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通用6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練習題,做習題可以檢查我們學習的效果。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由概念原理所構成的知識,你所了解的習題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 1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論語》是記錄____的書,是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
2.解釋下列字的.含義。
(1)說__________
(2)慍__________
(3)罔__________
(4)殆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重而道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1)通“悅”,愉快
(2)怨恨
(3)迷惑
(4)有害
3.(1)溫習舊的知識,從中得到新的體會,這樣就可以當老師。
(2)責任重大,路途遙遠。
(3)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意對即可)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 2
【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美于徐公。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
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乙】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子盧①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于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③,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④,各死其處。田父⑤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⑥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⑦將休士也。
【注釋】注釋]①韓子盧:犬的名字。②東郭逡:兔的名字。③環山者三:繞著山跑了三圈。④罷:同“疲”,與前面的“極”和“廢”意思相同。⑤田父:農夫。⑥以頓:以同“已”;頓:困頓、疲弊。⑦謝:辭謝、辭退。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4分)
①臣之妻私臣 私: ②今齊地方千里 方:
③時時而間進 間: 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
小題2: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
②犬兔俱罷,各死其處。
譯文:
小題3:甲乙兩文都是寫勸諫的,其勸諫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小題4:同是勸諫,鄒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勸諫方法上有何差異?從勸諫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異?(5分)
答:
參考答案:
小題1:(4分)①偏愛②方圓,縱橫③間或,偶然④快,急速(各1分)
小題1:(4分)①能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錯并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
②狗和兔子都疲憊到了極點,各自死在那個地方(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小題1:(2分)甲文中鄒忌勸諫的目的是使齊威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國強民。乙文中淳于髡勸諫的目的是讓齊王放棄伐魏的計劃,以避免兩敗俱傷,別國漁利。
小題1:(5分)二者使用勸諫方法的相同之處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不同之處是鄒忌以身邊事說理,真實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后欣然納諫并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后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第一問2分,答對“異”和“同”的內容各得1分;第二問得3分,能分別答出與“主動”和“被動”相近的內容即判對)
略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 3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牧豎
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頃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豎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其一豎又在彼樹致②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③,跑號如前狀.前樹又鳴④,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豎下視之,氣已絕矣.
注釋:①少頃:不一會兒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趨彼:離開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樹又鳴:指前樹上的小狼又叫。
1、解釋加粗的詞
①兩牧豎入山至狼穴 至_______________
②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 意_______________
③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 去_______________
④既而奄奄僵臥 既而_____________
2、翻譯
①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說出閱讀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僮仆;②著急慌張的樣子;③距;④不久
2、①狼聽到聲音四下里看,才望見小狼,于是離開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號叫如同先前的樣子。
②一會兒,大狼返回進入到自己的洞穴中,發現小狼崽子不見了,神情十分的'緊張惶恐。
3、狼雖是兇殘之物,但它表現出的疼愛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動。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 4
[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乙] 吾室之內,或棲于櫝①,或陳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陸游筑書巢》)
注釋:①櫝:dú,木柜、木匣,這里指書櫥。②覿:dí,相見。
14. 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
①有仙則名( ) ②無案牘之勞形( )
③妻子不覿( ) ④未嘗不與書俱( )
15. 翻譯下面句子。(4分)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16. 下列各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2分)
A 何陋之有 B 漁人甚異之 C 能以徑寸之木 D 乃引客就觀之
17. 閱讀[甲]文填空:(3分)
[甲]文在寫法上的特點是 ;后人常用“芝蘭之室”來喻指賢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稱得上是“芝蘭之室”。
18. 用原文填空。(3分)
甲乙兩文中的.主人都熱愛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評 “ ”,
書巢主人的朋友評價“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與朋友
談笑風生,這個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來表達。
19.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于作者這種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2分)
參考答案:
14. 略(4分)15.(1)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2)(陸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書窩嗎!”
16.(B D)(2分)
17.(3分) 托物言志 ; “ 諸葛廬 ” “ 子云亭 ”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1分)
19. 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就是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示例②: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 5
盲人過橋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曰:毋怖,第③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子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④,執一隅以自矜嚴⑤者,視此省哉!(《應諧錄》)
【注釋】①楯:欄桿上的.橫木 ②分:料 ③第:只管 ④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⑤自矜嚴:矜持自負
1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有盲子道涸溪( ) (2)握楯長號 ( )
13 .對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過了很久,(他)筋疲力盡了,便放手掉到地上。
B過了很久,(他)筋疲力盡了,便失手掉到地上。
C等了很久,(他)感到疲憊了,便失手掉到地上。
D等了很久,(他)筋疲力盡了,便松手落到地上。
14.文中盲子不信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話回答) 。(2分)
參考答案:
12.(4分)(1)經過(路過、途徑)(2)大哭、大喊
13.(3分)B
14.(2分)沈空守寂(或:執一隅以自矜嚴)
15.(3分)固執己見(不愿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矜持自負)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 6
文言文閱讀(6分)
公孫儀①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釋】:①公孫儀:《史記·循吏列傳》作公儀休,春秋時魯穆公的相。②下人:遷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枉于法,則免于相(避免) B。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都)
C。其弟子諫曰(規勸) D。夫唯嗜魚,故不受也(正因為)
2、翻譯下列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譯文:
3、公孫儀為什么將受魚與枉法聯系在一起?這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思想性格? (2分)
答:
參考答案:
1、A
2、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3、公孫儀認為接受了別人送的魚,就欠了人情,顧慮到人情,執法就有失公正。這表現了公孫儀清醒自律、廉潔奉公的思想性格。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相關文章:
《包拯》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08-23
文言文閱讀和參考答案08-11
文言文閱讀題及參考答案11-24
文言文閱讀參考答案解析11-14
《明史》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08-08
文言文的閱讀題及參考答案08-30
放學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11-08
大師閱讀練習題及參考答案09-15
說話閱讀練習題與參考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