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學會10個字,會認4個字,正確讀寫“沉靜、目不轉睛、活蹦亂跳”等詞的理解。
2. 能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讀課文。能正確流利地背誦文中的古詩。
3. 對照1、2自然段中的古詩,想象文中描繪的畫面。
4. 懂得面對突發情況,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隨機應變,靈活應對。
[教學重、難點]:
1. 想象“秋江獨釣圖”的情景。
2. 體會紀嘵嵐的機智。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收集紀嘵嵐的資料和詩句。
教師:字、詞卡片,掛圖
[教學實錄]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自從我區開展語文拓展活動以來,大家都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在,老師來考考大家,看你們記誦得怎樣?敢不敢挑戰?
師有意識地要求學生背誦一些七言絕句。
師:發現沒有,剛才你們背的詩有些共同特點,整首詩一共有四句(板書:絕句)每句有七個字(板書:七言),我們背誦都是七言絕句,而且七言絕句還有個基本特點:第1、2、4句詩的最后一個字押韻(如:《詠柳》的“高、絳、刀”)。
師: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講一個故事,題目是《老頭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借助《紀曉嵐吟詩》這篇課文,再近距離地去了解清代才子紀曉嵐。請大家跟老師一塊兒寫課題。
師:第一個字讀什么?
生:紀(四聲)。
師:表示姓氏時讀三聲。
師強調 “曉”字寫法。
師:紀曉嵐是什么人?通過預習課文,你能了解多少?
生:紀曉嵐是文學家。
生:他能詩能文,很機智。
師:不錯,課前大家都收集了資料,對紀曉嵐有一定的了解,看大屏幕,誰讀讀資料?
生:紀曉嵐(1724-1805),清代著名學者,其一生作品很多,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
師:紀曉嵐四歲被稱作神童,那他到底有著怎樣的才思?待會就來探討。在學習課文之前,老師想考查一下同學們生字詞預習情況。
課件出示生詞,點名學生讀。相機解釋“篙、櫓”。
師:大家發現沒有,在這些詞語中,有兩個字讀音一樣,字形也相似。
生:“光芒”的“芒”和“白茫茫”的“茫”
師:怎樣區分它們?
生:兩個字都是上下結構,都讀“máng ”。
師:“光芒”的“芒”,本意指芒草,后來用來比喻像芒的事物,如,太陽的光芒。而“茫”下面多了三點水,說明與水有點關系,它一般指水或一些事物望不到邊,看不清楚,如茫茫大霧,茫茫雪原。課文中是白茫茫的--
生:白茫茫的蘆花。
師:就是說,目之所及,到處都是白色的蘆花。
師:課文中還有一個句子包含了兩個多音字。大家看看這個句子。
課件出示句子:
不久,水面上的魚漂晃動一下,突然沒入水中,老漁翁用力拉起魚竿,釣上一條活蹦亂跳的金色大鯉魚。
師強調“漂”的三種讀音;“沒”的兩種讀音。
生:大家一起讀讀這個長句子。
師:讀正確了字音,讀通了句子,下面再來讀課題,從課題你知道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師:真了不起,課題就是文眼,大多數文章的題目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時千萬不能放過題目。結合課文,想想:文章寫了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結果如何?
生:紀曉嵐在一個傍晚和乾隆皇帝一塊散步,寫了一首詩,結果,皇帝認為這首詩寫得很好。
師:真不錯,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文章內容,你的概括能力真不錯。那紀曉嵐到底寫了一首什么詩呢?自由讀文章第三自然段。
生讀詩。
師:讀得流利。紀曉嵐是在什么情況下吟唱這首詩的?
生在文章中找。
師:有的同學很聰明,問題出來后,知道趕快去讀書,在書中找答案。
生讀:“乾隆皇帝覺得這個情景很有詩意,回頭看一眼能詩能文的紀曉嵐,要他當場作一首七言絕句,還故意為難紀曉嵐,要他在28個字中,必須用上10個‘一’字。”
師:皇帝要他作詩,有什么要求?
生:作一首七言絕句。
師:你好像掉了一個詞喲!
生:要他現場作一首七言絕句。
師:“當場“什么意思?
生:立即、馬上、現在。
師:是呀,掉不得的。
生:還要他必須在28個字中用上10個“一”字。
師:很明顯,這是皇帝在為難紀曉嵐。面對這么多要求,如果是你,怎么辦?
生:怕、擔心……
師:是呀,要知道作不出來,輕則惹人恥笑,還說你是才子呢!重則丟職罷官。難啦!可紀曉嵐感覺難啦?
生:不難,我從“紀曉嵐望著江上的漁舟,來來回回地走了幾步,悠然的吟唱”這句看出來。
師:老師請你說說,你是怎樣體會到紀曉嵐感覺不難的?
生:“悠然”,看出他很坦然,一點不緊張。
師:除從“悠然”之外,還從哪些詞體會到?
生:“來來回回走了幾步”,因為一般人思考問題會花一些時間,可紀曉嵐只不過走了幾步,就吟出了詩。
生:我從“吟唱”體會到,因為普通人在作詩時,一般比較困難,而他卻是“悠然吟唱”。
師:那你也像紀曉嵐這樣悠悠然吟唱一下嗎?
生讀詩。
師:了不得,背下來了,真是小紀曉嵐。還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生:從“望著”看出,一般人想問題都是在低頭冥思苦想,而他卻到處看,我知道他是在找作詩的內容。看到漁船,他成竹在胸。
生讀。
師:那皇帝覺得紀曉嵐這首詩吟得怎樣?自由讀讀4、5自然段。看看皇帝怎樣評價。
生讀
生:乾隆皇帝不禁點頭笑道:“好!好!好一幅‘秋江獨釣圖’!好一個機智的紀曉嵐啊!”
師:皇帝還有什么評價?
生讀:“乾隆皇帝輕吟一遍,覺得這首詩用字絕妙,詩中不但嵌入了10個‘一’字,而且還把老人獨自在江邊釣魚的情態,描寫得生動傳神。”
師:哦,皇帝認為他這首詩用字絕妙。那這首詩“絕”在哪?先來回顧一下,乾隆皇帝給紀曉嵐的作詩要求是什么?
生:必須是七言絕句,必須用上10個“一”。
師:那紀曉嵐的詩達到這個要求沒有?
生:達到了。
師:皇帝認為他的詩在于符合要求。(師板書:合要求)
師:這首詩除了“合要求”之外,還絕在哪?這首詩到底寫了什么內容?課文中有寫到嗎?
生:有,在文章的1、2自然段。
師:好,大家默讀文章1、2自然段,結合古詩,讀后能感受到什么?或在腦海中產生哪些畫面?
生默讀,用筆勾畫。
師:現在來交流一下。
生:“不久……”這里講了老人釣起魚之后的心情,感覺到老漁翁非常快樂。(板書:釣者樂)
師:為什這樣快樂?
生:因為它釣起一條金色大鯉魚。
師:剛才大家都畫了這一句,說說,這句跟古詩中的哪句內容相符?
生:一拍一呼復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
師:那這些“拍”“呼”“笑”都是對老漁翁哪個方面的外表描寫?
生:動作。
師:現在請同學們在這段中找找,還有哪些描寫動作的詞語,找出來,好好品一品,感受一下老人的快樂。
生:拉……
好,認真讀讀這句話,這些描寫動作的詞語給你什么感受?
生讀。
師:你腦海中有著怎樣的畫面?
生:高興,很富有詩意。
生:一幅祥和的畫面,老人釣技高超。
師:好,讓我們讀讀前一句話,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了。師范讀“他靜靜……”你感覺這幅畫面怎樣?
生:老漁翁很有經驗,有耐心。
生:很專心,很想釣到魚。
師:作者在寫老漁翁釣魚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幅定格的畫面。一切都是那樣安靜。反過來再看看剛才一句。隨著水響魚躍、鳥飛花揚,定格的畫面動了起來,不難看出,作者在描寫時做到了--
生:動靜結合。
師:這種描寫,使得秋江獨釣圖顯得格外生氣。
師:看看古詩,也有“動靜結合”的寫法嗎?
生:“一篙一櫓一漁舟,一丈長竿一寸鉤”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
師:是呀,難怪皇帝認為他的詩用字絕妙,第一自然段給你什么感覺?腦海中出現哪些景物?
生:黃昏時,江面有波浪,白色的蘆花、歸巢的水鴨、古廟鐘聲、沉靜的大地。
師:作者描寫了那些景物?
生:落日……
師:看誰能很快完成練習。
課件:
( )的落日 ( )的光芒 ( )的蘆花 ( )的水鴨 ( )的大地
師描述畫面:如血的夕陽……
師:從這些景物,這些詞語,你感到這幅畫面怎樣?
生:很美。
師板書:秋江美。
師:誰讀讀,看能不能把這種美讀出來,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認真聽,看眼前能否出現這些景物?
師:老師數了一下,1、2自然段有201個字,而紀曉嵐的詩卻只有28個字,兩個數字一對比,有什么感覺?
生:用字精妙。
師:是呀,字字珠璣。難怪皇帝會這樣評價--
生讀:好!好!好一幅“秋江獨釣圖”!好一個機智的紀曉嵐啊!
師:讀完皇帝說的話,發現這句話有什么不一樣?
生:連用4個“好”字,四個感嘆號!
師:“好”在哪?指著板書:合要求……
師:除了這些之外,還好在哪?如果老師在現場,會這樣寫詩:一篙一櫓一漁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拍一呼復一笑,一條鯉魚一上鉤。
生不禁“啊!”
師:為什么有這種表情?難道老師的詩不符合皇帝的要求?
生:符合。
師:那老師的詩為什么不好?紀曉嵐的詩又好在哪?
生:老師的詩讀起來只有一條魚上鉤,而紀曉嵐的詩給人感覺漁翁釣了很多魚。
生:從“江”和“秋”,還可以看到老人釣魚的時間和地點。
生:從“一人獨占”可以看出老人獨享這江秋景。
師:難道只有老人在獨享?乾隆皇帝呢?紀曉嵐呢?大臣們呢?為什么說老漁翁“一人獨占一江秋”?
生:老人眼里什么也沒有,只有這一江秋,完全沉浸在獨釣的快樂之中了。
師:是呀:天地之大,唯我獨存這滿江的秋色唯我獨享!
師:真的只有老漁翁在獨享滿江秋色嗎?你認為還有誰也在享受?
生:我覺得皇帝也在享受,紀曉嵐也在享受。
師:是呀,如果這一江秋景不入皇帝的眼,不入皇帝的心,他不會要紀曉嵐吟詩。你現在就是皇帝,你怎么來吟這首詩?
生感情讀。
師:如果這情這景不入紀曉嵐的心,他也不會快速吟唱出《秋江獨釣圖》。現在你就是紀曉嵐,你也來感受這滿江秋色。
生有感情讀詩。
師:這情這景還會入誰的心呢?讓它走進我們的心,自己好好讀讀。
生讀
師:讀著讀著,我們讀出了這么多的意境,再讀,還可以讀出更多。難怪皇帝會這樣贊嘆--
生再讀皇帝的話:好!好!好一幅“秋江獨釣圖”!好一個機智的紀曉嵐啊!
師:乾隆皇帝連用四個“好”,贊嘆的僅僅是這首詩好嗎?
生:不是,還贊揚紀曉嵐是個機智的人。
師:不愧是才思敏捷的大學者。板書:才子智
生:在贊美詩同時,還贊揚了秋江獨釣景的美。
師:紀曉嵐在皇帝為難他的情況下,吟出了這樣絕的詩。讓我們一起來悠然吟唱:
生讀詩
師:這篇課文由景入手、從景寫人、以事寫人,讓我們認識了這樣一位鎮定從容、自信機智、才思敏捷的紀曉嵐。紀曉嵐的機智來自哪里?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紀曉嵐之所以有過人的智慧,是與他從小就勤奮讀書又能勤于思考分不開的。他從四歲起開始讀書。他在自己的筆記中說:“自是時始,無一日離筆硯。”
生讀
師:就是因為博覽群書,勤于思考、勤于動筆,才成就了才子紀曉嵐,做才子不難呀,難在堅持,相信大家以后只有博覽群書,勤于思考、勤于動筆,你也會成為第二個紀曉嵐。回家后,將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課后再收集一些關于紀曉嵐或者其他人機智應對的故事,下周一起開一個故事會。
下課!
[《紀曉嵐吟詩》教學設計(網友來稿) (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教學設計評語
3.賣油翁教學設計
4.詩經教學設計精選
5.反義詞歌教學設計
6.教學設計模板心得
9.《荷花》教學設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