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其一、在教學中體現民主性。
在過去的教學中,雖然我也時時想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一些公開課中也嘗試過,嘗試著放下手中指揮棒,放手讓學生大膽創造。但說到平時的課堂上,真正做到家的卻很少。
《新課程標準》中講到“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民主。首先教師的角色要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于學生發展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其次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善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其二、在教學中體現探究性
探究是創新能力的一種體現,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為了造就一批創新人才,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課程標準》中還積極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中探究的領域十分廣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過程,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可以作為探究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承認差異,不搞統一標準。另外,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要探究的不僅有思想內容,更有方法、情感、態度等;這些探究都可以是深層次的,是更有探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因此,教學中的探究有利于學生知識和能力、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主要方式。
其三,在教學中體現合作性
現在社會很講究團隊合作精神,而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一個人的小圈子里,從而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毛病。《新課程標準》針對這些問題,在語文實踐中也“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從中反思自已的學習行為。
其四、在教學中體現體驗性
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學生學習的真諦在于“自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熏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
語文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只有讓學生在充滿活力和富有情趣的課堂主動學起來、“鉆”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在自主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數學自主學習計劃
7.教師素養心得體會
8.
10.商務禮儀公共素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