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初入學的新生正處于從幼兒園游戲型教學到課堂型教學的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鑒于拼音符號抽象枯燥的特點,教師如果不為剛剛進校的一年級孩子在頭腦中建起一座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的橋梁,那么,拼音將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上第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對于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信心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在教學“漢語拼音”部分,我提倡“快樂學拼音”。如何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這就成了我備課時思考的主要問題。在近段時間的教學中,在課堂上,我不斷變換講課的方法,從語言到視覺再到音樂等等,經常以創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號變得具體可感,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
一、故事激趣,激活語言智慧
作為孩子,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那么在我們低段教學中,何不利用這個特點作為我們設計教學環節的組織策略和依據,來促進學生語言智慧的發展和提高呢?
在教學“ɑ o e ”時,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美麗的村莊,綠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陽公公還沒有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邊唱起了 ɑ 字歌,大公雞聽到了歌聲也跟著唱起來oooo,它們的歌聲引來了大白鵝,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大白鵝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著跳著,發現了自己在溪水中的美麗的倒影,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來。幾只剛學會游水的小鴨子聽到歌聲也都往這邊趕過來,它們也來參加這場清晨音樂會呢!這是課文中的插圖,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圖畫,通過講故事提示了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歌訣激趣,激發音樂智慧
兒歌是一種將所學內容本身轉化為音樂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對于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教字母的發音,還是規范字母的形,我都運用了大量的兒歌,有的是傳統的兒歌。例如。“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ɑɑɑ;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鵝,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為了教學需要,自編的兒歌。例如在教“ei”這個復韻母時,我就編了這樣一首兒歌:“小兔飛飛,愛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例如,在教學完聲母后,為了讓學生準確的記住聲母朋友,我就教了聲母歌(根據《新年好》改編而成):b p m f,d t n l,ɡ k h呀,j q x,zh ch sh呀,還有r呀,z c s 和y w,通過歌訣,學生在無形中就把聲母牢牢記住了。
在教“inɡ”這個后鼻韻母時,我問他們怎么記住這個韻母的發音,有個孩子站起來說,她要用兒歌來記:“天上一顆星,樹上一只鷹,墻上一顆釘,地上一塊冰。”由此可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慧。
三、活動激趣,發展運作智慧
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用肢體、手勢來進行“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這個單的母的形時。我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你的肢體動作來展示o的樣子?”于是,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張開,攏成一個圓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還有的孩子把兩只手臂團成一個圓形……各式各樣的“o”讓孩子們興奮不已。可見他們小小的軀體里潛藏著非常豐富的知識表現力,只要教師善于引領、挖掘,孩子的肢體運作智慧就會得到非常完美的體現。又例如,在區分“b-d,p-q”這兩對形近聲母時,我建議孩子們用兩個小拳頭來代替。當我讀到“b”時孩子們面向自己就出示左拳頭(大拇指豎起來);當我讀到“d”時,他們就面向自己出示右拳頭(豎起大拇指),這種練習形式兒童非常喜歡。我在課堂上還開展“找朋友”、“摘蘋果”、“送信”、“開火車”、“火眼金睛”等游戲,這些活動使學生的大腦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形成暫時聯系,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又發展了他們的肢體運作智慧,使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
[趣味教學--拼音]相關文章:
1.拼音趣味教學課件
3.gkh拼音教學
7.拼音教學課件
9.拼音iu教學課件
10.拼音dtnl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