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楊萬里《中元日午》賞析
《中元日午》是南宋詩人楊萬里于1191年中元節(jié)創(chuàng)作的七言律詩,全詩八句押支韻,以江南地區(qū)酷熱的節(jié)日天氣為背景。詩人通過“赤日如炊”“青陰不移”等意象描寫雨后烈日灼燒的景象,下面分享楊萬里《中元日午》賞析,歡迎閱讀!
中元日午
楊萬里 〔宋代〕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陰不肯移。
蜂過無花絕糧道,蟻行有水遏歸師。
今朝道是中元節(jié),天氣過於初伏時。
小圃追涼還得熱,焚香清坐讀唐詩。
譯文
一場大雨并沒有讓烈日減熱,依舊像是在蒸籠里煮一樣。正午的綠陰不肯移動,時間仿佛停止了一般。
蜜蜂飛過尚未發(fā)現(xiàn)花叢今天又得無蜜可采;螞蟻爬行有雨水阻遏了它們回去的道路。
今天人們都說是中元節(jié)到了,天氣不但不涼快反而比初伏時更加炎熱。
到這小菜園里來追涼發(fā)現(xiàn)還是炎熱,不如焚香、清坐、讀唐詩來消熱,“心靜自然涼”。
注釋
中元日:在古代一年分為三個元日啊!為上元,中元和下元!上元為正月十五。中元是七月十五,下元是八月十五!中元節(jié)有成鬼節(jié),為接祖的意思。
青陰:指樹的影子。
初伏: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頭一伏的第一天。
清坐:安閑靜坐。
賞析
這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中元節(jié)詩。
中元節(jié),是中國的祭祖大節(jié),民間又稱“七月半”“祭祖節(jié)”。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習俗。
今日恰逢中元節(jié),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大詩人楊萬里是如何寫中元節(jié)的,又是如何度過中元節(jié)的。
詩人沒有寫中元節(jié)的習俗,而是著重寫中元節(jié)的天氣以及自己的心境。
首聯(lián),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陰不肯移。是說,一場大雨并沒有讓烈日減熱,依舊像是在蒸籠里煮一樣。正午的綠陰不肯移動,時間仿佛停止了一般。
這兩句間接交代了中元節(jié)這一天中午非常炎熱。詩人用了一個比喻“尚如炊”來形容這種赤日炎炎的程度。又用了一個擬人“不肯移”,來說明時間走得慢,以示炎熱耐著不肯走的無奈。
頷聯(lián),蜂過無花絕糧道,蟻行有水遏歸師。是說,蜜蜂飛過尚未發(fā)現(xiàn)花叢今天又得無蜜可采;螞蟻爬行有雨水阻遏了它們回去的道路。
這兩句交代了中元節(jié)這一天動物們忙碌的情形。人是熱得人仰馬翻,動物們也是熱得很不爽,找不到食物,還回不去家。這兩句寫得甚是可愛,將死氣沉沉的中元節(jié)一下子就寫活了。首聯(lián)的烈日下的植物紋絲不動,正是為了反襯頷聯(lián)動物們的動。這一靜一動之間,就形成了強烈反差,使得詩歌鮮活靈動。
頸聯(lián),今朝道是中元節(jié),天氣過於初伏時。是說,今天人們都說是中元節(jié)到了,天氣不但不涼快反而比初伏時更加炎熱。
這兩句直接交代了中元節(jié)炎熱的程度,即“過於初伏”。這是很反常的,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反常,才寫出了眾人眼中不一樣的中元節(jié)。否則怎么會有“蜜蜂絕糧道”,“蟻行遏歸師”的景象呢。
尾聯(lián),小圃追涼還得熱,焚香清坐讀唐詩。是說,到這小菜園里來追涼發(fā)現(xiàn)還是炎熱,不如焚香、清坐、讀唐詩來消熱,“心靜自然涼”。
這兩句交代了詩人寫詩的地點,是在自己小圃內(nèi),同時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靜謐世界。任憑外面赤日尚如炊,我自樂在大自然,樂在唐詩里。這樣的心態(tài),才是生活里最需要的。
中元節(jié)到了,愿我們都有一顆年輕的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不負人世間的蒼茫行走。
詩意解析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陰不肯移”,詩歌開篇兩句,便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后。一場短暫的降雨過后,人們本以為能迎來片刻的清涼,然而太陽卻絲毫沒有收斂其熾熱的威力,依舊高懸于天空,散發(fā)著滾滾熱浪。“赤日”二字,直接點明了太陽的顏色與溫度,那耀眼的紅色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更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陽光灼燒皮膚的灼熱感。而“尚如炊”這一比喻,更是神來之筆,將烈日比作正在烹煮食物的炊爐,形象地寫出了空氣的燥熱——仿佛整個世界都被置于一個巨大的蒸籠之中,每一絲空氣都帶著滾燙的溫度,讓人喘不過氣來。
如果說“雨余赤日尚如炊”是從宏觀角度描繪天氣的炎熱,那么“亭午青陰不肯移”則將視角拉近,聚焦于正午時分的樹陰。“亭午”即正午,此時太陽位于天空的正中央,光線最為強烈,樹陰也縮至最小。按照常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樹陰會緩緩移動,可在這首詩里,樹陰卻“不肯移”。楊萬里巧妙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樹陰以人的情感與意志,仿佛連樹陰都被這極致的炎熱所征服,失去了移動的力氣,只能呆呆地停留在原地。這一細節(jié)描寫,看似平淡無奇,卻極具畫面感與感染力,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凝固,整個世界都被酷熱籠罩,連一絲微風都難以尋覓。
緊接著,詩人將目光從天空與樹陰轉(zhuǎn)向了地面上的小生靈,寫下“蜂過無花絕糧道,蟻行有水遏歸師”兩句。在夏日的尋常景象中,蜜蜂總是在花叢中忙碌地飛舞,采集花蜜,可在這首詩所描繪的中元節(jié)正午,蜜蜂卻陷入了“絕糧”的困境。由于天氣過于炎熱,花朵或許早已蔫萎,或許遲遲未能綻放,蜜蜂飛遍四周,卻找不到一朵可以采蜜的花,就像一支斷絕了糧道的軍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顯得茫然又無助。而螞蟻的處境同樣艱難,一場降雨過后,地面上留下了些許積水,這些在平日里微不足道的小水洼,在此時卻成了螞蟻歸途中的“天塹”。螞蟻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想要回到自己的巢穴,卻被積水阻擋了去路,進退兩難,宛如一支被敵軍遏制的歸師,只能在水邊焦急地徘徊。
楊萬里對蜜蜂與螞蟻的描寫,并非單純的景物刻畫,而是通過這些小生靈的艱難處境,側(cè)面烘托出天氣的酷熱。蜜蜂因無花而“絕糧”,暗示了高溫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螞蟻因積水而“遏歸”,則體現(xiàn)出降雨過后濕熱難耐的環(huán)境。同時,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也讓詩歌的畫面更加豐富生動,充滿了生活氣息。在宋代,文人階層對自然萬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常常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變化來感知季節(jié)的更替與氣候的變遷,楊萬里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將蜜蜂與螞蟻納入詩歌創(chuàng)作中,既展現(xiàn)了他細致入微的觀察力,也反映了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治學精神與對自然生命的尊重。
“今朝道是中元節(jié),天氣過于初伏時”,這兩句詩是全詩的過渡,詩人從對自然景象的描寫轉(zhuǎn)向了對時間與氣候的議論,直接點明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元節(jié)。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盂蘭盆節(jié)”,在宋代是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祀祖先、超度亡魂,祈求平安順遂。按照往年的氣候規(guī)律,中元節(jié)正值初秋時節(jié),雖然仍有暑氣,但相較于盛夏的初伏,天氣應該會涼爽一些。然而在這首詩中,今年的中元節(jié)卻打破了常規(guī),“天氣過于初伏時”,炎熱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一年中最熱的初伏時期。這種反常的氣候現(xiàn)象,讓詩人不禁心生感慨,也讓讀者對此時的酷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楊萬里在詩中提及中元節(jié),并非偶然。宋代社會對中元節(jié)極為重視,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會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宮廷中會舉辦隆重的法事,祈求國泰民安;民間則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祭祀祖先,同時還會有放河燈、焚紙錢等習俗,希望能超度亡魂,為逝去的親人祈福。在這樣一個莊重肅穆的節(jié)日里,卻遭遇了如此反常的酷熱天氣,這種反差本身就極具戲劇性。詩人將中元節(jié)與炎熱天氣并置,既展現(xiàn)了宋代中元節(jié)的社會風貌,也為下文描寫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埋下了伏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面對酷熱的天氣,詩人會如何度過呢?
詩歌的最后兩句“小圃追涼還得熱,焚香清坐讀唐詩”,給出了答案。為了躲避酷暑,詩人來到家中的小花園,想要在樹蔭下尋覓一絲清涼。“小圃”即小小的菜園或花園,在宋代,文人雅士大多喜歡在自家院中開辟一方小圃,種植花草樹木、瓜果蔬菜,既能美化環(huán)境,又能在閑暇之余勞作休憩,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楊萬里也不例外,他對小圃有著深厚的感情,常常在詩中描寫小圃中的景象。然而這一次,小圃卻未能如他所愿,“追涼還得熱”,即便身處園中,酷熱依舊無孔不入,絲毫沒有清涼可言。
在多次尋覓清涼無果后,詩人并沒有煩躁不安,而是選擇了一種更為從容的方式來應對酷熱——“焚香清坐讀唐詩”。他點燃一炷清香,在裊裊青煙中靜靜地坐下,拿起一本唐詩,沉浸在詩歌的世界里。“焚香”是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雅事,香氣不僅能凈化空氣,還能使人心情平靜,驅(qū)散煩躁。而“讀唐詩”則體現(xiàn)了詩人對唐代詩歌的喜愛與推崇。唐代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生智慧。在炎熱的午后,詩人通過焚香讀書,讓自己的心靈遠離了外界的酷熱與喧囂,在唐詩的意境中尋求到了內(nèi)心的寧靜與清涼。
這兩句詩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面對無法改變的酷熱天氣,楊萬里沒有抱怨,沒有焦慮,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接納,通過精神上的追求來化解身體上的不適。這種從容淡定、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正是宋代文人精神風貌的體現(xiàn)。在宋代,由于社會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文人階層的生活相對安逸,他們更加注重內(nèi)心世界的充實與精神生活的豐富,追求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楊萬里的“焚香清坐讀唐詩”,正是這種人生境界的生動寫照。
縱觀《中元日午》全詩,楊萬里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手法,將中元節(jié)正午的炎熱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從“雨余赤日”到“青陰不移”,從“蜂絕糧道”到“蟻遏歸師”,再到“追涼得熱”與“焚香讀書”,詩人的視角不斷轉(zhuǎn)換,從宏觀到微觀,從自然景象到人文活動,層層遞進,構(gòu)建出一幅完整而生動的宋代中元節(jié)夏日圖景。在這首詩中,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深刻的議論,只有對日常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真實感受,卻讓讀者感受到了詩歌的無窮魅力與生活的美好。
楊萬里的《中元日午》不僅是一首描寫天氣的小詩,更是一面映照宋代社會生活與文人精神世界的鏡子。通過這首詩,我們得以窺見宋代中元節(jié)的節(jié)日習俗、文人的生活情趣以及他們面對困境時的人生態(tài)度。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重讀這首詩,我們或許能從楊萬里的從容與淡定中汲取力量,學會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詩意與美好。
作者簡介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人,是南宋杰出的文學家,著名的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被譽為一代詩宗。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在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xiāng)里。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他作詩25000多首,只有少數(shù)傳下來。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fā)現(xiàn)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xiāng)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nèi)。在惠州先后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在西湖畔的景賢祠。
【楊萬里《中元日午》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楊萬里的午夢扁舟11-23
王安石元日賞析12-04
王安石的《元日》賞析10-18
賞析王安石的元日10-07
王安石《元日》賞析11-15
《元日》原文賞析09-18
王安石元日賞析11-20
《元日 王安石》賞析10-30
元日古詩賞析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