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誤人子弟的劣質奶粉--評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本站論壇原創帖)

發布時間:2016-3-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湖南省保靖縣第三中學 唐世明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語文出版社編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已經教完,我覺得很有必要將發現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共同商討。

本冊教材現代文一共二十篇,其中有十七篇是新選入的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些新課文存在很多問題,思想性、藝術性欠佳的比比皆是,文質兼美者寥寥無幾。

先從《小巷深處》說起。這篇作品是編者從《黃金時代》雜志中選來的,放在散文單元,其實應是一篇小說。該小說寫的是一位獨身的盲女人收養了一個棄嬰,將這個棄嬰養大成人,并含辛茹苦地供她讀書,一直讀到高三,而這個養女卻由于虛榮心作怪,忘恩負義,逐漸遠離了養母。最后在一個老婆婆的教導下,養女良心發現,回到了養母的身邊。這是一個本來應該很感人的故事,但我給學生教過以后卻很難感動起來,倒覺得文中存在嚴重的缺陷。L?O

(一)這篇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缺乏真實性。

扶弱助殘是各級民政部門的職責,也是各族人民的優良傳統。“我”的養母是個獨身女盲人,按理說應該得到政府的關心照顧,得到周圍人們的幫助支持。但是,小說沒有一句話提到政府的關心,除了一個老婆婆給我捎錢,小說也沒有任何內容描寫周圍群眾的幫助。不僅如此,作者還花了很多筆墨描寫周圍的人心險惡和冷漠:“我”剛滿月就被母親拋棄,雙目失明的養母將“我”揀來,居然有人挑撥道:“收養姑娘嘛,也應該挑個漂亮的”,進而喪盡天良地指責這個棄嬰“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說養母收養了“我”是吃了虧;“我”的學習成績好,又有人挖苦揶揄,說是吃養母賣的冰棍的結果;為了給“我”送伙食費,養母每個月都要不辭辛勞,親自出發,“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車”,到城里下車后又摸到一個老婆婆的住處,把東西交給老婆婆,“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車”回家。養母這么勞苦奔波,原因只能是兩個:要么是人們都不愿為盲人捎帶錢糧,要么是養母不愿意信任何人。旁人對養母不好,她對旁人也非常厲害,她雖然是個盲人,但“當初是極潑辣的”,可以呆在別人家里,足足罵上半天。“養母”以賣冰棍為生,“生意總比別人的好”,一天能“收入十多塊”,這本來是因為人們心地善良,都來照顧她的生意,才讓她們母女二人得以衣食無憂,可是養母不這么看,她認為自己的冰棍生意好,原因是她敢于堅持坐在太陽低下挨曬,而對人們的同情支持只字不提。讀了這些,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和養母所處的環境惡劣,政府無所作為,洪洞縣里無好人,村里其余的人似乎都是冷血動物。

小說的環境描寫,凝結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必須有助于表現主題思想。沈從文的《邊城》不但描寫了翠翠與爺爺之間的深厚感情,而且還寫出了湘西淳厚樸實的民風,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在小說里相得益彰,令人神往。《小巷深處》為了突出養母的愛女之情,竟以丑化老鄉鄰居作代價,使得人物描寫與環境描寫極不協調,互相矛盾。很明顯,這篇小說中的環境是虛假的,算不了典型環境。因此,很難說這是一篇成功之作。以這種筆法進行社會環境描寫,只能表現作者對社會的不滿、對人們憎恨的消極情緒。中國的老百姓的善良樸實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人們的良心并沒有壞到這種程度。實際上,一個盲人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料理,她怎么能養活一個剛剛滿月的嬰兒!若無眾鄉鄰的幫助,社會力量的支援,政府的照顧,雙目失明的養母和“我”都不可能生活下去。“我”能活下來并能長大成人,不僅要感謝養母,也應該對眾鄉鄰有深深的感恩圖報之心,至少應該懷著善意,這樣描寫丑化老鄉們,實在令人寒心。

(二)小說著意塑造的養母這個人物形象,既不生動,又不真實,破綻百出,經不起認真推敲,完全是胡編亂造。養母的形象缺乏審美性,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作者是這樣描寫她的外貌的:養母是個賣冰棍的,可她并不講究衛生,“ 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總是留著黑而長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來”,一副邋遢骯臟的形象。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盲人的女兒更應該早自立自理,可是,“養母”缺乏遠見,只知道溺愛女兒。“有很多次,看著母親太勞累,我極想幫幫她,可她總是生氣地說:‘你怎么這么沒出息!好生讀你的書去。’” 由于養母教育方法不當,“我卻被調養得像個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讀一些母親不懂的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肢體健全,卻全靠雙目失明的養母養活,長大了也不能幫她做一點事情,一直是她身上沉重的包袱,最后還差點成了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這跟母親的教導無方有直接的關系。養母性格“極其潑辣”,“我”被養母揀回去后,“她抱著我處處炫耀:‘我的丫頭多可愛呀,多漂亮,……’有人聽不過意,反駁了她,“我母親聽著便翻了臉,待在那人家,足足罵了半天。”“我”平時的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養母竟然將它視為珍寶,“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著,逢人便拿出來給人看,說:“我家莉兒可了不得,老師贊她有出息。”有人看不慣,揶揄她說:“可不是,都說阿莉是你的冰棍調養出來的呢!”養母居然不懂這話中有刺,聽了反倒高興起來,“甚至賣冰棍時,我都成了她的廣告宣傳:‘吃我的冰棒吧,吃了就聰明,跟我阿莉一樣。’如此小題大做,如此自我炫耀,結果“弄得我很難堪”,以后即使得了表揚,我再也不敢說給母親聽了。作者寫這篇小說意在歌頌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卻在這里大肆渲染養母不明智和淺薄的一面,南轅北轍,不知用意何在。#6<>

小說對養母的細節描寫也不真實。例如:養母不修邊幅,雙目失明,指甲又黑又長,身上的衣服長期不換,以至于看不出本來的色彩來,又長時間坐在夏天的烈日底下,身上一定滿是汗臭,如此邋遢骯臟,而作者寫她的“生意總比別人的好”,收入可觀,這是不合常理的。作者接著寫道:“ 到了冬天--冰棍無處可賣的季節,母親就會操起針線縫制出二十多條棉被,租給趕集的或幫工的鄉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個冬天,母親又忙于拆拆洗洗縫縫補補。”以上描寫更是天方夜談,一個連自己的衣服都無法清洗的盲人,她怎能手拿被子“拆拆洗洗”,又怎能穿針引線“縫縫補補”?“二十多條棉被”要在“一個冬天”里用手工縫制出來,恐怕正常人也難以做到,何況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無論中國任何地方,一般農民趕集都能當天回家,幫工的由主人安排住處,打工的都是自帶被窩,他們不大可能去租被子睡覺。冬天大都是天寒地凍的,裹一條被子露宿街頭肯定不行,也沒有先租一條被子再去住客店的道理,作者這樣描寫,純屬虛構。V(Ca

描寫不真實的地方還有:“第二天,巷里的人們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幾年的小木棚,搬進了小巷最深處那間門口有兩個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我想,除了這“巷里的人們”之外,恐怕全世界的人都不曾見過盲人自己動手拆屋。“我”的養母在一天之內不僅拆掉了屋,而且還搬完了家,真是不可思議。

(三)小說的語言藝術也十分拙劣。!

小說里的語言生硬,既不生動也不形象,還有用詞不文明沒禮貌的現象。這位盲人對主人公“我”恩重如山,“我”對自己的養母,應該感謝尊重才是,“我”卻在小說開頭很自然地稱她為“英姨”,“瞎眼姨娘”,“盲母親”,后來又叫她為“盲姨娘”,“瞎子”,“瞎眼母親”。從這些刺眼刺耳的字眼上看,“我”對養母缺乏感情,不說關愛,就連起碼的尊重也沒有。《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五六歲時剛發蒙就知道為母親避諱,她的母親名叫“賈敏”,所以她寫到“敏”字時都要缺少一筆。“我”都讀到高三了,卻連一點做人的道理都不知道,稱盲人為“瞎子”或者“瞎眼”,這是極不文明極不禮貌的舉動,況且“我”叫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這是何等愚蠢無知、忘恩負義!

(四)棄嬰行為往往會給嬰兒帶來巨大的不幸和創傷,是一種極不道德、后果嚴重的犯罪行為。拋棄嬰兒的人,不僅喪失了父性和母性,而且喪失了人性,我們對這種丑惡現象應該給予嚴厲的譴責。“我”剛滿月就被父母拋棄,而且拋棄在人跡罕至的“村頭坡頂上”,可見父母是多么殘酷無情。但課文里沒有一個字眼對“我”的親生父母棄嬰行為表示譴責。作品對養母無私的母愛所進行的大量描寫,只會淡化人們對棄嬰行為的的憎恨,讓人產生錯覺:父母的狠心拋棄做得不錯,并沒有給“我”帶來災難,反倒給“我”帶來了幸福。以這篇作品作教材,無疑會對學生們道德觀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小說還將學校教育的危機夸張到了極至:“我”在校讀書的時間越長,成績越好,越不會做人。最后讓我學會做人的,不是“我”在校接受的十多年正規教育,而是一個老婆婆給“我”的一分鐘教訓!豈不荒謬!

總之,《小巷深處》所體現出的情感價值觀存在嚴重的問題,不論它的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手段,都十分低劣,將它選進中學語文新教材,必將誤人子弟 。

《心聲》這篇小說所描寫的社會環境跟《小巷深處》一樣,灰蒙蒙的,令人沮喪。李京京就像一只孤軍奮戰的丑小鴨,既得不到老師的歡心,也得不到同學的關心,在家也得不到父母的愛心,他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都比較緊張,大家都看不起他。他讀《凡卡》的時候,與文中不幸的主人公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于是讀出了感情,感動了老師,也感動了同學。讀過這篇小說,我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小說里面的老師形象是如此面目可憎,嚴厲、愛虛榮、弄虛作假、故作姿態,里面的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如此緊張冷漠,使得在校讀書的李京京居然覺得自己很像那個在皮鞭下作苦工的兒童凡卡,如此不留情面地否定學校生活、否定老師同學,讀起來只能叫人心情沉重,灰心喪氣。盡管后來李京京感動了老師和同學,但是,僅僅憑一次課文朗讀,他就能改變周圍冷冰冰的一切嗎?他就能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嗎?可能性不大。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不到光明和希望,看到的只有無邊無際的陰冷和絕望。用這么一篇“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作十二三歲的初一學生的教材,顯然不合適。我很納悶,描寫人間真情、能給讀者帶來歡樂、力量和希望的短篇小說多如牛毛,為什么編者偏偏要選這篇東西來折磨大家呢?

《勇氣》這篇美國小說寫了兩個“卓越人物”的兩種勇氣:“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女人的勇氣”。那位法國婦女的勇氣是不容置疑的,而那位美國大兵的言行卻實在叫人失望。 iy]r2

對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軍事常識,如傘兵落地以后,敵情不明,他們會不會吹響“尖聲警笛”以“集合隊伍”等這些細節,我們不必去深究,姑且相信作者的離奇的想象。有一點常識是不容置疑的,傘兵一定帶著武器,而且武器一定很精良,火力一定很強大,一個傘兵對付少數幾個敵人應該有獲勝的把握。盟軍飛機將傘兵投到諾曼底來,必定命令他們主動對敵人發動襲擊,而不是要他們藏起來等待部隊的到來。

這位美國傘兵落地以后,知道自己“落在敵人控制的土地上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找個地方隱藏起來”,藏身本來未可厚非,但他藏身是為了保住性命,而不是準備戰斗。從后面傘兵逃脫追兵的情節可知,傘兵所在的地方有茂密的樹林。樹林里本來應是他最安全的藏身之所,但他似乎看不上眼,而要朝“一棟小小的紅色屋頂的農家”“奔去”,也不管“住在里面的人是親盟國的呢,還是親德國的,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啊。”倘若主人是“親德國的”,或者膽小怕事,這位傘兵的莽撞之舉無疑是自投羅網。值得慶幸的是,傘兵遇到了好人,被推進大碗櫥里藏了起來。但他又是如此不幸,“轉眼之間”就被前來搜查的德國兵毫不費力地拖了出來,顯然大碗櫥不是理想的藏身之所。傘兵被抓了,主人被殺了,美國男人和法國男人為自己的考慮不周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被捉拿歸案的傘兵要么被槍斃,要么被押送到該去的地方, 故事本應到此結束。無巧不成書,作者讓六個德國兵為怎么處置俘虜發生了爭吵,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似乎覺得俘虜在眼前礙手礙腳,于是把他關進一間有窗戶的棚屋里,也不留人看守,六個人然后一心一意地進行大辯論,讓美國傘兵絕處逢生,跳出窗戶逃跑了。~wL

更讓人掉眼球的事還在后面。美國兵在前面跑,德國兵在后面一面追,一面開槍射擊。這些德國兵不僅槍法不準,而且眼睛都不怎么好使,以至在前面逃命的敵人又折了回來,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又跑回了法國人的房子,六個跟在后面窮追猛打的德國佬居然都沒有發現,這不是海外奇談么?

美國傘兵若是聰明的話,他應該記得,這個法國人家里除了那個大碗櫥之外,再沒有更隱蔽的藏身之所了,而這個大碗櫥是靠不住的,他已經吃過苦頭了;美國傘兵的莽撞和愚蠢不僅給自己帶來危險,而且給這個善良無辜的人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他的到來使她變成了寡婦,孩子們變成了孤兒”;倘若他為他人著想一點的話,他若有良心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再次敲響法國農民的家門的。但是,他竟然再次登門,再次哀求:“你愿意把我藏起來嗎?”這個家庭的支柱,已經為這個素不相識的傘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法國人的尸骨未冷,而這個美國軍人,竟然沒有表示任何歉意和不安,居然有臉死乞白賴地要求這個不幸的寡婦再次冒著生命危險保護自己,這簡直是無恥之尤!自私之極!毫無疑問,這個美國傘兵非常看重自己的生命,而對他人的生命權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愛護。

“人類的精神竟然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作者似乎在為自己塑造的高大形象而自我陶醉。可是,很遺憾,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模樣,那就是:人類的精神在狄斯尼先生的筆下竟然墮落到了這種的程度!

我們這位“巴頓英雄部隊”里的傘兵,身體頎長,“而且肩膀很寬,看上去是個孔武有力的硬漢子”,居然在小小的“碗櫥里整整躲了三天”。這三天里,并沒有德國士兵前來搜索,而他卻像一只嚇破了膽的老鼠,一直不敢越出碗櫥一步,“法國農民的葬禮舉行的 時候,他是呆在那兒的。”他的這次跳傘行動,沒有射出一粒子彈,沒有拋出一枚手雷,沒有打死打傷一個敵人,沒有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而作者對他贊口不絕,借一位將軍之口說:“青年傘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氣。在牢籠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唯一的出路。他是個勇敢機靈的孩子。”又寫他“胸前閃耀著的勛章綬帶,比我記憶中任何將級官銜以下的人都要多”。作者這樣描寫不能不令人懷疑,他如此膽小怕死,如此莽撞愚蠢,沒上軍事法庭接受審判就算不錯了,怎么會得到如此之多的勛章呢?

中美兩國的文化底蘊、倫理觀念和意識形態都不相同,他們眼中的英雄,有的在我們看來其實不值一提。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女兵林奇不幸被伊拉克人俘虜,被人解救出來以后,竟被美國人視為女英雄,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同樣,在《勇氣》中,“美國傘兵”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可憐蟲,一個怕死鬼,一個自私自利者,但在美國作家狄尼斯的筆下,卻成了一個“硬漢子”,一個“卓越人物”,一個反法西斯的英雄豪杰,真有點象蒲松齡寫的那個故事,青面獠牙的怪物竟被羅剎國人視為傾城傾國的天仙。

這篇課文使我想起了《韓非子五蠹》里面的一個故事:有個魯國人跟著國君作戰,三次打仗三次臨陣脫逃,被人捉起來交給大司寇孔子審判。孔子問他為什么,他說:“家有老父,如果我死了就沒人給他養老送終了。”孔子一聽,大為感動,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孝子,應該借此機會向國人大力宣傳這種孝子精神。于是,孔子不但不處罰他,反倒對他進行提拔重用。這一舉動給魯國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從此以后,魯國的士兵遇到打仗都喜歡投降,擅長逃跑,既然臨陣脫逃不但無罪,反倒有賞,誰愿意拼死力戰?誰沒有老父老母呢?魯國就這么日漸衰落,最后滅亡了。 *8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可我們的出版社還在犯類似的錯誤。把這篇《勇氣》選入新教材,是很不合適的,甚至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我們的教出的學生將來會有一部分當兵,萬一發生了戰爭,如果他們“學英雄,見行動”,也在老百姓的碗櫥里或者床底下躲上幾天幾夜,我們能給他頒發英雄勛章嗎?

《犟龜》這篇童話也存在嚴重的問題。據《教師用書》在課文說明中介紹,這個童話作品“滲透了新時代的特征”,“就作者的意圖看,童話的主題是正面的,肯定的。”但我看到的卻恰恰相反。小烏龜不自量力,不能審時度勢,鴿子飛一天的路程,足夠讓烏龜爬十年,連它們都說必須馬上動身出發,可見路途確實遙遠,時間十分緊迫。烏龜應該有自知之明,憑它的速度,是不可能按時趕到婚禮現場的,但是它還是決定出發。一路上動物們對它好言相告,有的通知說婚禮取消了,有的報告說獅子已經死了,但小烏龜都不為所動,它一再堅持說:“很遺憾,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這只犟龜一意孤行到底,按理說它最后應該大失所望。但是,結尾出人意料,它最終歪打正著,僥幸趕上了新獅王的婚禮,實現了心中的夙愿。b

我們經常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固執己見,否則只能招來失敗。小烏龜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取得了成功。這則飽含“新觀念”的外國童話將我們過去的信條全部推翻了,用它來教育學生,用這只僥幸成功的犟龜來動搖我們的傳統觀念,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我認為只能給學生帶來思想上的迷惘和混亂。

貪生怕死者成了人們心中的英雄,不聽忠言、固執己見者反倒取得了成功,我們的“新教材”所闡發的“新觀念”,果然驚世駭俗。

《憶讀書》過于淺顯羅嗦,味同嚼蠟。談讀書的文章隨處可見,冰心這篇文章不論從語言藝術還是從思想內容方面看,都難以稱得上上乘之作。畢竟,她寫此文時已經是八十九歲高齡的老人了。文章回憶了作者小時候讀過的一些文學作品,零零碎碎,東拉西扯,說的道理也很平常,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幾乎沒有任何值得咀嚼的思想火花,也沒有一句可以回味的優美句子。與培根的《論讀書》相比,缺乏令人信服的精練;與尼采的《談讀書》相比,沒有令人羨慕的廣博。文中三番五次批判《蕩寇志》,不說學生,就是我們老師也沒有機會讀過。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梓坤也寫過一篇談讀書的文章,不妨摘抄一段:m

“讀好書是一種樂趣,一種情操,一種向全世界古往今來的偉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種和他們討論的方式,一種出席各種社會活動體驗各種生活、結識各種人物的邀請信;一張邁進科學宮殿未知世界的入場券;一股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巨大力量。書籍是全人類有史以來共同創造的財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失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時讀書,使人頭腦清醒;疑惑時讀書,可以得到解答或啟示;年輕人讀書,可得奮進之道;年老人讀書,能知健神之理。浩浩乎,洋洋乎!如臨大海,或波濤洶涌,或清風吹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竹林深處人家》一文內容空洞無物,拖沓冗長,描寫語無倫次,沒有思想文化內涵值得咀嚼。請讓我們選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進行點評:)

“江南竹鄉,并不是沒有別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實不是沒有而是看不到。(這三句語言干癟,內容重復,作者一見面就給讀者一記悶棒。)遠遠望去(這里應有一個逗號)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不,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的,(竹子是直立著的,而不是橫躺著的,“鋪著”、“一層又一層”這些詞語顯然不當。)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里涌著暗浪,(“暗浪”一詞令人費解,既然是“暗浪”,作者為何能見到呢?)一浪推著一浪,一直涌到很遠,你很難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意味著它是非常深沉的。(最后這句欠精練,應改為:“只要看到竹浪起伏的氣勢,你就可推知它是非常深沉的”。

開頭都這么差勁,后面的內容更是又臭又長,叫人不忍卒讀,要我“不厭其煩”地繼續點評下去,還真是做不到。

再說《空城計》一課。空城計雖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此事于史無憑。陳壽寫《三國志》時就沒有采信此事,歷史學家裴松之在《三國志》附注中周密地論證了此事“舉引皆虛”,純屬子虛烏有。諸葛亮在空城之中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大敵當前,他還要大開城門,登樓彈琴。這兩招居然嚇退了司馬懿的十五萬人馬,真是夸張到了極點。在這段文字中,人物形象臉譜化、概念化的現象特別嚴重,諸葛亮聰明得不像個人,倒像一位神仙;司馬懿多疑膽小,不像一位統率大軍的將帥,而像一個膽小如鼠的逃犯。魯迅所批評的《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一缺撼在這里表露無遺。這篇課文既無真實性可信,又無藝術性可取,應該算為《三國演義》中的敗筆。編者將它選為教材,不知道看上了它的哪一點。 g0Ldxn

還有《美猴王》一課也讓人飽嘗膩味。《西游記》雖是名著,但課文節選的《美猴王》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內涵不足,況且電視讓學生們早就對《西游記》的這一開頭爛熟于心,選它作課文,對學生沒有新鮮感,缺乏吸引力。-

這冊教材新選入了一些古詩文,限于篇幅,我對詩文的內容和注釋不予置評,只是談談編者所添加的標題。新選的古文總共只有四篇,所添加的標題也僅僅只有四個,竟然有三個不恰當,頗有畫蛇添足、狗尾續貂之嫌。D(I#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一文,摘自《清稗類抄敬信》,短短一則故事,僅僅八十六個字,編者所加的標題竟有八字之多,且將內容表露無遺,顯然有失精練含蓄。更何況,這個標題還是一句病句。“堅”字在《辭海》里有三種釋義:1、形容詞,硬,堅固,引為堅定,堅固,堅強;2、名詞,堅固的事物,無堅不摧,被堅執銳;3、一種姓氏。“堅”不是副詞,“堅還”一詞,純屬生造詞語,不論在文言還是白話文中,都是不合語法的。

《戴震難師》一文的標題,也是編者加的,也值得商榷。從故事的內容上看,戴震的這位老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生有問必答,百問不厭,最后被學生的問題難住了,他既不搪塞誆騙,也不生氣斥責,反倒感到很高興,對學生贊許有加,說:“此非常兒也。”由此可見,這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戴震后來成為大學問家,他的啟蒙老師功不可沒。因此,戴震小時候對他的老師應該尊敬才對,很有禮貌才是。據《辭海》釋義,“難”在古代漢語里有“詰責”、“駁斥”、“拒斥”之意,如王安石的《與司馬諫議書》中就有一句:“拒邪說,難任人,不為拒諫。”很顯然,這標題中的“難”字不恰當,不合戴震當時的身份,有損師徒之情,故不如把“難”改為“問”好,“問”字更能體現出戴的勤學好問,對老師的彬彬有禮。

編者為《世說新語》的第二則故事所加的《乘船》這個標題,也不大貼切。因為這故事講的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次乘船經歷,而是一次動人心魄的避難歷程。乘船只是華王二人避難的過程,而不是他們的目的。故不如把《乘船》改為《避難》,才能更準確,更加切合故事內容。

這冊教材現代文一共二十篇,其中外國作品有七篇之多,差不多占到了三分之一。這七篇課文中,竟有五篇是美國作家的作品。我認為編者對初一學生的教材作這樣安排是極不恰當的。況且,所選的五篇作品并非都是上乘之作。除了以上分析的那篇《勇氣》,馬克土溫的《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一文也很平常,第二、三、四自然段分段不合理,交代不清楚,很難讓人明白他在報上一共諷刺了幾個人。我的手邊沒有馬克土溫的原文,估計這位大文豪的文筆不會如此蹩腳,可能是我們的翻譯者水平有限,才導致譯文拗口拗嘴,存在很多病句。例如:“希金斯是一家和我們對立的報紙的編輯”一句,應改為“希金斯是和我們對立的一家報紙的編輯”。再如:“爾后,我又撰文狠狠嘲笑兩位知名人士--不僅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應該指責,而且也由于我認為把報紙辦得生動活潑是我的責任。”這一句讀起來很不流暢,其中“指責”一詞用得明顯不當。這句應該這樣翻譯:“接著,我又撰文狠狠地將兩位知名人士嘲笑了一番--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應該受到譴責, 再加上我認為把報紙辦得生動活潑是本人的責任。”還有一句:“他是個頭號的花花公子。”其中“的”字用得不妥。這類病句在五篇美國作品里并非罕見。課文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寫作的范例,編者讓這么些水平低下的課文“帶病”從事教學工作,可算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觀。

教育要面向世界,而不是面向美國,教材為何置其它兩百個國家于不顧,而對這個超級大國的文化情有獨鐘呢?難道強權即真理,發達即優秀嗎?這對我們幼稚的中學生將產生什么心理影響?在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這種“罷黜百家,獨尊美國”的舉動是極不明智的。

編者在課文后面給學生介紹了一些現代詩歌供他們欣賞自學,這是以前教材不曾有過的,值得肯定。但我覺得教材所選的《泥土》這首詩不大適合學生。該詩小名氣,但打著深深的時代烙印。它是這樣寫的:“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號召大家做小草,做泥土,做螺絲釘,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頗為流行,現在看來,它既不符合時代精神,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國家需要小草,更需要大樹;市場需要泥土,更需要珍珠;人們需要默默無聞的螺絲釘,更需要大有作為的發動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泥土變成珍珠,讓小草長成大樹,若是學生人人心甘情愿都當泥土和小草,那還要我們這些學校和老師干什么呢?我講這詩的時候,為了正確引導學生,不得不將它顛倒過來,改成以下樣子:老是把自己當作泥土/就時時都有被踐踏的痛苦/把自己當作珍珠吧/讓眾人因你而美麗/讓你因眾人而幸福。

我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有很多孩子的父母為了他們讀書在家里節衣縮食,還有一些孩子全靠希望工程的資助才得以上學,因此,他們讀書總是很認真的。他們天天呆在教室里,凍得又紅又腫的小手捧著這本漏洞百出的教科書,背呀記呀寫呀,那么全神貫注,那么專心致志。看著他們讀書的樣子,不由得使我聯想到安徽阜陽那些吃了劣質奶粉的大頭娃娃們。我很悲哀。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對語文出版社的編輯們說一聲:先生們,你們辛苦了,但你們的工作卻讓我們很失望。為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千百萬嗷嗷待哺的中學生,希望你們再辛苦一些,更用心一些,為我們造出一杯配方科學、營養豐富的文化奶粉來,中國不需要大頭娃娃,需要的是健壯的青少年!

二○○五年一月十六日KJkN;4

email:tangshiming001@yahoo.com.cn

帖子地址:https://bbs.ruiwen.com/cgi-bin/luntan/topic.cgi?forum=4&topic=1087&show=0

[一杯誤人子弟的劣質奶粉--評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本站論壇原創帖)]相關文章:

1.一杯溫開水閱讀答案

2.下雨天的原創說說

3.原創語文優美經典句子

4.英文版傷感語錄

5.小升初語文教材分析:漢字拼音

6.語文版小學課件

7.寫語文教材培訓心得體會

8.中外小學教育語文教材選文論文

9.小學班主任論壇演講稿

10.論壇演講稿范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无线观看 | 亚洲国产二区综合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青青青免费国产在线91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