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發布時間:2017-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這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這一人群仍在加大,問題更加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作為一線的中小學教師,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有如下幾點對策和建議可供參考。

一  從政府關注角度

1 政府應加大投資

地方政府應該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積極關注和扶持。農村的兒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勢群體 ,留守下來接受隔代撫養的兒童處境則更加艱難。留守兒童的父母為地方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作為地方政府 ,也應該給予這些兒童更多的關注。比如 ,可以成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成立留守兒童教育和心理問題科研小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問題進行調研,及時發現問題,針對問題組織力量進行教育上的補救。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協作才能完成。從橫向看,各部委應協調以盡本部門應盡的責任,如政府的公安、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的教育和保護責任。從縱向來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應協調政策和統籌資源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2 政府應大力興建打工子女學校,改善學生學習的硬環境

逐漸打破一切影響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學校里,由于孩子們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小學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且是必要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家庭、村委會和學校之間做到各負其責,及時溝通、及時了解,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從制度上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最堅強有力的保護網,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形成農村社區,多方面關心留守學生。

二.從學校教育角度

2.1 學校把“留守學生”當作一項課題研究。

首先,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特別是把教師培養成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是目前學校必須加強的一項工作。首先建立家長聯系卡,責任明確到班主任。班主任把本班的留守學生的詳細資料包括學生的住址、家長的聯系電話、監護人、學習、思想、心理等方面內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長聯系卡。班主任經常與父母聯系,介紹學生的平時情況,定期通電話家訪,跟蹤思想教育。一方面向這些隔代撫養者反映該生在校情況,另一方面指導他們如何配合學校教育管理好孩子。其次建立心理有偏差學生的檔案。此類學生的檔案主要包括班級的《心理偏差學生名單》和《偏差學生轉化談話記錄》兩份表格。班主任把學生分配到任課老師,實行導師制,讓任課老師一起做此類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學校而言,任課老師也是德育的重要資源,也是心理老師,他們對學生品德發展有重要影響,正如教育家彼得斯所說:“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師都是道德教師!

2.2 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

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向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對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系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對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或通過電話、信件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 ,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 ,應該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 ,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早盡力、多盡力。 

三.從家庭教育角度

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慎重地選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充分考慮到祖輩撫養和教育兒童的勝任力 ,而不僅僅是選擇一個能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輩確實沒有教養兒童的能力 ,建議父母雙方留下一方 ,承擔兒童的撫養和教育任務。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齡很大,身體欠佳,本身的行為能力有限,那么這種委托不但沒有意義,甚至有害。其次,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委托人、老師等,并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第三,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的將孩子帶到自己務工的地方上學,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成長。第四,父母應善于將自己在外打工的經歷以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留守兒童的祖輩也應該轉變教育觀念 ,學習教育兒童的新策略、新方法、嚴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從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轉移到孩子的教育上。

四. 從社會和個人的角度

從社會角度來講,社會對留守兒童也應該給予大量的關注,來彌補其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與缺陷。留守兒童較之普通兒童只是由于生活環境中約束因素、溝通與指導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種被周圍不良環境影響的更高的可能性。為此,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會或主或次、或隱或顯、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可能是相當長時期都會存在的一個現象 ,是社會轉型期農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現實,需要各個層面的關注和切實可行的措施。

從個人角度來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生活、學習、思想上的問題,不光有外界的因素,其內心的因素也不可忽視。首先,留守兒童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在人際交往上,要主動、熱情、大方、得體。不能把人際關系的惡劣認為是別人或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要努力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熟練應用,良好把握。其次,留守兒童應正視自己的不足。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差異,這是不可否認的,留守兒童不應回避問題。正確面對社會交往帶來的問題,通過學習等途徑努力克服這種困難。對不良的社會交往習慣要努力克服而不是回避。通過努力改變人際關系的惡劣,是留守兒童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而且對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目前各項教育遠未完善,學校教育還沒有條件深入到留守兒童學校生活之外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教育任重而道遠。要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需要家庭、學校、社區以及政府之間的協調合作。目前,大家關注較多的是給留守兒童造成的困難。但實際上留守背后蘊藏著一筆巨大的教育財富。外出打工父 

母如果能將自己背井離鄉的生活的痛苦與磨難,各種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先進事跡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從這個角度講,父母與子女間的聯系不是減弱而是加強了。在今年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了今后階段的工作重點: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繼續增加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提高保障水平;適當提高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認真落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措施。國家政策的陽光在撒向教育的同時,我們也希望5800萬留守花朵可以同享政策的陽光雨露,讓他們成為幸福的擁有者。

參考文獻

1.吳江霖.社會心理學[M]. 廣東高教出版社

2.張日異.青年心理學[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何瑾馮,增俊澤.人格心理學導論[M]. 海南人民出版社

4.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5.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P.H.Mussen[美]等著,繆小春,劉金等譯.普通心理學.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浙江省江山市河東小學  姚小琴  小學高級教師   夏寒燕  小學一級教師

 

[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對策及建議]相關文章:

1.農村留守兒童論文

2.留守兒童關護總結

3.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計劃

4.留守兒童工作總結

5.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教案

6.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7.關愛留守兒童教師隨筆

8.關愛留守兒童口號大全

9.關愛留守兒童的策劃書

10.關于留守兒童的演講稿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最新国内久久免费视频 | 日本乱码伦电影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 | 一本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一级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