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終軍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時間:2025-09-21 12:00:54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漢書·終軍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1、《漢書·終軍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漢書·終軍傳》原文及翻譯漢書

  原文: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初,軍從濟南步入關,關吏予繻①。軍曰:“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②,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徐偃使行風俗,偃矯制③,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曰:“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專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城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余藏,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偃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干名采譽,此明圣所必加誅也。”偃窮詘。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④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兇于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上奇軍對,擢為諫議大夫。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曰:“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越相呂嘉不期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軍死時年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

  (選自《漢書》)

  譯文:

  終軍,字子云,是濟南人。他十八歲時,就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認為他是奇才,就與他結交,終軍給太守行了拱手禮節后就離開了。到長安上書談論國家大事,漢武帝認為他的文章與眾不同,任命他為謁者給事中。當初,終軍從濟南步行進函谷關,守關官吏給他一塊布帛。終軍說:“拿這東西有什么用?”那個官吏說:“這是返回的憑證,回來時應該拿它合符。”終軍說:“大丈夫到國都游歷,決不返回。”丟下布帛就走了。徐偃被派出巡視風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命令膠東、魯國一帶熬鹽煉鐵。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極大,依法應判死罪。徐偃認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關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獨斷專行。皇帝下詔終軍審問,終軍責問徐偃:“古時候諸侯各國,國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間就不通消息,時常有訪問會見的事情,國家的安危,瞬息萬變,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獨斷行事;現在天下統一,到處都一樣。你在國家疆域之內巡視,(反而對人)說是出國(指到諸侯國),這是為什么?況且,鹽鐵,那些郡都有積蓄,(熬鹽煉鐵)國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處,你卻拿使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為借口,這是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來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個人的名譽,這就是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懲罰你的原因。”徐偃理屈詞窮。當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時,終軍主動請示說:“我沒有馳騁疆場的功勞,卻能擔任宮中侍衛,白吃了五年俸祿。邊境時常有警報,我應該穿堅甲拿利器,冒流箭、飛石,沖鋒在前。我不熟悉軍事,今天聽說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輔佐使者,在單于面前講明是非利害。我年輕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職,不足以勝任使者之職,自己心中有難以承受的郁悶怨恨(對自己)。”皇帝覺得他的話很不一般,就升為諫議大夫。南越與漢朝和親,皇帝就派終軍出使南越,去說服南越王,想讓南越王來朝拜,作漢王朝的諸侯國。終軍主動請求說:“我希望得到一根長繩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來。”于是終軍前往游說南越王。南越王聽信了終軍的話,并且答應舉國附屬漢朝。南越宰相呂嘉不愿歸順漢朝,便發兵攻擊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漢朝使者,南越王和漢朝使者都被殺了。終年死時年僅二十多歲,所以世人稱他為“終童”。

  《漢書·終軍傳》

  2、《漢書·丙吉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漢書·丙吉傳》原文及翻譯漢書

  原文: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為人深厚,不伐善。地節三年,立皇太子,吉為太子太傅,數月,遷御史大夫。后五歲,代魏相為丞相。吉本起獄法小吏,后學《詩》《禮》,皆通大義。及居相位,尚寬大,好禮讓。掾史有罪臧,不稱職,輒予長休告①,終無所案驗。客或謂吉曰:"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竊陋焉。"后人代吉,因以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屬掾史,務掩過揚善。吉馭吏嗜酒,嘗從吉出,醉嘔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遂不去也。此馭吏邊郡人,習知邊塞發奔命警備事,嘗出,適邊郡發奔命書馳來至。馭吏因至公車刺取②,知虜入云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未已,詔召丞相、御史,問以虜所入郡吏,吉具對。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吏力也。吉乃嘆曰:"士無不可容,能各有所長。向使丞相不先聞馭吏言,何見勞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賢吉。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后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五鳳三年春,吉病篤。薨,謚曰定侯。(節選自《漢書·丙吉傳》)

  [注]①長休告:放長假,使……離職。②刺取:刺探。

  譯文:

  丙吉字少卿,是魯國人。他為人能周密地考慮問題,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過的好事。漢宣帝地節三年,立皇太子,丙吉當了太子太傅。過了幾個月,升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擔任丞相。丙吉本來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來學習《詩經》和《周禮》,都能通曉主要內容。到擔任丞相,崇尚寬容大度,喜歡禮儀謙讓。部下官員有人犯罪貪污,不稱職,總是給這種人放長假,到底不去審問調查。他的賓客中有人告訴他說,“大人擔任漢丞相,那些壞官吏已經形成了貪污事實,為什么一點也不懲辦呢?”丙吉說,“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獲得審判官吏的名聲,我認為是很丟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這作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審判官吏從丙吉開始。他對于本部門所領導的部下官吏,極力為他們掩飾過錯而宣傳他們的優點。丙吉的車夫喜歡喝酒,曾經跟隨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車上,有關部門(西曹)主管官吏報告丙吉想開除這個車夫。丙吉說,“為喝醉的緣故就趕走人才,讓這個人將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關部門(西曹)還是容忍他一下吧!這不過是弄臟了丞相專車上的草席罷了。”就沒有驅趕這名車夫。這個車夫家在邊城,熟悉了解邊城派出快馬報告緊急情況的過程。車夫曾經出門,恰好邊境派騎兵傳送緊急文書迅速來到京城。這個車夫就到騎兵歇息的驛站去打探軍事機密,知道匈奴人已經進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見到丙吉匯報情況。不久,皇帝下詔召見丞相和御史大夫,詢問了匈奴人入侵邊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況,丙吉能詳細回答,御史大夫倉促之間不能詳細了解,因此受到處罰責備。而丙吉受到皇帝稱贊,認為他憂思邊境操勞防務,這是車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嘆說,“人才沒有不可寬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長,假使我沒有提前聽到車夫的報告,哪里能被皇帝進行慰勞獎勵呢?”部下因此更認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經外出,在清理道路時遇到一群人斗毆,死傷的人橫臥在道路上,丙吉經過那里卻不過問。有部下獨自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驅趕牛,牛喘氣吐出舌頭,丙吉讓車隊停下,讓騎馬的官吏詢問:“趕牛走了幾里路了?”部下獨自認為丙吉在這兩件事上前后處理的不合適。有人因這事譏笑丙吉,丙吉說,“百姓斗毆互相殺傷了,應當禁止防備追趕捉拿這是長安令和京兆尹的職權范圍。在歲末報告施行賞罰罷了。宰相不親自處理小事,所以這不是我應當在道路上審問處理的。正值春天還不應該太熱,擔心牛在近處走卻因為中暑的緣故喘氣,這就是時令節氣失調了。恐怕對百姓生產生活有傷害,因此調查這事。”部下才佩服。認為丙吉顧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五鳳三年春,病危,死,謚號為定侯。

  《漢書·丙吉傳》

  3、《漢書·終軍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漢書·終軍傳》原文及翻譯漢書

  原文: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初,軍從濟南步入關,關吏予繻①。軍曰:“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②,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徐偃使行風俗,偃矯制③,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曰:“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專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城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余藏,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偃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干名采譽,此明圣所必加誅也。”偃窮詘。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④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兇于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上奇軍對,擢為諫議大夫。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曰:“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越相呂嘉不期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軍死時年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

  (選自《漢書》)

  譯文:

  終軍,字子云,是濟南人。他十八歲時,就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認為他是奇才,就與他結交,終軍給太守行了拱手禮節后就離開了。到長安上書談論國家大事,漢武帝認為他的文章與眾不同,任命他為謁者給事中。當初,終軍從濟南步行進函谷關,守關官吏給他一塊布帛。終軍說:“拿這東西有什么用?”那個官吏說:“這是返回的憑證,回來時應該拿它合符。”終軍說:“大丈夫到國都游歷,決不返回。”丟下布帛就走了。徐偃被派出巡視風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命令膠東、魯國一帶熬鹽煉鐵。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極大,依法應判死罪。徐偃認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關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獨斷專行。皇帝下詔終軍審問,終軍責問徐偃:“古時候諸侯各國,國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間就不通消息,時常有訪問會見的事情,國家的安危,瞬息萬變,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獨斷行事;現在天下統一,到處都一樣。你在國家疆域之內巡視,(反而對人)說是出國(指到諸侯國),這是為什么?況且,鹽鐵,那些郡都有積蓄,(熬鹽煉鐵)國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處,你卻拿使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為借口,這是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來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個人的名譽,這就是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懲罰你的原因。”徐偃理屈詞窮。當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時,終軍主動請示說:“我沒有馳騁疆場的功勞,卻能擔任宮中侍衛,白吃了五年俸祿。邊境時常有警報,我應該穿堅甲拿利器,冒流箭、飛石,沖鋒在前。我不熟悉軍事,今天聽說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輔佐使者,在單于面前講明是非利害。我年輕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職,不足以勝任使者之職,自己心中有難以承受的郁悶怨恨(對自己)。”皇帝覺得他的話很不一般,就升為諫議大夫。南越與漢朝和親,皇帝就派終軍出使南越,去說服南越王,想讓南越王來朝拜,作漢王朝的諸侯國。終軍主動請求說:“我希望得到一根長繩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來。”于是終軍前往游說南越王。南越王聽信了終軍的話,并且答應舉國附屬漢朝。南越宰相呂嘉不愿歸順漢朝,便發兵攻擊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漢朝使者,南越王和漢朝使者都被殺了。終年死時年僅二十多歲,所以世人稱他為“終童”。

  《漢書·終軍傳》

  4、《漢書·朱買臣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漢書·朱買臣傳》原文及翻譯漢書

  原文:

  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后,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故妻與夫家俱上冢,見買臣饑寒,呼飯飲之。后數歲,買臣隨上計吏為卒,將重車至長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待詔公車,糧用乏,上計吏卒更乞丐之。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詞》,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是時,方筑朔方,公孫弘諫,以為罷敝中國。上使買臣難詘弘,語在《弘傳》。后買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詔。是時,東越數反覆,買臣因言:“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澤中。今發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滅也。”上拜買臣會稽太守。上謂買臣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今子何如?”買臣頓首辭謝。詔買臣到郡,治樓船,備糧食、水戰具,須詔書到:軍與俱進。初,買臣免,待詔,常從會稽守邸者寄居飯食。拜為太守,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直上計時,會稽吏方相與群飲,不視買臣。買臣入室中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少見其綬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視其印會稽太守章也守邸驚,出語上計吏。皆醉,大呼曰:“妄誕耳!”守邸曰:“試來視之。”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還走,疾呼曰:“實然!”坐中驚駭,白守丞,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買臣徐出戶。有頃,長安廄吏乘馬車來迎,買臣遂乘傳去。會稽聞太守且至,發民除道,縣吏并送迎,車百余乘。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駐車,呼令后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悉召見故人與食諸嘗有恩者,皆報復焉。居歲余,買臣受詔將兵,與橫海將軍韓說等俱擊破東越,有功。征入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選自《漢書·朱買臣傳》,有刪改)

  譯文:

  朱買臣,字翁子,是吳縣人。(他)家里窮,卻喜歡讀書,不懂治理產業,常常去砍柴,靠賣柴來供給食用,挑著兩捆柴草,一邊走,一邊誦讀書。他的妻子也背著柴跟在后面,多次制止他在路上誦讀。他越發大聲地讀,妻子認為這是一件羞恥的事,請求離他而去。朱買臣笑著說:“我五十歲時將富貴,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你(跟著我)苦了很長時間,等我富貴了,一定報答你。”他的妻子憤怒地說:“像你這種人,最終會餓死在溝中,怎能富貴呢?”朱買臣不能留下她,就聽任她離開。此后,朱買臣獨自在路上邊走邊誦讀,背柴從墳墓間經過。他原來的妻子和她現在的丈夫一起來上墳,看見朱買臣饑寒交迫,就喊他去吃飯喝水。幾年后,朱買臣跟隨上計吏當差,押送重車到了長安,到朝廷上書,奏書很長時間沒有得到回復。在公車府等待詔命,糧食吃完了,上計吏手下的役卒輪流施與他吃的東西。正好同鄉嚴助位尊且受寵幸,舉薦朱買臣。(朱買臣)得到召見,(在皇.上面前)論說《春秋》《楚詞》,皇上(聽了)很高興,任命朱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同為侍中。這時候,(朝廷)正在修筑胡方城,公孫弘(向皇上)進諫,認為(筑城的舉措)會使得漢朝疲勞困敝。皇帝讓朱買臣諸難折服公孫弘,言辭在《公孫弘傳》中。后來朱買臣因事獲罪被免職,很久后,又被征召為待詔。此時,東越歸順反叛變化無常,朱買臣于是說:過去東越王盤踞固守泉山,一個人守住了險要之地,一千人也攻不上去。現在聽說東越王向南遷徙,距離泉山有五百里,住在大澤之中。現在派兵乘船渡海,直接奔向泉山,排列好戰艦和士兵,向南方席卷而進,(就)可以消滅他們了。”皇上任命朱買臣為會稽太守。皇上對朱買臣說:“富貴之人不回到故鄉,就如同穿著錦繡衣裳在夜喚晚行走,(沒人看得見,)現在你感覺怎么樣?”朱買臣磕頭謝恩。(皇上)下詔讓朱買臣回到會稽郡后,修治樓船,準備糧食、水和作戰器具,等到(進軍的)詔書到達,軍隊和他一起進發。起初,朱買臣被免了職,穿著過去的衣服,懷揣官印和系官印的綬帶,步回到郡邸。至值上交計薄的時候,會稽郡(來京上交計薄)的官吏正一起聚著飲酒,對朱買臣都不看一眼。朱買臣走進屋內,守邸人和他一道吃飯。吃到快飽的時候,買臣稍微露出那系著官印的綬帶,守邸人對此感到奇怪,就.上前拿那綬帶,端詳著那方印章,正是會稽太守章。守邸人吃驚,出屋告訴了上計掾吏。(掾吏們)都喝醉了,大喊道:“亂說大話!”守邱人說:“(你們)試著把它拿來看看吧。”朱買臣的舊友中有個一向樵不起朱買臣的走進室內看了官印,(嚇得)轉身就跑,高聲嚷道:“的確如此!”在座的人驚慌害怕,將此事報告守丞,相互推擁著排成隊列到中庭拜謁朱買臣。朱買臣慢步走出了門。一會兒,長安廄吏乘著四匹馬駕的車來迎接,朱買臣于是乘坐傳車離去。會稽郡聽說太守將要到了,發動百姓修整道路,縣吏一起去迎接,車有一百多輛。進入吳縣境內,朱買臣見到他原來的妻子和她現在的丈夫在修路。朱買臣停下車,叫后面的車載上他們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們安置在園里,供應他們的飲食。住了一個月,朱買臣的前妻上吊自殺,朱買臣給她丈夫錢,讓他把她安葬了。(朱買臣)朋友、供給他飲食及對自己有恩的人全部召來相見,都一一報答。過了一年多,朱買臣接到詔書領軍出征,與橫海將軍韓說等人一-起打敗東越,取得戰功。被征召入京做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漢書·朱買臣傳》

  5、《漢書·趙充國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漢書·趙充國傳》原文及翻譯漢書

  原文: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擊匈奴,獲西祁王,擢為后將軍。

  神爵元年春,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勘略小種,背叛犯塞,攻城邑,殺長吏。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逾于老臣者矣。愿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

  充國至金城,常以遠斥候(偵察兵)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后戰。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初,罕羌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數日果反。雕庫種人頗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庫為質。充國以為亡罪,乃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并滅。”充國計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虜謀,七月,充國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降及斬首五百余人鹵馬牛羊十萬余頭車四千余輛。兵至罕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罕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后罕竟不煩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國奏言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請罷屯兵,奏可,充國振旅而還。

  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謚曰壯侯。(選自《漢書·趙充國傳》有刪節)

  譯文:

  趙充國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人,后來遷居到金城令居縣,他為人沉著勇敢而又有遠大的謀略,從小喜愛將帥的節操,學習兵法,通曉四邊少數民族的事務。

  神爵元年春,那些歸順的羌人以及歸義羌侯楊玉等人,用武力脅迫那些羌族小部落,一起背叛漢朝,侵犯邊塞,攻打城鎮,殺死地方官吏。當時趙充國年已七十多歲,皇上認為他老了,派御史大夫去問他誰可擔任平定羌人的將領。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超過我的人了,希望陛下把這件事交給我,不要擔憂。”皇上笑著說:“好吧。”

  趙充國抵達金城,常常把派偵察兵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時一定要作好戰斗準備,駐扎時一定要修好堅固壁壘,尤其能堅持穩重的策略,愛惜士兵,預先做好計劃再打仗。這樣就向西到達西部都尉府。每日犒賞士兵,士兵都愿意為他效命。敵人多次挑戰,趙充國堅守不出應戰。

  當初,罕羌首領靡當兒派弟弟雕庫來報告都尉說先零羌想要反叛,過了幾天果然反叛了。由于雕庫的那個部落也有很多人夾雜在先零羌中參加反叛,西部都尉就把雕庫扣留下來作為人質。趙充國認為雕庫沒有罪,便放他回去,并讓他轉告各部落首領:“漢朝大軍只誅殺有罪的人,你們要主動與先零羌保持距離,區別開來,不要落得一同被消滅的下場。”趙充國計劃憑借威望和信用招降罕羌以及被脅迫的羌族小部落,解散敵人的同盟。

  七月,趙充國引領軍隊偷襲先零叛羌屯駐的地方。敵人因為長久屯聚,十分松懈,望見漢朝大軍丟下輜重想渡過湟水,道路狹窄趙充國慢慢地前進驅趕他們。有人說,你這時為餓了奪取財物而緩慢前進,會貽誤戰機。趙充國說;“這就叫窮寇不可迫啊!我們緩慢地追擊他們只會一直逃跑不回頭看,如果我們追趕得過于急迫他們就會轉過身來和我們拼命了。”將校們都說:“對。”敵人掉到水里淹死的有好幾百人,投降以及被殺的五百多人,俘獲馬牛羊十萬多頭,車四千多輛。漢軍來到罕羌的地域,趙充國下令不許焚燒村落,不許在田地中放牧。罕羌聽說后,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攻打我們!”后來罕羌終究沒有煩勞軍隊就投降了。趙充國于是獻上主張屯田的奏章,提出撤出騎兵留下萬名步兵屯田。

  趙充國的奏章每次送上來,皇帝就發給公卿大臣們討論。最初贊成趙充國意思的只有十分之三,中間十分之五,最后十分之八。皇帝下詔撤兵,只有趙充國留下來屯田。第二年的五月,趙充國上奏說:“羌人投降的有三萬一千二百人。叛羌已經平定,請求撤銷屯田的軍隊。”皇上同意了,趙充國整頓軍隊,凱旋而歸。

  趙充國請求告老回鄉,皇上賞賜他用四匹馬拉的安車、黃金六十斤,免職回鄉。朝廷每有關于四方夷狄的重大商議,經常請他參與軍事謀劃,詢問計策。趙充國享年八十六歲,在甘露二年去世,謚號稱為壯侯。

  《漢書·趙充國傳》

  6、《漢書·樊噲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漢書·樊噲傳》原文及翻譯漢書

  原文:

  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于芒碭山澤間。沛公起,噲以舍人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敗泗水守薛西,擊章邯軍濮陽,破趙賁軍開封,攻武關,至霸上,無不卻敵先登。項羽聞沛公欲王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進至戲。沛公從百余騎因項伯見項羽,謝無有閉關事。項羽饗軍士,中酒,亞父使項莊拔劍舞坐中,擊沛公。樊噲居營外,聞事急,即帶劍擁盾入。項羽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也。”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項羽曰:“能復飲乎?”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聽小人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默然。沛公起如廁,麾樊噲出,與俱去。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誚讓項羽,沛公事幾殆。項羽死,漢王即位,以噲堅守戰有功,益食邑八百戶。又以將軍從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更賜爵列侯,與剖符,世世勿絕,食舞陽,遷左丞相。噲以呂后女弟呂媭為婦,故其比諸將最親。先黥布反時,高帝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內群臣。絳侯、灌嬰等莫敢入。十余曰,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帝已崩,呂后釋噲,得復爵邑。孝惠六年,噲薨,謚曰武侯。

  選編于《資治通鑒·漢紀一》《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譯文:

  樊噲,沛縣人,以宰狗為職業,曾和高祖一起躲藏在芒山和場山一帶。漢高祖起兵,樊噲作為舍人跟從高祖攻打胡陵、方與,回軍駐守豐邑,在薛縣西面打敗泗水郡守的軍隊,在濮陽攻打章邯的軍隊,在開封北面打敗趙賁的軍隊,進攻武關,來到霸上,樊啥無一不是打退敵軍,最先登城。等到項羽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勃然大怒,派黑京布等人攻破了函谷關,到戲下后。沛公帶領一百多騎兵,通過項伯來面見項羽,向項羽謝罪,說明沒有封鎖關口的事。項羽用酒肉款待沛公將士,酒喝得正暢快時,亞父讓項莊在席前舞劍,想趁機殺掉沛公。樊噲守在營賬外,聽說情況危急,就帶著劍持著盾牌進入營帳。項羽手按劍,跪起身,說道:“來客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陪乘衛士樊噲。”項羽道:“真是壯士啊!”于是賞賜給樊噲一杯酒和一條豬腿。樊噲飲酒之后,拔劍切肉吃,全吃完了。項羽說:“能再喝灑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推辭,難道還怕一杯酒嗎!沛公先入關穩定咸陽,軍隊在霸上露營,就是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卻聽信小人的讒言,和沛公之間有了嫌隙,我擔心天下民心渙散,不再信任大王。”項羽無言以對。劉邦起身去上廁所,招呼樊噲出來,和他一起離開了。這天如果沒有樊噲闖入營帳譴責項羽,沛公的事業幾乎失敗了。項羽死后,漢王做皇帝,因為樊噲作戰有功,加封食邑八百戶。樊噲又以將軍的身份跟隨漢高祖平定燕王臧荼反叛、楚王韓信謀反。漢高祖改賜樊噲列侯爵位,并剖符定封,世代相傳,賜給舞陽作食邑,升遷為左丞相。樊噲娶呂后的妹妹呂媭為妻,因此他比其他將領跟皇上更親近。先前黥布反叛時,漢高祖曾病得很厲害,不愿見人,住在內宮,命令門衛不得讓大臣們進去。大臣絳侯、灌嬰等沒人敢進去。過了十幾天,樊噲竟然推開宮門徑直闖進去,大臣們跟隨著他。皇上獨自枕著一個宦官躺著。樊噲等看見皇上,流著淚說:“當初陛下帶領我們在沛縣豐邑起兵,平定天下,何等雄壯啊!如今天下已經安定,又是何等疲憊啊!再說陛下病勢嚴重,大臣震驚恐懼,陛下不召見我們商議國事,難道只是跟一個宦官訣別嗎?況且陛下難道沒看到趙高的事情嗎?”高祖笑著起身。后來盧綰反叛,高祖派樊噲以相國身份攻打燕國。這時,高祖病得很厲害,有人誹謗樊噲勾結呂氏,說皇上一旦逝世,樊噲就會用兵力把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等人全部殺光。漢高祖聽到這些話大為生氣,就派陳平乘車送周勃代替樊噲統率軍隊,并將樊噲就地斬首。陳平畏懼呂后,逮捕樊噲來到長安。到達時高祖已經逝世,呂后釋放樊噲,給他恢復爵位和食邑。孝惠帝繼位第六年,樊噲去世,謐號為武侯。

  《史記·樊噲傳》《漢書·樊噲傳》

  7、《漢書·董仲舒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漢書·董仲舒傳》原文及翻譯漢書

  原文:

  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誼(義)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問仲舒曰:“越王與大夫泄庸、種、蠡謀伐吳,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人),寡人亦以為越有三仁。桓公決疑于管仲,寡人決疑于君。”仲舒對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對。聞昔者魯君問柳下惠:‘吾欲伐齊,何如?’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于我哉!’徒見問耳,且猶羞之,況設詐以伐吳乎?繇(由)此言之,越本無一仁。

  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誼也。茍為而已,故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于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王曰:“善。”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來源:今朝教育網。仲舒以弘為從諛,弘嫉之。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節選自《漢書·董仲舒傳》)

  譯文: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后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漢武帝繼承帝位以后,下令薦舉賢良文學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為賢良回答皇帝的策問。策問結束后,漢武帝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奉事輔佐易王。易王(劉非),是漢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驕橫,喜歡勇武。董仲舒用禮義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過了一段時間,易王問董仲舒說:“越王勾踐和大夫泄庸、文種、范蠡密謀攻打吳國,后來終于滅了吳國。孔子說殷紂王有三位仁人,我認為越王勾踐也有三位仁人。齊桓公有疑難問題就向管仲請教,我有疑難就向您請教。”董仲舒回答說:“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我聽說春秋時魯國國君問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怎么樣?’柳下惠說:‘不行。’他回家后面有憂慮之色,說:‘我聽說攻打別的國家不去問有仁德的人,國君想攻打別國為什么問到我呢?’柳下惠只不過被詢問罷了,尚且還對此感到羞愧,更何況是設詭詐計策去攻打吳國呢?由此說來,越國根本就沒有一位仁人。

  仁人,就是端正他的義而不去謀取私利,闡明他的道而不去計較自己的功勞,所以在孔子的門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兒童也羞于談論五霸,因為五霸先推崇欺詐武力而后注重仁義。越王君臣不過是施行不正當的詐術,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門徒談論。五霸比其他的諸侯賢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頭和美玉相比一樣啊。”易王說:“說得好。”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這一時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邊境內外少數民族的侵擾。公孫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孫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權,位至公卿。董仲舒認為公孫弘順從諂媚,公孫弘就嫉恨他。膠西王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哥哥,為人特別放縱,多次謀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員。公孫弘就跟漢武帝說:“只有董仲舒可以擔任膠西王的相。”膠西王聽說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師,對待他還比較尊重。董仲舒害怕時間長了會遭到不測之罪,就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了。董仲舒共做過江都、膠西兩國的相,都是輔佐驕橫的諸侯王,他以身作則為下屬做表率,多次上書直言規諫,指定教令頒行國中,他所在的江都、膠西兩國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歸家后,他根本不過問家庭產業,只是埋頭誦讀,專心著書。董仲舒養病在家,朝廷如果討論重大問題,就派使者和廷尉張湯到他家征詢他的意見,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據。從漢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開始推崇儒學,到董仲舒對策,推尊宣揚孔子,罷黜百家。設立管理學校的官吏,州郡推薦茂才孝廉,都是從董仲舒開始的。董仲舒年紀大了,在家里壽終。后來他家遷往茂陵,他的兒子和孫子都憑學問做了大官。

  《史記·董仲舒傳》《漢書·董仲舒傳》

  8、《后漢書·李王鄧來列傳·來歙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后漢書·李王鄧來列傳·來歙傳》原文及翻譯后漢書

  原文:

  來歙字君叔,南陽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時為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為漢中王劉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漢中。更始①敗,歙勸嘉歸光武,遂與嘉俱東詣洛陽。

  帝見歙,大歡,即解衣為衣之,拜為太中大夫。是時方以隴、蜀為憂,歙因自請曰:“臣嘗與隗囂相遇長安。其人始起,以漢為名。今陛下圣德隆興,臣愿得奉威命,開以丹青之信,囂必束手自歸,則公孫述自亡之勢,不足圖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囂。五年,囂遂遣子恂隨歙入質。時山東略定,帝謀西收囂兵,與俱伐蜀,復使歙喻旨。囂將王元說囂,多設疑,故久冘豫②不決。歙素剛毅,遂發憤質責囂曰:“國家以君知臧否,曉廢興,故以手書暢意。足下推忠誠,遣伯春③委質,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為族滅之計,叛主負子,違背忠信乎?吉兇之決,在于今日。”欲前刺囂,囂起入,部勒兵,將殺歙,歙徐杖節就車而去。囂愈怒,王元勸囂殺歙。歙為人有信義,言行不違,及往來游說,皆可案復,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為其言,故得免而東歸。

  八年春,歙與征虜將軍祭遵襲略陽,遵道病還,分遣精兵隨歙,合二千余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斬囂守將金梁,因保其城。囂大驚,乃悉兵數萬人圍略陽,斬山筑堤,激水灌城。歙與將士固死堅守,矢盡,乃發屋斷木以為兵。囂盡銳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發關東兵,自將上隴,囂眾潰走,圍解。

  明年,攻拔落門,隗囂支黨周宗、趙恢及天水屬縣皆降。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而隗囂招懷其酋豪,遂得為用。及囂亡后,五溪、先零諸種數為寇掠,皆營塹自守,州郡不能討。歙乃大修攻具率蓋延及太中大夫馬援等進擊羌于金城大破之斬首虜數千人獲牛羊萬余頭谷數十萬斛,又擊破襄武賊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懼,使刺客刺歙,未殊,馳召蓋延。延見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視。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故呼巨卿④,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刃雖在身,不能勒兵斬公耶!”延收淚強起,受所誡。歙自書表,投筆抽刃而絕。贈歙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謚曰節侯。

  (節選自《后漢書·李王鄧來列傳第五》)[來源:學_科_網]

  ①更始:更始帝劉玄。②冘yòu豫:猶豫。③伯春,隗囂長子恂之字。④巨卿:蓋延之字。

  譯文:

  來歙子君叔,南陽新野縣人。父親來仲,漢哀帝時做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來歙。來歙的妹妹是漢中王劉嘉的妻子,劉嘉派人迎接來歙,于是就南下來到漢中。更始帝(劉玄)失敗后,來歙勸劉嘉歸附光武帝,于是和劉嘉一起往東到洛陽去。

  光武帝見到來歙,非常歡喜,立即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來歙穿上,任命他做太中大夫。這時光武帝正擔憂隴、蜀,來歙于是主動請命說:“我曾經和隗囂在長安相遇。那個人剛起兵時,以興復漢室為名。現在陛下圣德威武,我希望能奉你的命令,用不變的誠信來開導他,隗囂一定會束手來降,那么公孫述將成滅亡之勢,不足為慮。”光武帝認為他說得對。

  建武三年,來歙才出使隗囂。建武五年,隗囂派兒子隗恂跟隨來歙入朝做人質。當時山東大致平定,光武帝謀劃向西收取隗囂的部隊,想與他們一起攻打蜀,又派來歙去告訴隗囂自己的旨意。隗囂的部將勸說隗囂,擺出許多疑問,使隗囂很長時間猶豫不決。來歙一向剛毅,于是憤怒地質問責備隗囂說:“皇上以為您懂得善惡好歹,知曉興衰之理,所以才親自寫信給您表明心意,您表達誠心,派兒子伯春做人質,這是君臣之間的相互信任啊。現在反而要聽信奸佞小人的話,定下滅族的計劃,背叛君主,連累兒子,是要違背忠貞誠信嗎?決定吉兇的選擇,就在今天。”來歙想要上前刺殺隗囂,隗囂起身進入內室,部署士兵,要殺來歙,來歙不慌不忙地拿著符節走到車旁上車離去。隗囂更加惱怒,王元勸隗囂殺死來歙。來歙為人講信義,言行一致,以致往返游說,都可以核實,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敬重他,許多人替他說情,所以來歙得以脫身東歸至漢。

  建武八年春,來歙和征虜將軍祭遵襲擊略陽,祭遵在路上得病返回,祭遵分派精兵跟隨來歙,總共兩千多人,劈山開路,從番須、回中徑直到略陽,殺了隗囂的守將金梁,于是據守略陽城。隗囂非常吃驚,于是率領全部士兵數萬人圍攻略陽,開山筑堤,蓄水灌城。來歙和將士拼死堅守,箭用光了,就拆房子砍樹木作為兵器。隗囂用所有精銳部隊攻城,從春天到秋天,他的士兵很疲憊。光武帝于是大舉征發關東兵,親自率兵到隴地,隗囂部眾潰敗逃走,解了圍。

  第二年,攻克落門,隗囂屬黨周宗、趙恢以及天水屬縣都投降了。當初在王莽時代,羌人多有背叛,而隗囂招攬安撫他們的首領豪強,于是他們就為隗囂所用。等到隗囂敗亡后,五溪、先零各部落多次侵犯搶劫,并且都筑壕溝自我守衛,州郡無力討伐。來歙于是大規模修理攻城器具,率領蓋延以及太中大夫馬援等在金城進攻羌人,大敗羌人,殺死和俘虜了幾千人,繳獲一萬多頭牛羊,幾十萬斛稻谷。又打敗襄武流賊傅栗卿等。

  建武十一年,蜀人非常害怕,派遣刺客行刺來歙,沒有刺死他,來歙派人緊急召見蓋延。蓋延見到來歙,于是伏身悲痛不已,不能仰頭看來歙。來歙叱責蓋延說:“虎牙大將軍怎么敢這樣!現在我被刺客刺中,沒辦法報效國家了,所以叫你來,想把軍務托付給你,你反而學小孩子哭哭啼啼的!刺客的刀雖然還扎在我身上,我不能命令士兵殺了你嗎?”蓋延擦去眼淚勉強起身,接受來歙的告誡。來歙親自書寫表章,扔下筆拔出刀子就氣絕身亡了。贈來歙為中郎將,賜給征羌侯官印,謚號節侯。

  《后漢書·李王鄧來列傳·來歙傳》《后漢書·來歙傳》

  9、《后漢書·梁統列傳·梁統傳》原文及翻譯譯文

  《后漢書·梁統列傳·梁統傳》原文及翻譯后漢書

  原文:

  梁統字仲寧,安定烏氏人。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會更始敗,赤眉入長安,統與竇融及諸郡守起兵保境,謀共立帥。初以位次,咸共推統,統固辭曰:“昔陳嬰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統內有尊親,又德薄能寡,誠不足以當之。”遂共推融為河西大將軍,更以統為武威大守。

  性剛毅而好法律。統在朝廷,數陳便宜。以為法令既輕,下奸不勝,宜重刑罰,以遵舊典。乃上疏曰:“臣聞立君之道,仁義為主,仁者愛人,義者政理,愛人以除殘為務,政理以去亂為心。刑罰在衷,無取于勸,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殺之誅,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高帝受命誅暴,平蕩天下,約令定律,誠得其宜。文帝寬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無革舊章。武帝值中國隆盛,財力有余,征伐遠方,軍役數興,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①之科,著知從②之律,以破朋黨,以懲隱匿。宣帝聰明正直,總御海內,臣下奉憲,無所失墜,因循先典,天下稱理。至哀、平繼體,而即位日淺,聽斷尚寡,丞相王嘉輕為穿鑿,虧除先帝舊約成律,數年之間,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厭民心。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權時撥亂,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誠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軌。”

  事下三公、廷尉,議者以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務,施行日久,豈一朝所厘。統今所定,不宜開可。帝令尚書問狀,統對曰:“聞圣帝明王,制立刑罰,故雖堯、舜之盛,猶誅四兇。孔子曰:‘刑罰不衷,則人無所厝手足。’衷之為言,不輕不重之謂也。自高祖之興,至于孝宣,君明臣忠,猶因循舊章,不輕改革,海內稱理,斷獄③益少。至初元,所減刑罰百有余條,而盜賊浸多,歲以萬數。是時以天下無難,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勢,猶至于此,皆刑罰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觀之,則刑輕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軌,而害及良善也。”議上,遂寢不報。

  后出為九江太守,定封陵鄉侯。統在郡亦有治跡,吏人畏愛之。卒于官。

  (節選自《后漢書·梁統列傳》)

  ①首匿:謂主謀藏匿罪犯。②知從:即“知縱”,謂知道別人犯法而不檢舉告發。

  ③斷獄:審理和判決的案件。

  譯文:

  梁統,字仲寧,安定烏氏人。更始二年(24),授職酒泉太守。更始失敗后,赤眉軍進入長安,梁統與竇融以及各郡守起兵保衛本境,大家商議要立一個統帥。開始按位次排列,大家推選梁統,梁統堅決推辭道:“從前陳嬰不肯做王,因為老母在世。現在我內有尊親,又德薄能少,的確不能勝任。”于是大家選竇融做河西大將軍,以統做武威太守。梁統性格剛毅,喜好法律。

  開始在州郡做官。梁統在朝廷,多次上奏對國家有利的事。他認為法令太輕,壞人就會增多,應該加重刑罰,遵照舊典辦事。于是上疏道:“臣下見過元、哀二帝輕判特殊的刑罰,處理一百二十三件事,親手殺人的減死刑一等,從此以后,立下了標準,所以人們輕易犯法,官吏隨便殺人。“臣下聽說立君的道理,以仁義為主,仁者才能愛護人民,義者政治才能得到治理,愛人民就應除去殘暴,整理政治就應除去叛亂。刑罰在于適中,不能太輕,因此五帝有流、殛、放、殺等辦法,三王有大辟、刻肌膚等做法。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又說:‘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漢高帝受天命誅暴秦,平定天下,約法三章,的確十分恰當。漢文帝主張寬惠,以柔克剛,處在太平之世,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別的都依舊章辦事。漢武帝時正是中國強盛之時,財力有余,征伐遠方,調兵多次,一些豪杰違犯禁令,奸吏鉆法律的空子,所以對首犯及窩藏犯極其重視,對脅從者也應法辦,用來破除朋黨,懲罰隱匿不報之人。漢宣帝聰明正直,統治天下,臣下按法辦事,沒有錯誤,照先典辦事,天下得到治理。到了哀帝、平帝繼位,時間不長,辦案不多,丞相王嘉隨便改動先帝的舊法,幾年之內,出了百多件事,有的不近情理,有的不能滿足民心。現在我把一些對政體有害的地方陳述在左邊:“臣下想到陛下品德高尚,權宜時勢,撥亂反正,功勞超過文王武王,品德與高皇帝相通,不應按照末代衰微的軌跡行事。

  事情下達到三公、廷尉那里,大家認為嚴刑峻法,不是明王當前的急務,舊法施行日久,不是一個早晨改得好的。梁統所提,不宜采納。皇帝命令尚書問明情況,梁統回答說:“我聽說圣帝明王,設制刑罰,因此就是在堯舜盛世,也有誅除四個兇惡之人的事。’孔子說:“刑罰不適當,百姓則不知怎樣去做。’中的意思就是說不輕不重。《春秋》中的懲罰,并不回避親戚,主要是為了防備禍患制止混亂,保全安定黎民百姓,難道沒有仁愛恩澤,重視斷絕兇狠殘暴者之路嗎?自從漢高祖立國以來,直到漢宣帝時期,君王英明臣下忠誠,謀略深遠廣博,卻仍然因循過去的典章,不輕易改革,天下得到治理,案件越來越少。到初元、建平年間,減少的刑罰達到一百多條,而盜賊逐漸增多,一年之中以萬計。那時因天下沒有災難,百姓安寧平靜,而叛亂者的氣勢尚且到了這種程度,這都是因為刑罰不適當,使愚蠢之人輕易犯法造成的。由此可見,減輕刑罰的舉動,反而會產生大的禍患;對壞人施加恩惠,反而會傷害善良的人。”奏議呈上,上邊扣住,沒有給以回答。

  后來梁統又出任九江太守,定封為陵鄉侯。梁統在郡也有治理的功績,官吏百姓都畏愛他。后死在官位。

【《漢書·終軍傳》原文及翻譯譯文】相關文章:

《漢書·李陵傳》原文及翻譯08-06

《漢書·蕭何傳》原文及翻譯12-22

《漢書·張騫傳》原文及翻譯12-26

《漢書·霍去病傳》原文及翻譯12-22

《漢書·朱云傳》原文及翻譯12-22

《漢書·東方朔傳》原文及翻譯10-15

《漢書·辛慶忌傳》原文及翻譯09-02

《后漢書·班超傳》原文與翻譯02-06

后漢書?王良傳原文及翻譯12-1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 天天综合久久网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片 |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