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長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放學后,王友已經等在校長室挨訓了,陶行知先生卻掏出了一塊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的接過糖果。隨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砸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后悔的說:“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的笑了,說:“你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時此刻的心情不難想象。
在這個故事中,陶行知先生沒有直接的批評王友,也沒有進行開空洞的說教,而是極力的挖掘其內在的閃光點,從而使他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激發起學生自覺改過的積極性。
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往往只盯住學生的缺點和過失,進行一番所謂“耐心”的說教,反而使學生產生逆返心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與愿違。因為,學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道理,而是改過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
丁有寬老師在《我與頑童》這本書中曾介紹過這樣一個例子:他接的班上有個叫小聰的后進生,是全校有名的頑皮學生。學校曾想讓他退學,家長對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師為了讓其他同學,也讓他自己發現自身的長處,根據小聰的特長,特意設計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爬竿比賽,顯示了小聰的爬竿本領,然后又以爬竿活動為題進行作文練習。在習作中,許多同學都贊揚了小聰,使小聰心里熱乎乎的,觸發了他的上進心。從此,小聰慢慢有了進步。這名“搗蛋大王”在畢業時已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如果當初丁老師只盯住小聰的缺點,只見其短,不見其長,今天批評,明天“教育”,小聰怎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我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上幼兒園,很調皮,老師非常反感。開家長會時,老師對孩子的母親說:“您的孩子可能有多動癥,一分鐘都坐不住。”回去的路上,孩子問他母親:“媽媽,老師跟您說什么了?”這位母親說:“老師說你原來坐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孩子上小學了,成績很差。開家長會時,老師對這位母親說:“您的孩子成績非常差,是不是智商有問題?”回家的路上,孩子問母親:“老師跟您說什么了?”母親含著淚說:“老師夸贊你進步很大,如果繼續努力,一定會趕上那些好學生的!”后來,孩子考上了中學,一次開家長會,老師對這位母親說:“您的孩子考大學幾乎沒有什么希望。”回家以后,母親告訴孩子:“老師對你考大學很有信心,如果努力,還可能考上一流大學!”后來,這個孩子果真考上了重點大學。
讀了上面的故事,我們不能不為這位偉大的母親喝彩!也許,她不會教給孩子知識;也許,她不知道如何講道理。但,她卻懂得教育的真諦--激勵,激勵,再激勵!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成功都得益與曾經受到過某種激勵。
激勵不是沒完沒了的說教,激勵不是重復的道理,激勵更不是板著面孔的批評。激勵是暗夜里的一絲光亮,激勵是干涸的心田上的一縷清泉,激勵是一支點燃奮進之火的火柴。孩子的奮進之火一旦被點燃,便一發而不可收,達到“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極至境地。
(江蘇省寶應縣黃塍中心小學 )
[教育是一種激勵--從陶行知送糖果談起]相關文章:
1.
2.有關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6.
10.小班《糖果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