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北京中秋節習俗范文
在老北京中秋習俗介紹中顯示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在中秋時祭月朝拜均是老北京中秋習俗習慣。今天小編就來分享老北京中秋節習俗范文,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老北京中秋節習俗范文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于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后,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老北京中秋習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 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里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并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女眷祭月拜月,自制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名諺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八月節是僅次于春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又稱“團圓節”。每年“七月十五”剛過,來自京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果開始陸續上市,市肆的果攤櫛比擺設,鋪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鮮果散發出陣陣清香。八月初一,油鹽店的菜床子上添賣豐碩鮮艷的雞冠子花和綴滿豆莢的毛豆枝子。干貨店里,增添了價錢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兒爺攤琳瑯滿目,糕點鋪的月餅開始出爐。整個京城一派節日景象。
中秋節與月息息相關,人們對月的崇拜由來已久。秋分祭月始于周代,中秋賞月始于魏晉盛于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北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千古絕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家喻戶曉。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末,老北京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另外,自古以來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傳統,在南京還把中秋節稱為“女兒節”。少女拜月,還有另一層含義,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每逢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升起之時,每家每戶的女眷會在庭院的東南設一香案,供上“月光馬兒”,案上至少有三盤月餅、三盤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雞冠子花、切成蓮花瓣形的蓮瓣西瓜和九節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分吃團圓月餅,其樂融融。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月光馬兒(又稱月亮馬兒)是月神的神像,在長者七八尺或短者二三尺的紙屏上,用金碧輝煌的藻彩畫出菩薩般的太陰星君,下面還有月宮桂樹和搗藥的長耳定光仙——玉兔,玉兔的形象是人立執杵。這是由明清以前道教色彩為主的嫦娥和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并存的世俗形象。
兔兒爺起源于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馬兒”上玉兔的形象。到了清代,祭月并不一定放兔兒爺,以至后來成為一種玩具。于是兔兒爺任由民間藝術家的想象,發展為戲劇化、風俗化、人物化的藝術品。兔兒爺大的三尺,小的三四寸,一般戲裝,其坐騎花樣繁多,或獅或虎,或象或鹿,或鳳或鶴,或牛或馬,或孔雀或麒麟等。過去的兔兒爺是一年一棄,所以有句歇后語:“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
中秋節吃月餅由來已久,據說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北宋蘇東坡有詩為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過去老北京吃的月餅主要有三種: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即團圓餅),后來才有“翻毛”、“癩皮”和廣東月餅。過節時,老北京還喜歡自制月餅。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很可惜,這種習俗已不復存在。老北京的月餅以前門外“致美齋”所制為第一,尤其是它還現做現賣熱月餅。
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不也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一種標志嗎。
老北京人的金秋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這是古人總結自然與生命規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背景中,人們傾向于將人比喻成一種植物,有根脈,也有四季,而金秋則恰好是其最旺盛、最飽滿的階段,故老北京的金秋文化異常豐富。
首先是社日,在立秋后第五天稱為秋社,這一天鄰里要聚在一起“薦新”,就是飲酒嘗新谷,不能動針線,據說可防耳聾,此外全體放假休息。不僅農村有社日的風俗,城市也一樣,社日還有廟會等。
此外是“貼秋膘”,秋天恰逢百果豐盛,此后則是漫漫冬季。古人認為,冬天消耗大,需在秋天補充,此外,從生理結構看,人體在秋天營養吸收能力也比較好,適合調養。老北京“貼秋膘”以羊為主,所謂“秋風起,涮羊肉”、“要吃秋,有爆肚”等,食蟹也蔚為風氣。老北京金秋喜食半成熟的青玉米,將其做成窩頭。
金秋最盛事還是郊游,但老北京郊游的內涵和今人不同。今人多是厭倦城市生活,希望回歸自然。而老北京城市的自然環境較好,郊游不完全是為了親近自然,主要是為了獲取對生命的體悟。
在傳統價值觀中,人們將自然和人看成一體,比如出現重大災情,皇帝會發罪己詔,表示是因為自己執政有失誤,才招致了天怒。這種“自我檢討”是異常認真的,如災情得不到遏制,皇帝還要主持皇家祈禱、減膳、放宮女回民間、大赦天下、重新審問舊案以杜絕冤情等,甚至不能到正殿辦公,只能在偏殿問事,歷史上還有過因天災而請求辭職的皇帝。在古人看來,這很合情合理,皇帝既然是天子,就要為天災負責。
所以老北京人的金秋郊游,帶有調整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含義,以看銀杏、看紅葉和聽鳴蟲為主。
銀杏樹挺拔,少旁枝,比喻做人應剛正不阿,不畏霜雪,此外銀杏壽命長,象征君子應卓爾不群,歷久彌新。
紅葉則壯觀凄美,展現了自然界的偉大力量,觀賞紅葉的生長,可洞察、體會紅葉與生命的陪伴,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聽鳴蟲,則以西山為主,這里盛產鐵皮蟈蟈,通體青黑色,是老北京獨有的品種。欣賞蟲鳴,可知人在世界并不孤獨,還有眾生相伴,在沒有錄音機的時代中,蟲鳴化解了太多的寂寥。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但在收獲的同時,應知這份收獲源于自然的賜予,它給予我們甚多,所以我們不應抱怨自然,而是應更多地去傾聽它的聲音,正是這份深深的敬畏之情,造就了老北京獨特的金秋文化。
老北京有兩個“大柵欄”
早年間北京不止一條街道有柵欄,后來都拆除了,只存兩個比較大的,名稱都叫“大柵欄”。一個在前門外,一個在西長安街(今電報大樓旁)。
兩個“大柵欄”字面一樣,北京人口語稱為“大什臘”(極少有區分,稱后者為“大乍臘”的)。
外地人雇洋車常遇麻煩:因為外地人說“大山蘭”(大柵欄),車夫都不知道是哪兒。
有識字的車夫看了雇車人的“地址”才知道要去“大柵欄”,不得不問:“是前門外的大柵欄,還是西單的大柵欄?”
閑話扇子
“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立冬。”這是老北京城里在民間傳誦的一首民謠。老北京的時候,沒有空調電扇,四合院大雜院的一些平民百姓,在夏天最常用的防暑降熱之法就是使用扇子。在揮汗如雨的盛夏酷暑,一把扇子扇扇,清風徐徐而來,涼爽宜人,確是愜意。
扇子始于殷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晉代的《古今注》中已有記載。
扇,又名箑,《揚子法言》一書中《方言·雜釋》篇云:“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最早的扇子,多為羽毛所制。“扇”字戶字下面就是羽字,古代扇子亦稱“羽扇”。自古以來,扇子的品種很多,有羽毛扇、宮扇、竹扇、麥稈扇、葦扇、藤扇、檀香扇、絹扇、團扇、紙扇、折扇、芭蕉扇(蒲扇)等多種。扇子因南北地區不同,權貴富人、書香門第、平民百姓男女的身份各異,使用的扇子也不相同。從最初的羽毛扇,到宮廷內的裝飾,從周昭王聚丹鵲毛羽為扇以示尊貴,到諸葛亮被人視為智慧象征的羽毛扇以及大家閨秀使用的團扇、絹扇,再到現代人常用的文雅折扇、大眾的蒲扇,均受到人們格外的青睞。
老北京舊時的街市上有專營扇子的商鋪,名為扇莊或紙扇莊。扇莊以銷售紙扇為主,因其有季節性,所以又兼營紙張和文房四寶等,紙扇莊從而得名。扇莊一般都有專門供貨的制扇作坊,或者是前店后廠,自產自銷兼做批發。
老北京的扇莊集中在前門外打磨廠一帶,那里有很多歷經幾百年的老字號,經銷制作各種扇子,打磨廠也因其文化氛圍成為老北京的一條文化街。經銷扇子的扇莊為了招徠顧客,多在門前掛一扇幌,扇幌的尺寸大小不一,扇面兩側均繪有戲曲人物或花鳥,色彩鮮艷,造型生動,以吸引顧客。
老北京使用最廣、最普及的是大芭蕉扇和折扇。大芭蕉扇最價廉物美。芭蕉扇其實并非芭蕉葉所制,而是用蒲葵的葉子做的。蒲葵又稱葵樹、蒲葉葵、扇葉葵,其樹形很像棕櫚樹,產于南方各省。北京的芭蕉扇,都是來自南方的扇葉葵制成。
大蒲葵扇一般是一尺見圓,不但價廉且用起來風特大、特涼爽,很受老北京的百姓歡迎:老北京時,中老年人常手拿蒲扇,坐在四合院、大雜院的門道里,邊扇著邊閑聊著家長里短;小伙子們常在胡同的路燈下,邊下棋侃大山,邊扇著熱風;幼童們也常搶過老奶奶們的大蒲扇,放在胯下當馬騎。大蒲扇是老北京夏日里的一幅別致的胡同風景。炎熱的酷暑伏天使用扇子不但能清熱消暑,還可驅蚊,手臂不停地搖動扇子,也有利于身體健康。這種大蒲扇如今北京很難買到了,偶爾在超市里見到,看看價格就使人放棄了懷舊的想法。
折扇,又名蝙蝠扇。在北宋宣和年間,朝鮮的折扇傳到我國。明清兩代時,專有江浙一些扇莊精心制作華麗的“貢扇”進貢給皇帝“御用”。當時的皇帝十分喜愛折扇,常把折扇賞賜給大臣使用。
折扇一般分戲曲節目中的大折扇,江湖俠士、戲曲武丑、捕快用的黑折扇,百姓、官員、士紳、儒雅文士用的白折扇和書畫折扇。扇骨過去是很講究的,分為竹骨類、木制類、象牙類、秋角類、陳香類等。無論何種扇骨,在制作上都要經過精雕細琢。
老北京的扇骨以竹為主,也有獸骨或檀香木等做的。講究的扇骨由名家進行鏤刻,在扇骨上多刻有山水、花卉和人物。扇面多用精致的桑皮紙、高麗紙等制作,扇面除印有山水、花卉、戲曲人物、臉譜以及詩文外,也有凈面的,以供名家題字題詩和作畫。老北京時的名畫家齊白石、張大千等書畫名家和戲曲界的名人,常在扇面上作畫題詩,有些扇子現在已成為珍貴文物被收藏,偶爾出現在書畫拍賣會上,價格也頗高。
扇子,已經不僅是納涼的工具,制作精美加上名人題詩作畫,成了藝術價值極高的工藝品,供國人賞玩珍藏。
頭伏餃子二伏面 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的來歷。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國獨有的“三伏”節氣,并都印在我國的日歷上,三伏”的來歷:
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歷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歷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系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回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別是中伏和三伏天。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歷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樓上朋友說的“冬至后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曰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辦(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辦。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辦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月幾日并無必然關系)來反映天氣的冷暖。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這聲篥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乜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么復雜,十分簡單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屹蚤出。”這最后幾句對于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復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后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于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為零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十分難熬,其實夏天也有《九九歌》,不過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樣。要畫什么“九九消暑圖”了。夏天的九九與冬天相對應,從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據明代《五雜俎》記載為:“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應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這夏天的《九九歌》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觀感覺為主。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區人們對于氣候變化的了解與關心。
老北京用筷子講究多:忌長短不齊,忌直接指人
筷子(古人稱為箸)是中國人傳統就餐工具,商代已出現,比匙(古人稱為匕)略晚,合稱為“匕箸”。
筷子的出現,應與初民只會烤制食物相關。原始烤法分三種:一是直烤法,將食物叉起來,直接明火烤制,刀叉應由此化來,商代中國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為主;一是炮燒法,將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撥火棍撥出,這應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餐具,主要有兩次契機。
一是春秋時人們尚未掌握干飯的做法,主食基本是粥,甲骨文中就沒有“飯”這個字,卻有“粥”,在粥中加入蔬菜和肉,由此形成羹。羹在古人飲食中非常重要,馬王堆出土的食譜中,羹達20多種。在漢代以前,匙沒有勺,基本呈刀形,主要用來切割肉類,遇到羹便無用武之地。當時也可以用手拿食物吃,但羹太燙,不便操作,只能用筷子夾取,這使筷子的通用性壓倒了匙。
二是炒菜的普及,讓匙的作用進一步下降,炒菜前肉類已經被切碎,不需要再用匙,所以匙后來不再有刃,反而增加了勺體,成為喝湯的專用工具了。炒法春秋已出現,但漢代反而沒有炒這個字了,魏晉時它又冒了出來,炒菜是后來中餐最主要的處理食物方式,這讓筷子成了不可或缺之物。
筷子原本叫“箸”,明代大運河溝通南北,船民最怕船“住”,否則就將折本,所以改稱筷子,意思是能讓船越開越快,今天這已經成為人們通用的說法。
古代中國是一個重禮儀的國家,生活的細節皆需講禮。漢代以前,左手持筷子被認為是極不禮貌,漢代尚左,畫像磚上,反而是人人左手持筷,但后代規矩又有所改變。
老北京是天子腳下,人文薈萃,禮儀文化積累深厚,在筷子使用上堪稱規矩森嚴。比如餐前筷子要碼放在碗的右側,用餐后要豎向碼在碗中間,在用筷方面有8大忌。
即:長短不齊,把筷子隨便放在桌子上,這代表著死亡;仙人指路,用筷子直接指人,有罵人的意思;擊碗敲盤,這是罵廚師菜做得不好;刀光劍影,用筷子碰觸別人的筷子;執箸巡城,筷子在不同的菜盤中翻來翻去;淚箸遺珠,就是夾菜時湯汁落到其他菜中,這是嚴重失禮;當眾上香,把筷子插在米飯中,猶如給逝者上香;落地驚神,筷子掉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行為。
這些禁忌的產生,與合餐制產生息息相關,中國人在唐代以前多是分餐制,因為當時沒有桌椅,人們只能席地而坐,餐幾離地不過15厘米,所以那時人用的筷子比今天長,自顧自尚且不暇。唐代有了桌子,吃飯成了集體行為,再不重規矩,別人實在受不了。
老北京的中秋節習俗:兔兒爺
老北京中秋習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老北京的中秋節習俗:吃月餅果品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里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并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老北京中秋節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習俗作文05-05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01-26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2-19
2025中秋節作文范文:老北京的中秋節(精選24篇)02-07
家鄉的中秋節習俗作文03-07
關于中秋節習俗的作文05-29
【優秀】中秋節的習俗作文07-15
中秋節習俗來歷作文01-27
中秋節來歷和習俗09-28
精選中秋節習俗的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