寸草春暉”,讓學生閱讀最偉大的母親的故事,也閱讀報答母親的故事,談談自己的或者身邊的母親的故事,做一些能體現對母親感情的事。“春暉普照”,只要喚醒了“寸草”們的良知,何愁沒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好文章?

總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鴻揚人文精神,他的意義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張以人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關照人的發展。

參考篇目:

1、《教育大辭典》,教育大辭典編寫委員會編寫,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0年7月第1版

2、《人本主義研究》英 F C S 席勒著,麻喬志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1月第1版

3、《拒絕遺忘 錢理群文選》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郵箱: linjingwenling2000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體現(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2.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論文

3.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論文

4.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論文

5.淺談在英語教學中怎樣實施愉快教育的論文

6.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論文

7.中學語文教師實習報告

8.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9.中學語文教學課件

10.中學語文教育論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 婷婷综合缴情6月份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直线 |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婷婷丁香五月欧美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