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夕酒醒原文翻譯及賞析
《春夕酒醒》是晚唐詩人皮日休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表面上寫詩人酒醒后剎那間的觀感,其實為一首詠史懷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夕酒醒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春夕酒醒原文翻譯及賞析 1
原文:
四弦才罷醉蠻奴,醽醁馀香在翠爐。
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
譯文
樂曲剛停就醉倒了我這蠻奴,酃醁的余香飄散在翠色酒爐。
半夜醒來照明的紅蠟快燃盡,蠟脂融淚變成一枝美麗珊瑚。
注釋
春夕:春天的夜晚。
四弦(xián):指琵琶,因有四根弦,故稱。這里代指音樂。罷:停止。蠻奴:詩人自稱。宋以前男女皆可稱“奴”。皮日休是復州竟陵人,竟陵春秋時楚地,中原地區稱楚為“荊蠻”,故詩人自稱“蠻奴”。
酃醁(línglù):又作“酃淥”,古代的一種美酒,也稱“酃酒”。酃,地名,在今湖南省;醁,美酒。馀(yú):殘留。翠爐:翡翠色的水爐。
蠟:蠟燭。
寒淚:春寒中熔化的蠟脂。珊瑚: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顏色鮮艷美麗。
賞析:
此詩從“四弦才罷”、蠻奴醉倒落筆,不正面描寫宴會場面,但宴會氣氛的熱烈,歌伎奏樂的和諧悅耳,朋友們舉杯痛飲的歡樂,詩人一醉方休的豪興,無不透過語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來,給人以想象酒宴盛況的余地。這種側面透露的寫法,比正面直述既經濟而又含蓄有力。“蠻奴”上著一“醉”字,煞是妙極:既刻畫了詩人暢飲至醉的情懷,又表明酒質實在醇美,具有一股誘人至醉的力量;這“醉”字還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環境、氣氛。當詩人一覺醒來,“翠爐”的酒氣仍然撲鼻,“馀香”誘人。這個細節,不僅寫出了酃醁質量高、香味歷時不散的特點,而且點出了詩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結下不解之緣。這里,詩人雖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卻掩飾不住內心的愁。手法可謂極盡含蓄、曲折之能事。
詩的后兩句,寫酒醒所見景象:“短”字,繪出紅蠟殘盡的凄清況味;“一枝”,點明紅蠟處境孤獨;“寒淚”的形象則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殘燭,似乎正在流著傷心的淚水。詩人運用擬人手法,不僅把“紅蠟”寫得形神畢肖,而且熔鑄了自己半生凄涼的身世之感,物我一體,情景交融。這時作者已進入中年,壯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這一枝短殘了的紅蠟。
明胡震亨謂:皮日休“未第前詩,尚樸澀無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諸篇,才筆開橫,富有奇艷句矣”(《唐音癸簽》卷八)。這首中舉后寫的《春夕酒醒》與詩人得第前寫的另一首詩《閑夜酒醒》相比,風格上有很大不同。兩首詩同是寫酒后醒來孤獨之感,但與“樸澀無采”,語言清新的《閑夜酒醒》相比,《春夕酒醒》卻完全是另一種風格。“四弦”的樂聲,酃醁的“馀香”,“翠爐”“紅蠟”的色彩,“珊瑚”的美麗多姿,辭藻華麗,斐然多彩,正表現出“才筆開橫”、文辭“奇艷”的藝術特色。
此詩以議論為主,在形象思維、情韻等方面較李商隱《隋宮》一類作品不免略遜一籌;但在立意的新奇、議論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獨到處,仍不失為晚唐詠史懷古詩中的佳品。
春夕酒醒原文翻譯及賞析 2
原文
《和襲美春夕酒醒》
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
覺后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翻譯
幾年來無所事事漂泊于江湖,這一次又醉倒在黃公的酒壚。
酒醒后才發現月亮掛在天上,花影映滿全身需要有人來扶。
注釋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處指隱居。
黃公酒壚:原指竹林七賢飲酒之處,此詩指自己的飲酒場所。
覺:酒醒。
倩:請。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陸龜蒙和皮日休(字襲美)是摯交好友,都染上嗜酒的癖性,常常相邀盡興,以詩相和,聊作慰藉。一日,陸皮二人赴宴狂飲,都不勝酒力醉倒在地。昏睡一覺醒來時,周遭環境不免讓詩人有所觸動。皮日休先作《春夕酒醒》,陸龜蒙答以《和襲美春夕酒醒》。
賞析
這是一首閑適詩。“閑適詩”的特點,向例是以自然閑散的筆調寫出人們無牽無的悠然心情,寫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個方面。同時,有些佳作,在藝術上不乏可資借鑒之處。此詩是寫詩人酒醉月下花叢的閑適之情。
起句“幾年無事傍江湖”,無所事事,浪跡江湖,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莊子·列御寇》)的無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黃公舊酒壚”,典出《世說新語》,詩人借此表達自己放達縱飲的'生活態度,從而標榜襟懷的高遠。
“覺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啟后的轉接,即前承“醉倒”,后啟歸去倩人攙扶的醉態。此處所云“不知”,情態十分灑脫;下句“滿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傳神妙筆,寫出了月光皎潔、花影錯落的迷人景色。一個“滿”字,自有無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渾然一體,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詩情、高士的翩翩韻致。
這首詩著意寫醉酒之樂,寫得瀟灑自如,情趣盎然。詩人極力以自然閑散的筆調抒寫自己無牽無掛、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詩人冠絕一時的才華,而終身沉淪,只得“無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樣“醉倒黃公舊酒壚”,字里行間似仍不免透露出一點內心深處的憂憤之情。
春夕酒醒原文翻譯及賞析 3
原文
《春夕酒醒》
四弦才罷醉蠻奴,
酃醁馀香在翠爐。
夜半醒來紅蠟短,
一枝寒淚作珊瑚。
(注:詩題一作《春夕酒醒呈張祜》)
逐句翻譯
「四弦才罷醉蠻奴」
譯:琵琶四弦剛停奏,我這醉客(自稱"蠻奴")已酣然入夢
注:"蠻奴"是詩人自嘲之稱,唐代常以"蠻"代指南方,暗示其楚地出身
「酃醁馀香在翠爐」
譯:名酒"酃醁"的殘香仍縈繞在翡翠色的酒爐中
注:"酃醁"是湖南名酒,與首句"蠻奴"形成地域呼應
「夜半醒來紅蠟短」
譯:夜半酒醒時,發現紅燭已燃至短殘
注:"紅蠟短"暗示獨飲時間之久,暗含寂寥
「一枝寒淚作珊瑚」
譯:燭淚凝結如珊瑚枝,透著寒意
注:將固態燭淚比作深海珊瑚,賦予凄美意象
詩歌賞析
1. 意象三重奏
聽覺殘留:停奏的琵琶聲(虛寫)與現實的寂靜形成反差
嗅覺記憶:酒香殘留強化"醉醒"的恍惚感
視覺隱喻:"紅蠟短"喻指年華消耗,"珊瑚淚"象征凝固的哀愁
2. 情感張力
表層是酒醒后的慵懶閑適,深層卻透露出:
時間流逝的焦慮(蠟燭將盡)
才士不遇的.孤寂(自比"蠻奴")
對藝術永恒的追求(淚化珊瑚的升華)
3. 藝術特色
色彩對照:翠爐/紅蠟/珊瑚構成冷曖交織的畫面
時空壓縮:從宴飲(過去)→酒醒(現在)→燭淚(永恒)的跳躍
以物觀我:借燭淚形態暗示詩人淚痕,物我合一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皮日休隱居鹿門山時期(約867年),表面寫春夜酒醒,實則蘊含:
科舉失意:此前多次落第,自稱"蠻奴"暗含邊緣化身份認同
亂世預感:唐僖宗年間社會,"珊瑚淚"或喻時代傷痛
文人雅趣:與友人張祜共飲,反映晚唐詩人以酒避世的常態
名家評點
清人賀裳《載酒園詩話》評:
"皮襲美(皮日休)詩多纖艷,獨此篇寓凄愴于瑰麗,珊瑚淚三字,真堪鑄金事之。"
延伸思考
詩中"燭淚化珊瑚"的意象,可與以下作品對比:
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悲壯)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紅蠟淚"(閨怨)
李賀《秦王飲酒》"珊瑚枕膩鴉鬟亂"(奢靡)
【春夕酒醒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春夕酒醒》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8-20
皮日休《春夕酒醒》原文譯文賞析12-04
天凈沙·春原文翻譯賞析03-26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04-26
春怨原文、翻譯、賞析01-14
《春怨》原文及翻譯賞析07-15
春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3-22
《送春 》原文及翻譯賞析03-21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06-23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