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郭沫若詩兩首》教案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郭沫若詩兩首》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祝》、鋼琴曲《星空》)
學生: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二、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著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2、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讀節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祝》部分,創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是寫實的,第二~四節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3、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4、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么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復出現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這個環節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為什么要對傳統的神話故事情節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為什么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5、結合小組代表的發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運動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后中國依然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執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松神往之意。
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為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6、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7、布置作業
①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發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的描寫。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
《靜夜》
二、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2、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總結課文
①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4、布置作業
①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想像練習。
在青島嶗山海濱,有一處風光秀麗的旅游景點石老人。這里因為湛藍的大海中有一塊狀如老人的大石頭而得此名。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個有關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跡,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③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 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3、能分辨出聯想和想象。
學習過程:
前置作業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縹緲( ) 籠罩( ) 鮫人( )疏星( )燈籠( )隔( )
2、積累詞語:
縹緲:
籠罩:
疏星:
鮫人:
陳列:
課堂探究
1、詩人描寫的牛郎織女的命運如何?它與傳說的故事有何不同?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2、談談《靜夜》中作者表現出的理想、愿望和情緒。
3、總結兩首詩,看看寫景和想象有什么樣的聯系?
4、課內精讀:《天上的街市》
1)第1節由街燈寫到明星,這是運用 的藝術手法,由明星想到“有美麗的街市”和“一些物品”,這又是運用 的創作手法。
2)本詩既有寫實,又有想像,其中,第 節是寫實,第 節是想像。
3)詩中的牛郎織女與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命運有著明顯的不同,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4)詩的后3節連用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有什么表達作用?
5)有的同學認為“不信,請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當,應改成“顆”字才準確,你認為呢?為什么?
6)從下面詞組中選出一組,充分地展開聯想和想像,編一個合理且生動的小故事。
(1)漢堡 小螞蟻 紅背包
(2)月亮 古樹 蜻蜓
當堂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題。
教你唱咯咯咯
①今天這課上的,倆字兒:郁悶!
②三分鐘!就剩最后的三分鐘!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結,談收獲,這課就結束了,天衣無縫,完美無缺呀!偏偏這個時候,這個李冒兒,今天又舉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壞事,可當著那么多聽課老師的面,我又不能不點他。
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來,說什么黃鼠狼是有害動物。書上寫的明明白白,黃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蟲,是有益動物,我要他再讀讀課文,他直著脖子說:“黃鼠狼偷人類的雞吃,是有名的‘偷雞婆’,它就是有害動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當然,有那么多老師看著,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
我只好咬咬牙說:“你的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等下課以后我們再單獨探討,你看怎么樣?”他眼角掃了掃后面聽課的老師,臉憋得通紅,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結說得特別流暢,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③下課后,我把李冒兒盯了足足三分鐘,盯得他臉紫紅,頭低下去,才算完。老師們也陸陸續續走出教室,校長從我身邊走過時,乜斜著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發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了呢,五點了,幼兒園該放學了,接兒子去。
④抬頭看看天,灰的,沒有風,路兩旁的行道樹整齊地立著。沒幾步就到了幼兒園門口,看見一只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仔兒正覓食呢,老母雞“咯咯咯”的在前邊跑著,小雞們“嘰嘰嘰”的在后邊追。正看雞呢,突然聽有人喊我:“嘿!王老師,正要找我呢。”我一看是兒子的老師,連忙陪著笑:“是李老師啊,有事兒嗎?”
李老師說:“有你兒子在,能沒事嗎?”我一聽,頭就有點大。李老師也就喋喋的說開了,原來李老師今天也公開課,講的是《小貓病了》這一課。說小貓病了,小狗狗來看他,帶來了香噴噴的一盆子骨頭;小兔子來看它,帶來了翠綠綠的一籃子蘿卜和白菜;小松鼠來看它,帶來了藏了一個冬天的小松果兒。多好的課文吶,可兒子突然站起來說:老師,小貓病了,為什么不送醫院呢?驢唇不對馬嘴,老師這課就沒法上了。
⑤正說著呢,兒子蔫巴著出來了,我連忙跟老師作了保證,牽了兒子出來。抬頭看看天,灰的,沒有風,行道樹整齊地呆立在那兒。小貓病了,可不就該送醫院嗎!小貓病了你就送它魚,也不一定頂事兒啊!我摸摸兒子的小腦袋瓜,心里正琢磨著怎么跟兒子說呢,又碰到了那群覓食的雞,突然記起小時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兒歌:“母雞罵小雞,你是個笨東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嘰嘰嘰”
1、通讀全文,李冒和兒子代表了學校里哪一類學生?
2、讀第③段,“剜”字寫出了怎樣的一種眼神?
3、讀第④⑤兩段畫線句,相似的環境描寫兩次出現,有何作用?
4、文中引用兒歌有什么用意?
5、讀第⑤段加點字的句子,假如續寫,你認為“我”會對兒子怎么說?
6、本文作者是一位基礎教育的研究者,你認為他寫作這篇小說想表達什么愿望?
參考答案
1、詩人描寫的牛郎織女生活美滿幸福,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被天河隔開,一年才能相見一次。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本詩從地上到天上,由現實的情景到傳說中的人和事,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的失望、不滿和對前途感到渺茫,表達了詩人朦朧的理想和追求。
詩人的想象都是以寫景為基礎的,如果只是寫景不想象,就不會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果沒有寫景就直接想象,就會顯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為一個藝術整體,給人以藝術的美感。
1、聯想 想像
2、① ; ②、③、④
3、作者在詩歌中寄寓了自己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暗含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4、這是絕對肯定的語氣,表明了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5、不應該改動。因為詩中是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所以用“朵”字更形象生動。
6、(略)
1、 不迷信老師和書本,有自己的主見
2、 刀、一樣的銳利,不滿、嚴肅
3、 兩處環境描寫前后照應 ,看似相同,但同中有異,前者側重襯托“我”郁悶的心情,后者側重暗示整齊劃一、壓制創新的教育方式隨處可見,或答暗示姜雨涵這樣缺乏創見、沒有生氣的乖學生隨處可見。如有學生抓住“立”與“呆立”的差別,談及暗示了“我”已經意識到教育存在的問題,即可得全分
4、用詼諧輕松的筆調,表現出“我”的醒悟
5、本題較為開放,從文末看“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有問題,因此,學生續寫的話一定要在這一前提之下,方可得分。示例略
6、本題較為開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答題:
①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和理解
②鼓勵孩子發表獨特的看法
③保護孩子固有的童心
④呼喚真實的公開課課堂等(言及一點即可)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領悟詩歌的主旨。
2、欣賞詩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閱讀詩歌時展開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加強朗讀指導。
2、領悟詩歌主旨。
3、培養想象力。教學方法:誦讀法、想像法、比較閱讀法。教學準備:老師準備鋼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學生查閱郭沫若及詩集《星空》的有關資料。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
教師及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詩人凝望著星斗滿天的夜空,有感于宮女的幽怨,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86年前,又有一位現代詩人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創作出一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著名詩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沫若是筆名,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留學,先后接觸了泰戈爾、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亞、雪萊、惠特曼及北歐、法國、俄國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起成立“創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皖南事變前后,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很好地發揮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1944年3月,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三百周年,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1949年后擔任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創造十年》《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讀體驗
1、教師范讀或聽朗讀錄音。
2、學生朗讀,課件打出朗讀的節奏和重音,讓學生對照。注意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1)生字:縹(piāo)緲(miǎo)
(2)生詞: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定然:必定這樣。
珍奇:貴重稀奇。
閑游:悠閑散步。
陳列:把東西擺出來供人觀看。
3、叫一個朗讀較好的學生,配上音樂《星空》,誦讀過程中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仔細體會詩歌思想感情。
4、學生再讀全詩,注意詩歌的韻腳,感受全詩洋溢著的韻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齊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詩歌內容,理解詩中的聯想和想象。
1、研習詩作第一節,體味聯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燈與明星有什么相似之處?作者為什么把“街燈”比作“明星”,又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燈?
(2)在第一節中運用了哪些動詞?這些動詞用得如何?請仔細揣摩。
明確:明、閃、現、點
①“明”寫出了人間萬家燈火(燈火輝煌)的壯觀景色。
②“閃”寫出了群星閃爍的姿態。
③“現”既寫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
④“點”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燈點亮了。一字傳神,意境盡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點”展開了。
那么詩人看到此情此景產生了哪些無窮無盡的想像呢?
2、研習詩作后三節,體味想像的豐富和意境的優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詩作是怎樣逐步展開想像的?
(2)課文中想象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與神話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3)這些想象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詩的后3節中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說明了什么?
五、背誦詩歌,體味語言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同時仔細體味詩歌語言好在哪里,并舉例說明。
六、小結: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六、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歌。預習《靜夜》。
第二課時
一、導語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這樣月光如水的晚上,你會有哪些遐思呢?這節課,讓我們再隨同詩人觀賞奇景,馳騁想像。
二、朗讀品味
1、聽《靜夜》詩歌朗誦。思考:
這首詩哪部分是寫實,哪部分是想象?寫實與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2、學生自己朗讀第一節,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繪的夜景景象。
3、在這樣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結合詩的意境,發揮你的想像,探究出詩人所“泣”的內容嗎?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或者是無窮的思念?
明確:第二節開頭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詩人面對縹緲的星空,浮想連翩。晴夜高穹,銀河該在何處?站在村邊松林遠遠望去,只見一片白色迷蒙,如煙、似霧,虛幻空靈。而銀河岸邊,只怕有一位鮫人對月傷心,泣淚而成珠。
三、朗讀探究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好詩歌的感情基調。
2、請同學朗讀,思考: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四、比較閱讀:看看兩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1、相同點:
(1)創作背景:都選自于《星空》,寫于五四以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
(2)內容:題材:由現實的情景聯想到天上傳說中的人和事.
(3)主題:表現了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失望和痛苦,對光明未來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滿了恬靜美好,而又淡淡的憂傷.
2、不同點:《天上的街市》更積極、樂觀一些。
五、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六、小結: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詩歌,請大家課外閱讀《星空》,詩歌能讓你更加領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業布置:背誦默寫兩首詩。
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教師補充。
《星空》寫于1921年至1922年,當時是五四運動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的失望和悲愁情緒,但也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課兩首詩都是選自《星空》。
三、寫作背景介紹:
1919年5月4日,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全國展開,許多仁人志士為此熱血沸騰,以為黑暗的中國從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運動的高潮過去了,中國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時,郭沫若從日本回到祖國,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興奮激動變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沒有悲觀絕望,依然執著地尋求光明與理想,于是,他寫下了這首美麗而又迷人的詩。
學生注意朗讀節奏和重音,并用鉛筆做上記號。
(3)明確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的劃分: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學生討論并歸納:
(1)“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和明亮。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就自然聯想到明星(這是類似聯想,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包括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聯想具體表現出來。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聯想街燈。這樣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1)逐步展開想像的過程:
街燈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織女
(2)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詩作中描繪了兩幅令人心醉的圖畫:騎牛圖、閑游圖。“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3)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麗、富庶、幸福、自由體現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揭露、否定,表達了詩人對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4)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談得多么全面,只要談出自己的體會即可。
1、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
2、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
3、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等。
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第一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節屬想象,無論是寫實還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2、這是一個“平和潔凈”的世:淡淡的月光,籠罩著翠綠的松林,還有旁近的村莊。月色白而淡,是一種朦朧的美;松林綠而濃,有一種蒼勁之美。夜空明凈,月朗星稀,抬頭還可依稀瞧見團團白云,更有幾點星星點綴天幕,似從白云縫隙漏出。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結尾讓人產生無盡的回味和神往!這正是詩歌的留白藝術。寫作本詩時,已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思想上的苦悶與矛盾,內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讓詩人怎能不鮫人泣珠、杜鵑啼血!聯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當時的社會現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容——是懷戀親人,期待著即將來到的甜美的團聚;是思戀家園,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著詩人對祖國、對家園、對人民的一片深情。
讓學生談談,然后明確:
1、這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把握好詩歌美好、恬靜、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朗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
2、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書】
《靜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寫實):朦朧、恬靜的美
鮫人泣珠(想像):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一、領悟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三、學習理解詩歌的節奏和押韻常識。
過程與方法:誦讀、感悟
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激發學生詩情,鼓勵學生寫詩。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內容,挖掘文章的主題。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天上的街市》,理解重點詞語在詩中的表達作用。
教學流程
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板書“天上的街市”。
聽課文朗讀錄音,然后再讓學生齊讀一遍。
整體把握,提問討論。
1、作者寫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兒?
(讓學生發言討論,初步理解詩中描寫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與詩中一樣嗎?
(讓學生發言談牛郎織女的故事的主要情節,突出悲劇的結局。)
3、作者為什么把天上寫得這么美?為什么要把民間的悲劇故事改成詩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為什么要寫“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導學生追問詩人的內心世界,引出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即理解詩歌一定要了解詩人的思想和寫作的背景。)
理清寫作思路,理解聯想與想像的作用。
1、現在具體看看作者在詩中寫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老師引導學生逐段地歸納所寫的內容,在歸納時可讓學生討論作者是怎樣逐步從地上寫到天上,從物寫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聯想過程和情感的發展。對詩中的詞語也適當地引導學生加以理解。
板書:街燈──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麗、繁華
天河──牛郎織女──來往──閑游自由、幸福)
2、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區分聯想和想像。
①作者從地上寫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聯想和想像。
②老師略作介紹: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維方式和心理過程。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在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類似聯想,有對立關系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等等。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也就是創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結合具體例句進行說明。如從明星想到街燈,從街燈想到街市,這些是聯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種創造,就是想像。)
請學生再齊讀一遍課文,著重體會哪些詞語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別美。(以引導學生討論的方法為主,以下要點供老師在學生不能回答時啟發用)
1、第一節的“閃”“點”,寫出了明星和街燈各自的特點。
前兩句的比喻,本體是“街燈”,喻體是“明星”;后兩句比喻的本體是“明星”喻體是“街燈”。這是一種回環往復的比喻,讀起來特別的.美,而內容上又從地上聯想到了天上。這兩個比喻構成了從地上寫到天上的橋梁或天梯,寫得天衣無縫,不露痕跡,非常自然。
2、后面三節,用了四個“定然”,一個“定”,表達了十分肯定的語氣。明明是想像的,卻說“定然”,表達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表現了作者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和追求。
3、“來往”一詞是因相隔天河兩岸而言,“閑游”是對他們已然團聚,正在享受歡聚的快樂而言,二詞的位置和配搭很準確,斷不可互換。
4、“朵”,用來作流星的量詞,而不用“顆”,寫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兒一樣。與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學習把握本詩的節奏和韻腳。
1、前段時間,有同學在作業中問我,寫詩一定要押韻嗎?應怎樣押韻呢?
現在就請大家來讀一讀這首新詩,看看他是否押韻,是怎么押韻的?(由學生發言歸納出)
韻腳:第一節“星”──“燈”第二節“市”──“奇”
第三節“廣”──“往”第四節“游”──“走”
本詩的韻腳都在每節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節所押的韻不一樣。第一節是ing與eng韻母相近,第二節是i韻母相同,第三節是uang韻母相同,第四節是ou韻母相同。
其實,新詩押韻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要讀來有韻律感,流暢、順口就行。新詩也有很多不押韻的,不過押韻的讀來,比不押韻的總要優美上口些。
2、新詩一般還具有一定的節奏,就像唱歌有節奏一樣。節奏感可以增加詩的美感,讀出詩的節奏,可以增強對詩的理解和領悟。(可先請一個學生來讀,要求分辯出節奏來,然后進行糾正。老師可就一些兩可的情況略作說明。)
同學們正在如花的年紀,正是詩樣的年華,充滿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詩情,好寫詩的歲月,大家要多讀詩,學寫詩。
今天的作業就是請大家大膽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方法,運用聯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寫一首詩。可以寫宇宙星空、太陽月亮、也可以寫清晨黃昏、課內課外,可以寫春花秋草、暴雨狂風,也可以寫人與人的對話、心靈的獨白……。最好是有感而發。寫得好的我們可以收集起來辦個詩刊。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一、領悟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三、學習理解詩歌的節奏和押韻常識。
過程與方法
誦讀、感悟
情感與態度
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激發學生詩情,鼓勵學生寫詩。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內容,挖掘文章的主題。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靜夜》的內容
2、學習理解詩中的景物描寫(實寫)與聯想想像(虛寫)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導語: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
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范讀、學生齊讀。
三、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理解詩意。
1、第一節寫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
(月光朦朧,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3、第二節寫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4、第二節的“天河何處”起什么作用?與第一節有關聯嗎?
(承上啟下,引發聯想。因月、星自然聯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團團”而不見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處”的發問。上下過渡非常自然,聯系也非常緊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處”的問題嗎?
(回答了,“遠遠的海霧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遠遠的、海霧模糊的.地方”。這說明了“天河何處”是個設問句。)
6、作者為什么著一“海”字?用得好嗎?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朧不清,如霧一般,故為海霧。詩人再由“海”產生了聯想,引出海中的神話故事。)
7、看注釋,理解最后兩句。先由學生講,然后老師進一步補充。
(補充:鮫人,亦作“蛟人”。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張華的《博物志》中還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叫“鮫綃”。《述異志》:“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指鮫人)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8、“鮫人在岸”,岸在何處?
(在南海岸邊,此在“海霧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邊有鮫人。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在天河岸邊。)
9、為什么寫“對月流珠”呢?是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呢?
四、讓學生再齊讀此詩,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
五、郭沫若這兩首詩,都發揮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寫眼前景的一般是實寫,寫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虛寫。請大家分別找出兩首詩中的實寫和虛寫。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三、四節是虛寫;《靜夜》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節是虛寫。)
六、任何兩個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建立起聯系。如“木質”和“皮球”是兩個意義相距很遠的詞語,但我們可以通過四步中間的聯想,就可以從“木質”聯想到“皮球”:
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你也來試一試,完成“天空”和“茶”,“鋼筆”和“月亮”的聯想。也可任意選兩個詞作聯想的練習。
七、請看課文后邊的練習第三題,先讓學生讀《夕暮》,對詩意略作討論后,再把原詩改寫為一段散文。如果有時間,可以課內完成,并作課內交流,如果時間不夠,就留到課外去完成。
補充:
《夕暮》是一首寫景短詩,詩人廢名在20世紀40年代說過:“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詩的杰作,如果中國的新詩中準我選一首,我只好選它。”這個評價有些夸張,但也可見這首小詩的魅力。
詩中用比喻的手法,編織了個童話故事般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據學生前一節課的要求和學生寫作的情況,繼續鼓勵學生寫詩,為下一節的練習課做好準備。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 6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2、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3、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1、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⑴ 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⑵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⑶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⑷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⑴ 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⑵ 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⑶ 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⑷ 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⑴ 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⑵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四、總結課文 1、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2、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布置作業 1、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2、想像練習。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廟,是為紀念孝女曹娥為尋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廟又叫曹娥廟,那條江被叫做曹娥江。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個有關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跡,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3、郭沫若詩集《女神》。
【課后記】
詩歌的意境與創作手法的理解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詩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師應該交給學生一把打開詩歌瑰麗世界大門的鑰匙,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詩歌,鑒賞詩歌。本課從內容,到創作,教給了學生一種體味的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 7
【學習目標】
1、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領略這兩首詩所表現的意境美、韻律美和情感美。
【學習重點】
講清聯想和想 象的知識,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學習難點】
對聯想和想象的區分。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人,詩人、學者,代表詩集有《女神》《星空 》等。
2、寫作 背景:《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寫于19世紀20年代初期,此時,“五四”已經消退,大革命的時代尚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各派軍閥勢力窒息著。面對這種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充滿浪漫色彩的著名詩篇《天上的街市》。《靜夜》最初發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時世新報 學燈》,原題《靜夜吟》。
3、關于聯想和想象:聯想是根據事物互相聯系這一客觀規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 心理過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學作品中,聯想可以豐富想象的內容,促進想象的發展,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環境場面描寫更充分發揮襯托人物、烘托氣氛的作用。想象則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的。想象可以加深對的理解,辨別真假 、善惡、美丑,提高 鑒賞能力,豐富知識,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啟迪。
【自主學習】
1、指導、訓練朗讀,體會全詩的感情基調 ,并試著劃分兩首詩的節奏和重音。
(這兩首詩在朗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緩。)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縹緲( )( ) 燈籠( ) 籠罩( ) 漏出( ) 鮫人( )
3、填空。
這兩首詩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貫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詩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選詞填空。
(點 閃 明 現)
(1)遠遠的街燈___了,好像___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 _著無數的街燈。
(2)這四個詞的位置能否互換?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詩共四節,每節寫的是什么?
6、作者怎樣展開聯想和想像的?詩中哪些是聯想,哪些是想像?
7、詩中牛郎織女和傳說中牛郎織女的命運有什么不同,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8、細讀《靜夜》詩,看詩人具體寫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寫實 ,哪些是想像?
9、用優美的語言描述《靜夜》全詩的意境。
11、比較一下:這兩首詩的結構有哪些異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條天河,可在兩首詩中表達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說說原因嗎?
【精讀精練】
我想那縹緲 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12、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縹緲”一詞換成“晴朗”不是更好嗎?能不能換,請說說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為什么又用“定然”一詞作充分肯定呢?
14、這一小節表達了作者的一種什么感情?試結合背景分析作者這一美好想像的根在何處?
15、“美麗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對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沒有的珍奇”是 作者對什么的追 求?
【《郭沫若詩》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經典)郭沫若的詩07-31
郭沫若的詩05-28
郭沫若的詩《女神》10-12
郭沫若改詩12-14
郭沫若古體詩精選08-29
郭沫若的詩15篇(熱門)06-04
郭沫若的詩《箱根即景》鑒賞10-21
郭沫若的詩《贈錢學森》鑒賞09-19
郭沫若的現代詩5首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