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精選13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征文吧,征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怎么去寫征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1
為了迎接勝利日的到來,我們學校組織優秀小組的同學去煙臺博物館參觀,我也跟著去了,并且受益匪淺。
煙臺博物館的展廳可真多,有“山海古韻”、“繩墨神工”、“世紀之路”那一個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充滿了吸引力,讓我還沒進去急于置身其中。
博物館的知識分類也非常豐富:各種各樣的古錢幣、瀟灑勁脫的毛筆字、還有形象秀美的山水人物畫再加上“高科技技術”的輔助,使我們更快地了解知識,并沉浸在這其中,流連忘返。在這些展廳中,最讓我難忘的是《辛亥激浪》中人們吸食福壽膏的用具,它讓我感受極深。
我們跟隨著老師到了展柜前,老師指著那些類似于茶壺蓋的小東西,說:“這就是當時人們在煙館吸食福壽膏用的東西。”我聽了以后十分好奇,便彎下腰,仔細地端詳著這些小物件:它們大多為瓷器,形態各異,有的為杯狀,有的為煙斗狀,藍白相間,看起來很雅致。邊上十分光滑,沒有瑕玼,瓷器上還有一幅幅圖畫,它們由優美的線條組成的`,與瓷器本身搭配得十分協調,一看就知道做工十分精致。我奇怪了:既然它做工精致,說明人們一定十分看重它們,而吸食福壽膏會摧殘人的身心健康,侵蝕人的意識,那人們為什么會去吸食福壽膏呢?
老師告訴我們:由于清政府拒絕向英國交易,導致我國出現“超入”現象,英國為挽救他們的“超出”現象,采用一種陰險手段,向中國私運福壽膏。英國人在中國大肆宣傳福壽膏的“好處”,而清政府沒有向群眾及時普及關于福壽膏的危害,導致當時許多人都開始大量吸食福壽膏,并以此為榮。這樣,不僅摧殘了人的身心健康,侵蝕了人的意志,還讓中國從“超入”國變成了“超出”國,國庫被一掃而光,然后英國又趁機攻占我國,勒索清政府交出大量“贖金”。
我聽了以后,陷入了沉思:侵略者用這種陰險的方法來侵略我們,他們固然可惡,可是我們靜靜地想一下,如果清政府及時給民眾普及知識,讓民眾知道福壽膏的危害性,民眾就會自覺地抵制福壽膏,英國人也就無機可乘,自然也不會遭受這樣的恥辱發。
今天,我們緬懷歷史,聽抗戰老兵講述抗戰的故事,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痛定思痛,奮勇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現在我們國家國力強大了,當然不會再遭受這樣的國恥,但是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一代,我們要不忘歷史,銘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盡自己的力量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繁榮、興盛!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2
在中華大地上,有一段不能被遺忘的歷史——抗日戰爭。它不僅是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爭取自由解放的偉大斗爭史,也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光輝篇章。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我們更應該深刻反思這段歷史,從中汲取力量,讓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一、團結就是力量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敵入侵。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是我們今天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時都應該學習的態度。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都需要相互支持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克服障礙,取得成功。
二、不屈不撓的意志
面對強敵,無數英勇的戰士們展現了頑強拼搏、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的崇高信念。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也應該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勇于面對并克服困難,永不放棄希望。
三、愛國主義情懷
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參與的'正義之戰,體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無論是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還是后方默默奉獻的普通民眾,都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對祖國深深的愛。今天,雖然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但作為中國人,我們仍然要將這份熱愛祖國的情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通過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正是有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才使得中華民族能夠在風雨飄搖中屹立不倒,并最終走向復興之路。讓我們攜手并肩,將這份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3
隨著時光流轉,抗日戰爭已經過去整整八十個春秋。然而,那段艱苦卓絕而又充滿榮光的日子,卻如同刻骨銘心的記憶般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中。值此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翻開歷史的長卷,從中尋找那些值得我們銘記與傳承的精神財富。
一、堅持到底的決心
抗日戰爭長達十四年,期間經歷了無數次戰役與犧牲。但是,中國人民始終沒有放棄抵抗,而是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著自己走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這種持之以恒、迎難而上的品質,在當今社會同樣重要。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上,我們都應該學會堅持不懈,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二、創新求變的能力
面對強大的敵人,中國軍民并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斷探索新的作戰方式和技術手段。比如地道戰、地雷戰等戰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戰斗力。這啟示我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也要勇于嘗試新思路、新方法,敢于突破常規思維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
三、關愛他人的胸懷
在那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中,無數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人間大愛。他們或捐款捐物支援前線,或收留難民給予幫助……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舉動匯聚成一股暖流,溫暖了整個國家。今天的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盡可能地幫助他人,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
總之,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勝利的喜悅,更重要的是那些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奮斗的精神遺產。讓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也不忘初心,繼續弘揚和發展這些寶貴的抗戰精神!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4
1945年9月3日,當日本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投降書時,中華民族歷經14年浴血奮戰,終于迎來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場勝利的背后,是3500萬軍民的.犧牲、6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更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與“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
在云南德宏的畹町小鎮,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靜靜矗立。1939年,3200名南僑機工響應陳嘉庚的號召,放棄海外優渥生活,駕駛卡車穿越滇緬公路的崇山峻嶺,為抗戰前線運送50萬噸軍需物資。他們中,有人因瘧疾倒下,有人被日軍轟炸犧牲,1000余名機工永遠長眠于這條“抗戰輸血線”。紀念館內,泛黃的護照、斑駁的工裝、機工張光旺的日記,無聲訴說著這段“舍小家為國家”的壯舉。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5
1937年盧溝橋的槍聲,打破了“亡國論”與“速勝論”的爭論。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八路軍平型關伏擊戰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神話,百團大戰105個團在華北敵后撕開缺口;臺兒莊戰役中,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尸山血河的戰場令日軍驚嘆“中國士氣不可戰勝”。這些壯舉的背后,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如今,抗戰精神正轉化為科技創新的銳氣。華為面對技術封鎖,十年研發投入超萬億,5G專利占全球20%;航天人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將天問一號送上火星,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正如楊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奮戰時所言:“革命就像火種,只要燃起來,就再也撲不滅。”新時代的“火種”,正是抗戰精神在科技、文化、民生領域的生動延續。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6
在東北抗聯的密營里,楊靖宇將軍的胃中僅有棉絮和樹皮;在重慶大轟炸的廢墟中,市民用“愈炸愈強”的標語重燃希望;在南僑機工的卡車上,青年們唱著《松花江上》穿越怒江峽谷。這些個體敘事,拼湊出全民抗戰的.宏大圖景。上海女學生劉良模用手風琴為游擊隊傳遞情報;香港商人霍英東冒險為內地運送物資。正如《論持久戰》所言:“戰爭的勝負,決定于人民。”
抗戰精神更體現在文化覺醒中。老舍在重慶創作《四世同堂》,用京味語言揭露侵略者暴行;冼星海在延安窯洞譜寫《黃河大合唱》,激蕩起“保衛黃河、保衛華北”的怒吼;梅蘭芳蓄須明志,拒絕為日軍演出。這些文化符號,將民族氣節轉化為精神武器,證明“文化存,則民族存”。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7
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60%的兵力,為同盟國贏得寶貴時間。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戴安瀾將軍在茅邦村殉國前留下絕筆:“余戰死,白骨歸故土。”1944年,駝峰航線的飛行員們用生命開辟“空中生命線”,3000余架飛機墜毀在喜馬拉雅山脈。這些行動印證了“人類休戚與共”的.真理。
新時代,抗戰精神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保護平民,醫療隊在非洲抗擊埃博拉;在氣候變化領域,中國承諾“雙碳”目標,推動全球綠色轉型。正如開羅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力主“臺灣歸還中國”,今日中國以“一帶一路”連接世界,用和平發展道路詮釋“天下大同”的古老智慧。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8
在德宏紀念館的“小小講解員”活動中,12歲的傣族女孩玉旺用雙語講述南僑機工故事;清華大學“白楊計劃”的學子重走滇緬公路,在松山戰役遺址撿拾彈殼制作紀念品;抖音上,“抗戰記憶”話題播放量超50億次,Z世代用動畫還原四行倉庫保衛戰。這些行動證明:抗戰精神從未遠離青年。
面對科技競爭的“新戰場”,青年工程師在量子計算領域突破“卡脖子”技術;面對鄉村振興的“新陣地”,大學生村官用直播帶貨幫助農戶脫貧;面對文化傳承的'“新使命”,非遺傳承人用數字技術復活傳統技藝。正如八路軍戰士在戰壕中刻下“還我河山”,新時代青年正以“強國有我”的誓言,將抗戰精神鐫刻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9
1945年9月3日,當日本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投降書時,中華民族用14年浴血奮戰換來了近代以來首次完全勝利。這場戰爭不僅洗刷了百年恥辱,更淬煉出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核心的抗戰精神。80年后的今天,當我們站在德宏州畹町鎮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前,凝視著陳列柜中泛黃的機工護照、斑駁的卡車零件,那些被戰火淬煉的精神密碼依然在時空長河中激蕩回響。
民族覺醒的集體敘事
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聯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中與敵周旋,彈盡糧絕時仍以草根棉絮充饑;臺兒莊戰役中,中國守軍在塹壕中筑起“尸山血河”,讓日軍驚呼“決死奮戰之狀歷歷在目”。這些壯烈場景背后,是四萬萬同胞從“一盤散沙”到“鋼鐵長城”的覺醒。正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言:“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當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場景遍布大江南北,中華民族的集體意志已凝成不可戰勝的力量。
精神圖譜的當代解碼
在云南滇緬公路的懸崖峭壁間,3200名南僑機工駕駛著通用牌卡車,在“二十四道拐”的死亡彎道上運送50萬噸軍需物資。他們中有人永遠留在了怒江峽谷,有人帶著彈片在異國他鄉終老。這種“寧死不屈”的氣節,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化作黃文秀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誓言;在科技攻堅領域轉化為嫦娥團隊“追逐月亮”的執著。正如德宏紀念館采用非遺剪紙與全息投影技術再現歷史場景,抗戰精神正通過數字技術完成代際傳承。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東方智慧
當駝峰航線的飛機穿越喜馬拉雅雪峰,當蘇聯志愿航空隊與飛虎隊并肩作戰,中國戰場牽制著日本陸軍60%以上的兵力。這種“血戰到底”的擔當,在今天化作“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就像南僑機工紀念碑上鐫刻的“赤子功勛”四字,新時代中國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續寫著抗戰精神的世界意義。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10
在畹町鎮的南僑機工紀念館里,92歲的陳嘉庚后裔撫摸著祖父雕像的基座,淚光中浮現出1939年那個清晨:3200名華僑青年在新加坡碼頭齊唱《松花江上》,將南洋的椰風海雨化作保家衛國的壯行酒。這段被戰火凝固的記憶,揭示著抗戰精神最深層的密碼——它既是民族存亡之際的集體吶喊,更是流淌在每個中國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家書里的精神圖騰
東北抗聯戰士趙一曼在犧牲前寫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這封用鉛筆寫在煙盒紙上的遺書,與八路軍戰士王孝和在獄中寫下的“光明與鐵窗”對比閱讀,可見抗戰精神在個體層面的具象化表達。當德宏紀念館將2000余封機工家書數字化呈現,觀眾通過觸控屏能觸摸到“寧死不屈”背后的溫度——那是對“小家”的眷戀,更是對“大家”的擔當。
代際傳遞的精神密碼
在紀念館的“小小講解員”培訓中,12歲的傣族女孩玉兒香用三種語言講述機工故事:“我的'太爺爺修過滇緬公路,他說每塊鋪路石都浸著華僑叔叔的血。”這種口述史傳承,與平型關大捷遺址的VR體驗、臺兒莊古城的光影秀形成時空對話。當青少年在“移動紀念館”進校園活動中觸摸到機工使用過的扳手,抗戰精神便完成了從歷史記憶到文化認同的轉化。
全球視野中的精神共鳴
1943年開羅會議上,羅斯福總統凝視著中國戰區地圖感嘆:“假如沒有中國,日本可以馬上打下澳洲、印度。”這種戰略價值的認知,在今天化作中國維和部隊在馬里的藍盔行動。就像南僑機工紀念碑與緬甸九谷隔河相望的地理意象,新時代中國正以“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讓抗戰精神超越民族界限,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11
站在2025年的時空坐標回望,抗戰勝利80周年不僅是歷史節點的紀念,更是民族復興征程上的精神校準。當我們在德宏紀念館看到機工張光旺的日記本上“誓與公路共存亡”的誓言,在重慶渣滓洞遺址觸摸到江姐繡的五星紅旗,這些精神符號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科技攻堅中的精神投射
華為公司在5G技術突破中展現的“百折不撓”,與滇緬公路機工在懸崖峭壁間修筑“抗戰生命線”的堅韌一脈相承。當“天問”探測器穿越3.2億公里抵達火星,這種“不畏強暴”的勇氣,正是楊靖宇在長白山孤身奮戰精神的科技轉譯。正如紀念館采用增強現實技術還原的滇緬公路險段,新時代奮斗者正在數字疆域開辟新的“抗戰”戰場。
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
從《八佰》影院里的集體啜泣,到《覺醒年代》彈幕中的“此生無悔入華夏”,抗戰題材文藝作品的火爆,折射出民族文化認同的覺醒。德宏紀念館將機工故事改編為傣族章哈劇,用非遺藝術講述現代歷史,這種創新表達與《論持久戰》中“戰爭文藝要為群眾服務”的'理念形成跨時空呼應。當年輕人在B站用彈幕重溫《松花江上》,抗戰精神已完成從歷史記憶到文化基因的轉化。
全球治理中的精神擔當
當中國疫苗成為全球抗疫公共產品,當亞丁灣護航編隊守護國際航道,這種“視死如歸”的擔當已升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就像南僑機工紀念碑與緬甸中緬友誼塔的地理呼應,新時代中國正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智慧,讓抗戰精神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12
在德宏紀念館的“時空走廊”里,全息投影技術讓1939年的滇緬公路與2025年的中緬油氣管道重疊顯現。這種歷史與現實的視覺對話,揭示著抗戰精神傳承的深層邏輯——它不是簡單的記憶復刻,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實現精神價值的迭代升級。
記憶載體的創新表達
紀念館采用“數字孿生”技術,將2000余件文物轉化為可交互的3D模型。觀眾戴上VR設備,即可體驗機工在“二十四道拐”駕駛卡車的`驚險;通過AI語音合成,能聽到陳嘉庚先生1940年視察滇緬公路時的原聲講話。這種沉浸式體驗,讓“百折不撓”的精神特質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共鳴。
教育模式的范式轉型
在“抗戰精神進校園”項目中,德宏州開發了“修筑滇緬公路”模擬游戲:學生分組扮演工程師、機工、醫護,在虛擬環境中完成物資運輸任務。這種情境教學與延安抗大“從戰爭學習戰爭”的理念異曲同工。當青少年在游戲中體驗到“寧死不屈”的代價,精神傳承便完成了從認知到認同的升華。
國際傳播的敘事創新
紀念館與緬甸九谷學校共建“數字抗戰課堂”,通過云端連線讓中緬學生共同修復機工歷史照片。這種跨國協作與抗戰時期“駝峰航線”的國際互助精神一脈相承。當緬甸學生用中文說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抗戰精神便突破了民族界限,成為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 13
2025年的夏天,當畹町鎮的鳳凰花再次綻放,南僑機工紀念館迎來第50萬名參觀者。這位來自北京的00后大學生在留言簿上寫道:“以前覺得抗戰精神是教科書里的概念,現在明白它是流淌在我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這種認知轉變,正是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的最好注腳。
精神譜系的當代延續
從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奇跡”到港珠澳大橋的“海上長城”,從脫貧攻堅的“一個都不能少”到航天領域的“九天攬月”,抗戰精神正在新時代綻放出多元形態。就像紀念館將機工工具與現代高鐵零件并列展陳,這種對比展示揭示著精神傳承的內在邏輯——不變的是“天下興亡”的擔當,變化的是實現擔當的方式。
價值重構的時代命題
在價值多元的今天,如何讓抗戰精神保持時代感?德宏州的實踐給出答案:將紀念館打造成“精神孵化器”。這里既有面向青少年的研學基地,也有針對企業家的“抗戰精神與商業倫理”論壇,還有供學者研究的抗戰口述史數據庫。這種分層分類的傳播策略,讓精神傳承突破圈層壁壘,實現全社會的價值共鳴。
人類文明的精神貢獻
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滇緬公路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當南僑機工故事被收錄進緬甸中學歷史教材,這種國際認可彰顯著抗戰精神的世界意義。就像紀念館浮雕墻上中、緬、英、美四國機工攜手修路的.場景,新時代中國正以“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智慧,讓抗戰精神成為人類文明互鑒的橋梁。
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回望,抗戰精神猶如穿越時空的火炬,既照亮了民族復興的征程,也溫暖著人類文明的星空。當我們在德宏紀念館觸摸歷史,在科技前沿創造未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擔當責任,便是對這場偉大勝利最好的紀念。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征文:傳承抗戰精神】相關文章:
紀念抗戰勝利征文07-15
2025紀念抗戰勝利名言警句140句02-07
抗戰勝利紀念日70周年征文匯總04-10
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征文2000字03-20
紀念抗戰勝利71周年范文2000字03-20
有關中國抗戰勝利71周年征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