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文鑒賞

時間:2025-08-23 20:04:3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文鑒賞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文鑒賞1

  原文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文鑒賞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注釋:

  賦得:指定的詩題列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這首詩是作者準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主,所以加了“賦得”二字。

  離離:形容春草長得極繁茂。

  遠芳:遙遠的芳草。

  侵:漸侵、漸近。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此處指被送的人。

  萋萋:草長茂盛的樣子。

  賞析: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為你送別,看到萋萋芳草,年年歲歲,枯了還復青,野火再列,春風細寸里,生命也會輪回。親愛的.朋友,此去幾時回?遙遠的古道彌漫著溫馨的草香,明媚的陽光下,一片翠綠連接荒域,在這樣的時刻目送你遠去,心中充滿離別之情。以草寫離情,巧妙妥貼,令人想起“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的詠嘆,也使人產生“離恨如春草,更深更遠還生”的共鳴。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文鑒賞2

  白居易〔唐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創(chuàng)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當時只有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賞析

  這首詩為試帖詩,命題“古原草送別”。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此詩寫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還寫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離離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那“離離原上草”,就像是綠色的勝利旗幟。“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晴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蛩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這結尾意味深長。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文鑒賞3

  【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出處】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意思】古原上的芳草,生長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謝,每年它都有一次繁榮。野火能燒盡它的軀體,卻燒不死它的生命,當春風吹來的時候,它就頑強地新生。

  【全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解題】

  此詩相傳為白居易十六歲時所作,并以此詩在長安謁見顧況,顧為之延譽而聲名大振(見《唐摭言》卷七、《舊唐書》本傳、《幽閑鼓吹》等),實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歲時在江南,未至長安。賦得:賦詩得到某題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及應制之作和詩人集會分題之詩多于題前冠以“賦得”二字。被指定題材、主題的“試帖詩”及即景賦詩者亦往往冠“賦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全詩用《楚辭·招隱士》意象,以比興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別情懷。其中頷聯(lián)二句,描寫春草頑強的生命力,富有哲理,歷來傳為名句。

  【鑒賞】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預先定下題目的詩作。因為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按例要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但就是這樣一首頗受限制的遵題之作,卻成了白居易少年時代的成名作,成了名重一時并傳誦千古的佳制。

  限題作詩,其所寫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詩人筆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別的情景,卻表現(xiàn)得十分真切。首句“離離原上草”,寫眼前景,出語坦易。其功用,卻未可輕看。它既扣緊題面“古原草”,又極簡煉地交待出送別的特定環(huán)境與時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詩人沒有進一步刻畫渲染古原春草,卻掉轉筆鋒,去揭示原草的生長規(guī)律:秋枯春榮,年年踵接,歲歲循環(huán)。由原草之榮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對比聯(lián)想,但說“枯榮”而不說“榮枯”,又有作者的用意。以“榮”字作結,不僅為了葉韻,似亦意在表明,本詩所要重點歌唱的對象,正是由“榮”字所表征的原草的無限生命力。循著“枯——榮”的脈絡,第三、四兩句詩對原草展開了有聲有色的描繪。“野火燒”,其焰烈烈可見;“春風吹”,其聲呼呼可聞。“燒”而“不盡”,野火之虛弱本質已現(xiàn);“吹”而“又生”,春風之溫潤強勁與原草之堅韌性格、強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固可逞威于一時,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會頑強破土,勃然吐綠。如果說詩的首句重在摹寫原草之貌的話,那么這兩句則重在傳達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畫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與性格。曾有人認為,劉長卿命意相似的詩句“春入燒痕青”在藝術上較“野火”二句為佳。其實即以藝術性而論,白詩無論在境界的闊大,風力的遒勁,氣韻的生動等等方面,都顯然優(yōu)于劉句,盡管后者也自有其風致。可以說,“野火”二句氣勢不凡,形神兼?zhèn)洌_屬千古佳句。還應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實不僅為原草所獨具,乃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積極精神。由于典型地體現(xiàn)出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潛在地具有了強烈的象征性。它后來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斗爭中常被賦予的那種深刻的象征意義,正根源于此。

  第三聯(lián),在進一步具體表現(xiàn)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時,筆調暗轉,引入送別情意,并為送別備下了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這里,有仿佛從天邊飄來的清香(“遠芳”),有一直鋪向遠方的秀色(“翠”),有明媚的光亮(“晴”),更有鮮明的動感與豐饒的情趣(“侵”)。“接”與“侵”再度點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氣,“古道”與“荒城”則在暗傳著送別的意緒。詩人就是要在這樣一派遼闊壯美、生機盎然、詩意濃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別他的友人。第四聯(lián)再一次扣住題面,并正面描寫送別。“王孫”,貴族,借指詩人的朋友。“萋萋”,草盛貌,此以春草之盛喻別情之“滿”。一般認為,“萋萋”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詩中系襯托送別的'愁情。更有人認為,“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乃是“令人斷腸的佳句”。其實,由于此詩與《招隱士》在整個情感色調上迥異,似不必將兩個“萋萋”作硬性的牽合比附。聯(lián)系全篇來看,詩人的別情似乎并不見怎樣的“愁”,更不“令人斷腸”,反倒顯得開朗而積極。這一點,觀下自明。

  在此詩的流傳中,常出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前四句婦孺盡知,且能背誦,并常常誤以為即是全詩,后四句則不那么為人所知。據(jù)傳說,唐代名士顧況就曾因激賞此詩前二聯(lián)而為白“延譽”,使白“聲名大振”。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此詩是由關聯(lián)甚少或者結構松散的兩個部分拼湊而成?我們究竟應當怎樣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呢?

  首先,前二聯(lián)詠草,形神兼?zhèn)洌裢隁庾悖耆梢元毩⒊善F涿撾x全詩而廣為流傳,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諸全篇,前二聯(lián)實際上與后二聯(lián)意脈緊屬,情調一致,渾然一體。首句“離離原上草”,雖是即目所見,卻潛藏著多向發(fā)展的可能。其后或詠草或送別,都入其籠罩之中。可謂一句統(tǒng)領,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詩的后半部分,寫“古道”卻不顯悲涼,寫“荒城”卻不覺凄清,寫“別情”卻不帶愁緒,就與其前半部分密切相關。詩人那飽滿開朗的別情,正與伸向天邊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諧調映襯;而“遠芳”的彌漫與“晴翠”的無邊,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萬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與性格,亦可說正是這一精神與性格的形象寫照。于是,情滿古原,綠遍古原,春漫古原,盎然生機,無盡詩意,全詩就在這樣一種情思色調上達到了完全的渾融統(tǒng)一。

  此詩首狀原草之貌,繼攝原草之魂,復繪古原春景,結以古原送別,真是一波三折,聯(lián)聯(lián)翻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又無不息息相關,互相映襯,完整一體。詩而至此,實不愧為“賦得”體中上品,亦不愧為中國千年詩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虛在《滹南集詩話》中寫道:“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可以說,《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正集中體現(xiàn)出了白詩的這一藝術特色。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文鑒賞】相關文章:

樂游原登樂游原鑒賞09-09

美人賦原文03-10

秋聲賦原文10-21

登樓賦原文06-08

《送別》原文賞析及翻譯12-18

古朗月行鑒賞06-28

《長相思》古詞鑒賞10-27

古歌原文賞析12-17

美人賦原文及翻譯03-0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婷婷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五月 | 日本久久夜夜一本婷婷 | 亚洲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