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流傳甚廣,幾近家喻戶曉。人教版、蘇教版等小學語文教材均將這首詩收入其中,作為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經典古詩,各種教參和教學輔導用書一直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漁火”意思是: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筆者在教學中也曾一直認為是這樣。
今年暑假,我到蘇州參加一個研討會,游覽了寒山寺及張繼當年泊船處--楓橋景區。實地所見,方知事實境況和原先的教學認知有一定的出入。
其一,張繼當年泊船處正是京杭大運河蘇州城外的舟船驛站,這個驛站是運河邊上的一個港汊,當年地方官員赴任離任以及京官巡視都會在此迎送交接。其時大運河漕運繁忙,過往船只眾多,夜間多會停泊于此。張繼只是眾多旅客中的一員,他停船處前邊50米左右是楓橋,后邊150米左右是江橋,這樣一段港汊驛站,停泊的多是官舫商船,漁船應該是很少的。因此,陪伴作者的只能是眼前的江楓二橋以及官船商船上的燈火。另外,蘇州的江南水鄉氣候,運河兩岸的楓樹也應該是很少見的。所以,把“江楓漁火”理解為“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顯然有點牽強,很可能是后人解讀中的望文生義。
其二,《楓橋夜泊》一詩的插圖把運河兩岸畫成連綿的群山,寒山寺也位于運河對岸的一座小山上,這顯然又是一個錯誤。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十里的楓橋古鎮,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子曾在此寺當住持,遂改名為寒山寺。寒山寺建于運河岸邊平野之地,根本無山可言,教材中的插圖明顯會誤導學生認為寒山寺是寒山上的一座寺院。因為多數孩子沒有機會親臨實地,原先的教學會給孩子留下一種錯誤的認識。
[質疑江楓漁火 (西師版三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3.西師版認識人民幣課件
10.一棵橡樹西師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