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1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里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后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后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2
《三字經》里曾記載:“香九齡,能溫席”。說的是,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家里生活很艱苦,9歲時就失去了母親。母親是偉大的,她給了我們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生命。這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地打擊。但黃香并沒有因此而自卑,而是把對母親的愛,都傾注在父親的身上。與父親相依為命。在冬天,黃香正在讀書,忽然覺得很冷,他便想到:這么冷的天氣,父親在外工作一天,該讓他好好休息一下。于是,便躲進父親房間,給他鋪好被子,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爸爸的.被窩里,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暖被。年紀那么小的黃香就這樣懂事,而我身為10歲的少年卻不如一個9歲的黃香懂事!真讓我感到非常慚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而我們曾想過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嗎?在生病時,一直守在我們身旁的是父母,生怕出一點意外;吃飯時,把最好吃的留給我們的是父母,他們從來只為我們著想,不為自己做任何打算;當我們學習有進步時,最高興的也是我們的父母,因為,他們覺得辛苦并沒有白費;當我們受到挫折時,在我們身旁安慰我們的也是父母,說:“別氣餒,失敗是成功之母啊!”回想往事,父母真的是付出了太多!再想想自己又為父母做了什么。可否想過父母的辛勞?可曾注意過他們頭上那一根根銀絲?可曾注意過他們額頭上歲月的痕跡?可否在勞累時替他們倒一杯茶、捶捶背?可否在他們傷心時說過一句溫馨的話?可否在他們不在時做做家務·····其實父母并不曾期盼過這時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大事,但我們對父母的回報是理所當然的,比如打掃打掃房間,整理整理東西·····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就非常感動了。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父母更加期盼的是: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真正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貢獻我們的力量。
黃香從小就知道孝敬父親,確實是我的榜樣,也是我們大家的榜樣。希望我們同學從今天做起,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做一個有孝心的、懂得感恩的孩子。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3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鉆到冰冷的被窩里,用身體溫熱被子后,再扶父親上床睡下。
不像現在,可以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
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再請父親去睡。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后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4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并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庇性婍炘唬捍饶概侣劺祝撬抟古_;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5
有一次,齊桓公在出外打獵時忽然看到一只鹿從前面飛快地跑過,于是他策馬緊追不舍,一直追進了一個山谷里。齊桓公正不知此山谷為何處,恰好遇一老者齊桓公就問老者:
“這里叫什么谷?”
老者回答說:“這里叫愚公谷。”
齊桓公又問:“為什么叫這個名字?”
老者說:“這是用我的名字來命名的!
齊桓公朝老者仔細看了看,疑惑不解地問:
“我看你的相貌,毫無愚蠢之狀,為什么說是用你的名字來命名的呢?”
老者回答說:“讓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訴您吧。我曾經喂養了一頭母牛,母牛下了一頭小牛。后來小牛慢慢長大了,我便賣了牛買了一匹小馬。一個年輕后生看到我牽著一匹小馬,上前便喝斥道:‘你養的是一頭牛,牛是不能生馬的,你這馬是哪來的?莫不是偷來的!’于是強行把我的馬牽走了。后來鄉鄰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說我真愚蠢。他們把我叫做愚公,而把我住的這個山谷就叫做愚公谷!
桓公聽后也說:“依我看,你也的確愚蠢。既然那小馬是你用辛勤喂養的牛換來的`,你為什么要讓那個年輕人把它牽走呢?”說完,齊桓公不去繼續追趕鹿,調轉馬頭回宮去了。
第二天上朝時,齊桓公把這件事講給他的相國管仲聽了。管仲一聽,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鄭重地整了整自己的衣襟,向齊桓公兩次下拜請罪說:
“在君王的屬土之內竟然出現這樣的事情,應該算做我的過錯啊!假如是堯帝時候,皋陶為掌管刑獄的官員,哪里還會有人膽敢強搶人家的馬駒子呢?即使有這樣的情況,那被欺凌的老者也決不會輕易撒手,而是要找地方跟搶馬的人評理的。如今那老者知道處理訴訟案件不公正,遇到巧取豪奪的人,惹不起、躲得起,只好把小馬給他算了。看來,這不是一個老頭愚蠢的問題,而是社會治理不力的問題。回頭讓我好好整頓一番吧。”
齊桓公十分贊成管仲的意見,支持他放手整頓法治,懲治邪惡,伸張正義。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愚公在年輕人以強凌弱的情況下舍棄利益求得平安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要想根本改變社會的治安狀況和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關鍵還在于領導的嚴于律己、認真治理和萬眾一心的積極參與。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6
清朝人李應麟,居云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后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準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藥,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愈。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后人贊曰:
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藥湯
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7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后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后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
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并齊閔子騫。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8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彼虝鴷r,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臥冰求鯉
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9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10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臥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于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黃香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备赣H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闭f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里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里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秉S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后,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11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后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后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云:
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12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13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么傷心!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后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于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
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
入房跪勸悔前非,示范兒孫行孝字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英雄故事08-30
民間古代故事06-02
孝敬父母的故事03-13
古代愛情小故事06-22
古代廉潔小故事05-30
古代愛情故事07-15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05-03
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05-09
關于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