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故事[合集]
霍金的故事1
霍金是一個懂的感恩生活和樂觀不屈的人。
霍金從小就擁有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當時還沒患病),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并陶醉于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極強的使命感。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癥后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過后情況并不是非常糟糕。后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霉,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之前他就和珍認識,后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結婚了)
患病后,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并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演講結束后,一位女記者沖到演講臺前問到:“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后,顯示屏上出現了四段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
在回答完那個記者的提問后,他又艱難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的確用霍金自己的話來說,活著就有希望,人永遠不能絕望!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即使病魔把霍金關在果殼中,他也是無限空間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見,擁有自己的夢想,并全力以赴為之奮斗!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的牛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后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后,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霍金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并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目標是解決從牛頓以來一直困擾人類的“第一推力”問題。他的宇宙模型是一個封閉的無邊界的有限的四維時空——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力,宇宙的演化完全取決于物理定律。
耐人尋味的是,霍金的宇宙論事實上使上帝沒有存身之處,但梵蒂岡教廷仍對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認了對伽利略審判的錯誤之后,教廷科學院又選舉霍金為該院院士。世俗的偏見和神學的權威,都不能阻擋科學的透射力。
霍金堅信,關于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的基本思想可以不用數學來陳述,而且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能理解。他曾在通俗演講里,生動地向聽眾解釋“利用光速,從‘黑洞’進去,從‘白洞’到宇宙另一區域去作時空旅行”的設計,是有趣的科學幻想,而現實卻是難以做到的簡明道理。經過數年的辛勤寫作和修改,于1988年4月正式出版宇宙論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書中引導讀者遨游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大統一理論、“帶味”粒子和“自旋”的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探索。《時間簡史》,已用33種文字發行了550萬冊,如今在西方,自稱受過教育的人若沒有讀過這本書,會被人看不起。
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癥的霍金只能活兩年,他之所以能支持到今天并取得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他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極其堅強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類意志力的.記錄,是科學精神創造的奇跡。
一生的心愿是做個常人
與其說斯蒂芬·霍金證明的是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存在,不如說他用一生在證明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自己是一個常人,并沒有因為受困輪椅而成了低人一等的“廢人”。然而,證明的結果甚至比他當年發現“黑洞并不全黑”時還要讓自己大吃一驚———自己怎么變成了高人一等的“超人”?
所以,當8月11日他癱坐在輪椅上、面無表情地被推出杭州香格里拉酒店2樓電梯的那一剎那,霍金在瞬間亮起的無數閃光燈前多少顯得有些勉為其難。就像此前在浦東國際機場受到幾乎是超級明星式的媒體追逐,這位自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最后選擇了閉緊雙眼,任憑身邊緩緩落下的窗簾將狂熱的“時間簡史迷”們阻擋在外。他寧愿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宇宙的命運。
也許,這才是霍金的世界。霍金曾經說,他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有一天很晚從倫敦回家,“那時人們為了省錢,半夜里把路燈都關掉。我走在路上,那晚的夜空是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整個銀河系仿佛剛好劃過頭頂。”對此,他母親說,“只要看看這孩子仰望星空的樣子,就知道他心里有多好奇。”霍金甚至表示,“哪怕置身一個無人的荒島,我也寧可沒有燈光,因為那樣我就可以更好地看到星星。”
直到22歲,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功能萎縮的盧伽雷病,最多只能活幾年時,這種對星空的執著才逐漸開始成為一種信仰———他想自己可以像常人一樣生活下去。即使是全身動彈不得,為了和心愛的女孩結婚,他就必須有工作,必須先完成劍橋的博士學位,于是就有了“宇宙起源于空間中一個奇點”的大爆炸理論。即使失去了說話功能,為了替女兒付學費,他就必須賺一筆錢,于是就有了銷量與《圣經》和莎士比亞作品媲美的《時間簡史》。人們能否想象,霍金廣為傳頌的科學成就,不過來自他想證明自己能如常人一般的初衷。
只不過,每一次霍金試圖證明自己是常人,證明的結果都遠遠高于他的預期。他發現,既然大質量的恒星在“油盡燈枯”后會坍塌成一個奇點,那么是否可以把這個過程倒過來,宇宙就是從一個奇點大爆炸誕生的呢?既然天體間有萬有引力,那么是否存在一種引力大到連光線也會被吸進去的黑洞呢?霍金關于奇點和黑洞的理論,“一不小心”觸動了理論物理學的神經。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適用于天體類的大物質,量子力學適用于微觀粒子,但是這兩者卻無法統一。而霍金的奇點理論正好統一到“無限小的物質爆炸成為天體”上。他曾經預言,到上世紀末,這種“大一統”理論將最終發現———也許只要幾個簡單的方程式,人類對于宇宙的知識就到達極限,理論物理學也隨之終結。
但是,20多年過去了,他的預言并沒有實現。當記者就此問題請教霍金時,他的助手替他說,“我想霍金同意是他錯了。”這次不能開口講話的霍金不再向記者眨眼暗示什么,而是直接咧嘴微笑表示同意。他費了好長時間才通過擬聲器回答,“科學是不可預測的。如果我要是知道的話,我早就把它做出來”———終于,他用自己預言的失敗向世人“成功”地證明了自己也是一個常人。
霍金的故事2
霍金小時候學習能力并不好,學會閱讀都很難,成績也是從來沒有進過前十名,甚至作業都很不整潔。老師們都感覺他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都嘲弄他,還給他起了一個帶有諷刺意味的外號“愛因斯坦”。可是霍金并沒有因此而消沉,相反變的喜歡追根究底,什么東西都想拆開了看看,然后再試著自己組裝起來,大家都諷刺他,可是他卻樂此不彼。上了中學,更是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他認為書本里的'知識太膚淺,于是自己開始了探索之路,20多年后,他真的成了愛因斯坦一般的人物。
霍金的故事3
霍金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以外,霍金同時是一位肌肉萎縮癥的患者,全身癱瘓,甚至喪失說話能力,要靠電腦和語音合成器發聲。霍金非凡的科學成就和嚴重的殘障,使霍金成為了學術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霍金必須利用輪椅上設置的一部小型流動電腦和語音合成器與外界溝通。(AFP/Getty Images,2005年10月17日德國柏林)
霍金在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牛津,而那天正是著名科學家伽里略逝世的300周年。霍金在年幼時,已展現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天份,而且非常喜歡發問。之后,霍金就讀于牛津大學,并以自然科學一等榮譽學位畢業。那時,霍金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笨拙,有時會無緣無地跌倒。當霍金21歲,正在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時,霍金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亦即是肌肉萎縮癥。當時,醫生也束手無策,只是預料霍金的病情會不斷惡化,也許只能活上數年。
霍金在文章中談到自己的病時表示,霍金剛知道自己身患絕癥時,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霍金不明白這樣的`事為何發生在霍金身上,不明白人生為何要這樣終止。但當霍金在醫院看見一位因白血病而死的男孩時,霍金明白到,無疑會有人比霍金更不幸:“每當我想為自己感到悲哀時,我便會想起那個男孩。”
在被診斷得病前,霍金曾經覺得生命很無聊。但那時霍金突然發現,若然自己能暫免死亡,也可以做到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我曾經夢過幾次,我將犧牲自己來拯救霍金人。畢竟,若我無論如何也要死去的話,也可以做一點貢獻。”霍金表示,雖然霍金的未來被蒙上了陰影,但霍金竟比以前更享受生命。
不過,霍金又在1985年得了肺炎,要接受了氣管切開手術,之后便失去了說話的能力,還要接受24小時的護理照顧。此后,霍金便要利用輪椅上設置的一部小型的流動電腦和語音合成器,與外界溝通。這個語音合成器,卻給了這名英國科學家美國口音。
去年訪港期間,霍金便勉勵了同樣全身癱瘓,曾經要求安樂死的本港青年斌仔:“只要有生命,便有希望”。霍金指結束生命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無論生命如何困難,總會有一些事情做得到,并達致成功。
在學術方面,霍金的道路,遠比霍金的人生道路平坦。霍金在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后,便繼續留在那里進行研究工作。霍金在1973年離開了天文學院,在1979年便受聘為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院的盧卡遜講座教授。牛頓也曾在1663年由出任這個職位。
談到從事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的原因,霍金在香港之行中提到,霍金是想解答一個大問題:人類為何存在?人類從哪里來?霍金亦曾說過,霍金的目標是徹底地理解宇宙。
霍金認為,在解釋宇宙的方程式背后,還有一個動因,去構成一個方程式可以描述的宇宙,并讓宇宙運行:“科學那去建構一套數學模型的慣常做法,無法解釋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一個宇宙去讓那套模型去形容呢?到底為何宇宙要存在?”,“整個科學的歷史,就是去逐步地認識到,事情并不是任意地發生的,但它們能反映出一個潛在的秩序,也許是由神啟示的,也許不是。”
霍金目前對宇宙起源的解釋是,宇宙大爆炸必然從一個“奇點”開始。這是霍金在28歲時和倫敦佰碧克大學教授彭羅斯合作,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證明的“奇點定理”。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霍金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重視直覺帶來的靈感。
霍金的故事4
最近霍金走了,我所知道的是他智商超群,21歲那年患上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慢慢的全身癱瘓,全身能活動的只剩下三根手指和兩只眼睛,之后又因穿氣管手術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表達思想,并且這個合成器平均每秒只能表達一個字母.....
所有人認為這個人活不過兩年,而出乎意料的是他活了56年,而且還結了兩次婚,生了三個孩子,他用自己的頭腦和萎縮的身體坐在輪椅上,使用一臺特定的電腦不斷的告訴人們宇宙的秘密。
之后他又參演了《星際迷航》,熱門動畫片《辛普森一家》。有一部以霍金青年時代改變成故事的電影《萬物理論》還獲得了奧斯卡多項提名,可對于他來講每一次的表達都是一場異常艱辛的比賽,不過他還是贏了,滿足了全人類對于宇宙的'好奇心,繼續有趣又豐富的生活著。
他從不悲情,卻始終傳奇。
當有記者問他是靠什么創造奇跡時,霍金說;“堅持”
也許一個人必須足夠成熟才會認識到,人生就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所以他所講的,不要只低頭盯著你的腳下,抬頭看看星空吧!保持好奇,因為如果你失去了好奇心,那要比放棄更可怕是最樸實的哲言,因為他就是一直這樣去做的。
其實每一個在逆境的人都應該想起這段話,比起霍金的苦難,你的小情緒和小苦難又算的上什么呢?
當你的才華足夠支撐起你的夢想時,你自然揚帆起航。
偉大的靈魂,終將回歸星辰宇宙,如果你此刻平凡,請發揮你的所能,去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致敬霍金
霍金的故事5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非常大,異于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于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非常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后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么他非常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后,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癥。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后,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霍金的故事6
在研究學習期間,霍金得了一種怪病,是一種運動神經細胞病。這種病使行為本來就不靈活的霍金更加笨拙,而且這種病迅速惡化。霍金非常苦惱,以至于他認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然而,霍金并未放棄正常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他在這時結婚了,5年后他成了3個孩子的父親。
患病的霍金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勤奮;他曾夢到自己被處死了,由此他希望,"如果我被赦免,我還能做許多有價值的事"。他認為,"我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其他人",要做點兒善事,以回報社會對他的恩惠; 勤奮的工作使霍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以黑洞的研究成名于物理學界。黑洞是一種體積很小、質量很大的天體,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很大;這種天體是一種從理論上推測出來的天體。 早在200年前,一位法國科學家提出了黑洞的問題。他認為,滿足一定條件的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吸住自身發出的光線,而使我們看上去
它是"黑暗的一團"。然而,這種科幻般的預言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時,一位德國科學家借助廣義相對論重新預言了黑洞的存在;他發現,質量等于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其直徑只有2.95千米;而相當于地球質量的黑洞,直徑只有0.9厘米了。到20世紀30年代末,一位美國科學家研究恒星演化時,再次研究黑洞問題。他認為,在恒星燃盡時,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會無休止地坍縮下去,最終就形成了黑洞。
霍金的故事7
霍金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樣,喜歡玩具,著迷于玩具火車,甚至自己花錢買來了電動火車。十幾歲時,霍金還喜歡制作飛機模型和輪船模型,甚至嘗試發明一些游戲,比如制作不同顏色零件的工廠、運送產品的公路和鐵路,以及股票市場。霍金和一個同學負責編制游戲的規則。在編制這些游戲時,霍金的`目標是"建造我能控制的可以開動的模型","這些游戲及制作都來自于探究事物并且進行控制的要求"。這種要求一直驅動霍金去"探究事物",甚至在后來的宇宙學研究中仍在起作用。
上學期間,霍金分在一個很好的班,盡管他的成績名次從未進過前一半,但仍受到同學的尊敬,同學為他起了一個"外號"---愛因斯坦。霍金在班上有一些要好的同學,他們喜歡聽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如莫扎特、貝多芬,也到音樂廳去聽音樂。他們還經常討論一些科學和宗教問題,例如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運行是否需要上帝的作用。
霍金的故事8
2.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后畢業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并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7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醫生說霍金活不久了,但是霍金卻驚人的活了下來,才有了今后的'成就。
霍金的故事9
樹,砍斷枝條還能再生;草,燒了還能再長。可是,人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這個人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嗎?我的回答是:能。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患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全身癱瘓,不能發音。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而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1973年,他考察到了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這真是一個奇跡!霍金唯一能動的地方,只有兩只眼睛和右手的食指,但他熱愛生命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使他的生命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家里的長壽花,被我一不小心折下一小截,我小心翼翼地輕放在花盆中,原以為它會得不到養分而干枯死亡,成為肥料。沒想到過了幾天,我去澆花時,猛然發現它已經抽出一段小小的根。雖然它是那么的.小,那么的不起眼,可是,它是那一小截莖的生命力的體現。又過了幾天,短短的根居然有一厘米那么長!這令我感到震驚,同時,我也十分敬佩那一小截莖竟有如此強的生命力。
斯蒂芬﹒威廉﹒霍金與家里的那盆長壽花,讓我感到了生命是這樣柔韌,這樣無堅不催!
熱愛生命,可以使生命之花綻放出無限的美麗光彩;熱愛生命,可以使生命創造奇跡;熱愛生命,可以把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不論你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只要熱愛生命,就可以活得與眾不同。
我們應該和貝多芬一樣,一起“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向命運屈服,低頭。這樣,我們一定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霍金的故事10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并不強,霍金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后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霍金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霍金當成了嘲弄的對象,科學家霍金的成長故事。
在霍金12歲時,霍金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霍金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霍金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后,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霍金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霍金卻束手無策,不過,霍金的父母并沒有因此而責罰霍金,霍金的父親甚至給霍金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霍金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霍金的故事11
愛因斯坦喜歡創新體系,而霍金則喜歡創新解說。
愛因斯坦經常以顛覆的思考做大的系統創造。霍金經常只是采納最新的觀點做大的局部改造。
愛因斯坦無論對錯都比較堅持自己的思考,多數的情況他是對的,但愛因斯坦思考太靠前,諾貝爾獎就不想承認你相對論,或許也過于堅持,就是不想承認量子力學。
霍金改變觀點的速度跟建立觀點的速度一樣快,一打賭還經常輸,但挺網紅的,因為容易抓住敏感話題寫童話。他什么主流想法都想認可,然后利用自己的名氣做一番很有哲理的修飾解說。
我喜歡顛覆,更喜歡建立自己的系統。我的三維時間體系解讀了所有相關的物理學悖論,并沒有遇到邏輯障礙。
像愛因斯坦一樣我與霍金的區別是不解讀主流觀點,而是獨創自我體系。
理解了愛因斯坦,也就部分理解了佛陀。
愛因斯坦其實只說到了重力。
把宇宙想象成在一張網,扔入一個帶質量的球,出現了一個空間(這一點,愛因斯坦沒有明確指出,他只說空間本來就有)
球往下墜落,這就是引力,向內凝聚的力,引力是因為球的質量引起;
球帶有意識,網上跳起,同樣,可以拉起一個反向的漣漪(空間),這就是斥力。
宇宙只有兩種力,引力,斥力。
同時發生向上,向下兩個方向的漣漪,才會拉出一個空間,也就是我們的'可見世界。
愛因斯坦將牛頓的理論修正并擴大到更廣泛的普遍的描述中,霍金吸取前人之長將天文學和宇宙深刻本質揭示給世人.二人不能互相比較,二人中少任何一個現代物理都不會發展到現在這樣.
二戰結束后,歐美多所著名的大學中有100位教授聯名起草了一份關于相對論的報考《愛因斯坦你錯了》,報考指出相對論實際上是個漏洞百出的理論,它不可能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奠基著作。還有 原來愛因斯坦做過原子方面的研究,并寫有一本專著,但,這本書并沒有為奧本海默領導的曼哈頓計劃,以及后來的核能開發利用提供過任何指導性的幫助...
而霍金的理論,據專家考證,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瞎揣摩!現代物理學不過才幾百年歷史,而霍金卻想用有限性很明顯的知識,去為永恒的時間 做一個終極詮釋。《時間簡史》整本書充滿了異想天開的謬論。里面的想法或許可以改變成小說或電影,但是無法成為貨真價實的科學經典著作。霍金那些觀點言論,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做支撐,純屬一個人的夢囈。
霍金的故事12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叢林里走著四個皮包骨頭的男子,他們扛著一只沉重的箱子,在茂密的叢林里踉踉蹌蹌地往前走。
這四個人是:巴里、麥克里斯、約翰斯、吉姆,他們是跟隨隊長馬克格夫進入叢林探險的。馬克格夫曾答應給他們優厚的工資,但在任務即將完成的時候,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長眠在叢林中。
這個箱子是馬克格夫臨死前親手制作的。他十分誠懇地對四人說道:“我要你們向我保證,一步也不離開這只箱子。如果你們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麥克唐納教授手里,你們將分得比金子還要貴重的東西。”
終于有一天,他們經過千辛萬苦走出了叢林。四個人急忙找到麥克唐納教授,迫不及待地問起應得的報酬。教授似乎沒聽懂,只是無可奈何地把手一攤,說道:“我是一無所有啊,噢,或許箱子里有什么寶貝吧。”于是他打開了箱子,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滿滿一堆無用的.木頭!
“這開的是什么玩笑?”約翰斯說。
“屁錢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家伙有神經病!”吉姆吼道。
“比金子還貴重的報酬在哪里?我們上當了!”麥克里斯憤怒地嚷著。
此刻,只有巴里一聲不吭,他想起了他們剛走出的密林里,到處是一堆堆探險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沒有這只箱子,他們四人或許早就倒下去了……巴里站起來,對伙伴們大聲說道:“你們不要再抱怨了。我們得到了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那就是生命!”
霍金的故事13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于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于常人,鄰居
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后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后,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癥”,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癥。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后,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后,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后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后,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
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著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于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并不那么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暢銷書之王:《時間簡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高達2500萬冊,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雄踞暢銷書榜,創下了暢銷書的一個世界紀錄。在這本書里,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等。
在《時間簡史》一書的開頭,霍金指出:“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每寫一個方程式,都將使銷量減半。于是我決定不寫什么方程。不過在書的末尾,我還是寫進一個方程,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舉不致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現在看來,霍金完全是多慮了。
伽利略逝世300周年那天霍金出生,愛因斯坦誕辰139周年的今天,霍金逝世。
小時候看過《時間簡史》這本書,由衷的贊嘆霍金的見解。霍金今天擺脫了肉體的束縛,飛向了他研究一生的宇宙,愿霍金化作星辰,精神永存。
霍金的故事14
霍金的故事之童年時代
小霍金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樣,喜歡玩具,著迷于玩具火車,甚至自己花錢買來了電動火車。十幾歲時,霍金還喜歡制作飛機模型跟輪船模型,甚至嘗試發明一些游戲,比如制作不同顏色零件的工廠、運送產品的公路跟鐵路,以及股票市場。霍金跟一個同學負責編制游戲的規則。在編制這些游戲時,小霍金的目標是"建造我能控制的可以開動的模型","這些游戲及制作都來自于探究事物并且進行控制的要求"。這種要求一直驅動霍金去"探究事物",甚至在后來的宇宙學研究中仍在起作用。
上學期間,霍金分在一個很好的班,盡管他的成績名次從未進過前一半,但是仍受到同學的尊敬,同學為他起了一個"外號"———愛因斯坦。霍金在班上有一些要好的同學,他們喜歡聽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如莫扎特、貝多芬,也到音樂廳去聽音樂。他們還經常討論一些科學跟宗教問題,例如宇宙的起源跟宇宙的運行是否需要上帝的作用。
霍金的故事之中學時代
在中學時代的后兩年,班上來了一位數學教師。他的教學富于啟發,這激發了霍金對數學跟物理學的興趣。盡管父親也鼓勵他學習科學,但是希望他攻讀與父親的專業相近的生物學。回憶起中學的學習,霍金談道:"在我幼年時,我對所有科學都一視同仁。十三、四歲后我知道自己要在物理學方面做研究,因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盡管我知道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所以太枯燥。化學就好玩得多了,不斷發生許多意料之外的事,如爆炸等等。但物理學跟天文學有望解決我們從何處來跟為何在這里的問題。我想探索宇宙的底蘊。"由此
可見,少年的霍金的志向雖算不上遠大,"想探索宇宙的底蘊"對他后來的.研究肯定是有影響的。 中學畢業,霍金考入牛津大學,并如父親的希望,取得了獎學金。學習物理學對霍金并不費力,后來他又考上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為什么要選取理論物理專業呢?霍金后來說:"理論物理中有兩個領域是基本的,……一個是研究非常大尺度的,即宇宙學;另一個是研究非常小尺度的,既基本粒子。"這就是說,理論物理聯系著"至大"的宇宙跟"至小"的基本粒子。最后,他確定要研究宇宙學,這是因為"在宇宙學方面已有一個定義完好的理論,即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研究宇宙學的理論基礎。
霍金的故事之身殘志堅
在研究學習期間,霍金得了一種怪病,是一種運動神經細胞病。這種病使行為本來就不靈活的霍金更加笨拙,而且這種病迅速惡化。霍金非常苦惱,以至于他認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然而,霍金并未放棄正常人的工作學習跟生活,而且他在這時結婚了,5年后他成了3個孩子的父親。
患病的霍金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勤奮。他曾夢到自己被處死了,由此他希望,"如果我被赦免,我還能做許多有價值的事"。他認為,"我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其他人",要做點兒善事,以回報社會對他的恩惠。 勤奮的工作使霍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以黑洞的研究成名于物理學界。黑洞是一種體積很小、質量很大的天體,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很大。這種天體是一種從理論上推測出來的天體。 早在200年前,一位法國科學家提出了黑洞的問題。他認為,滿足一定條件的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吸住自身發出的光線,而使我們看上去
它是"黑暗的一團"。然而,這種科幻般的預言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時,一位德國科學家借助廣義相對論重新預言了黑洞的存在。他發現,質量等于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其直徑只有2。95千米;而相當于地球質量的黑洞,直徑只有0。9厘米了。到20世紀30年代末,一位美國科學家研究恒星演化時,再次研究黑洞問題。他認為,在恒星燃盡時,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會無休止地坍縮下去,最終就形成了黑洞。
霍金的故事15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霍金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霍金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霍金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霍金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霍金們在霍金誕生后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并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復雜的玩具,據說霍金曾做出一臺簡單的電腦。
霍金和霍金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霍金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霍金的頭顯得很大,異于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于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霍金熱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霍金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霍金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霍金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霍金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霍金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后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霍金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么霍金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霍金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霍金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后,霍金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霍金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癥”,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癥。
大夫對霍金說,霍金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后,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霍金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霍金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霍金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霍金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后,霍金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霍金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后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霍金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霍金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后,霍金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霍金建議大家來跳舞,霍金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霍金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霍金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霍金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于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霍金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并不那么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刁鉆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霍金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霍金頑強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勵志照亮人生,成功改變命運!
【霍金的故事】相關文章:
霍金的故事05-31
有關霍金的故事06-02
【熱門】霍金的故事06-30
霍金的一些小故事07-29
(推薦)有關霍金的故事15篇06-02
霍金的作文09-30
寫霍金的作文09-30
霍金的笑容解析10-11
與霍金對話作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