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策略方法
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策略方法1
一、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少教多學”的實踐研究對學生來說,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體驗自主、合作教學模式中進行探究。不僅使他們學到了知識、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對于學生探究能力和發散思維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學”的實踐研究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進行探究活動和合作討論,創設能引起學生興趣和問題的情境,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中的學科問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空,使學生有思考、質疑、表述、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學、對學、群學等多種學習方式進行解難釋疑的探究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
再有“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它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對教與學的關系的深層次思考和對以往教學實踐的反思,并且準確地概括出了當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少教多學”觸摸到了教育的核心——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樣教。“少教多學”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并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上具有明顯優勢,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強對“少教多學”的研究,探索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少教多學”的實施
首先必須要轉變老舊的教學觀念,這是實現“少教多學”的基礎。以前農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為秧苗插得越密,就會收獲越多,但最后還是事與愿違。后來有人把插秧改為拋秧,農民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之苦,姿態優美地拋出秧苗,卻帶來了豐收。初看起來十分奇怪,“勤勞”沒有得到相應報償,“悠閑”反而享受著豐收的果實。細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貫注了人們的豐收意愿,卻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反之,小塊狀拋秧為秧苗分蘗增產提供了充足空間,保護了它的自然生長。
以插秧來類比語文教學,過去大部分老師做著類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為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就學得越好。北京外國語學院鄧昌炎教授說過,“課堂是一個舞臺,在課堂上老師只能是一個導演,決不是主角”。教師在課堂講得過多可能造成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從而缺乏創造能力和實踐本領,使他們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懶得想。反之,讓學生在類似于“拋秧”的具有發展空間的學習環境中,尊重人的自然,發揮學生天性和學生潛能:把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課堂心理時間短暫而愉快,課堂心理空間廣闊而豐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講。這樣學生會快樂地多學,又能體現老師的主導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少教多學”的雙贏,這也正符合語文新課程大綱的宗旨: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采取討論、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該如何去實現少教多學呢?
以前的課堂上,教學的大權一直牢牢掌握在教師的手中。因此,教師少教,學生必然就少學,然而,如果教師把教的任務分一部分給學生,又會如何呢?結果就會形成一種新的教學觀念。教師把教學的任務分出去了,也就輕松多了。學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機會,也就積極多了。教師教少了,學生學多了,夸美紐斯的理想不就是這樣嗎?
當然,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困難。教師將部分的教學任務托付給學生,哪些知識可以讓學生自學,哪些知識應該掌握在老師的手中呢?正如我提出的觀點一樣:少教多學。是教少,不是不教。就像老師上課一樣,不能不說話,也不能多說話,要少說,但要說到關鍵的地方去,激發起學生的思維,然后提供大量的時間、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思考、探索、表現。這樣對教師的.要求就高多了,但是從而也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更關鍵的是,要實現少教多學,只有充分發動和依靠學生才能達到。但正如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的一樣,發動學生?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讓整節課依靠學生進行?更是對教師能力的大測試了。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他們要使用更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達到上述預期目標。為此,教師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去開發設計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去反思,去實踐,進而和學生進行互動。“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更高質量、更高技術含量的少教,是給學生開發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促使學生在這樣的空間中掌握更開放、更自主、更科學的學習方式。
“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對我們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要把“教師多學”,作為“少教多學”的基本理念支撐,只有教師多學,不斷提升教師知識厚度,才能真正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就應該把基礎知識夯得更實,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天空,更遼闊的海水。那么魚兒才能真正地暢游,鳥兒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其次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精神是“少教多學”的關鍵。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整合教材資源,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授《孔乙已》時引出問題“孔乙己叫什么名字?為什么一個人活在世上連名字都沒有?”;在《藤野先生》中“從東京到仙臺所經地方很多,魯迅只記住了日暮里和水戶,記住水戶的原因可參見課本注釋,記住日暮里原因何在?誰能用學過的知識加以說明?”這些問題如投石激浪,不僅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課堂上采用討論、辯論、競賽、搶答等教學活動,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績獎勵為評價依據,人人參與,熱鬧非凡,興趣盎然,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師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啟發、激勵,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了潛能。
再次布置課外閱讀寫作任務,必須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結合學生生活,擴大閱讀量,讓學生感受課外的另一份天地,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在自己的筆下:可讓學生閱讀更多的中外名著,寫周記或把有意思的事寫下來,提供一些適合初中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如《讀者》、《世界博覽》等;提倡學生建立摘抄本,摘錄課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外知識,摘抄所讀課外讀物的佳作佳句,教師定期讓學生在課外交流。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老師對這些課后作業別忘了贊揚,培養他們更大的自信心。這樣,學生們多了發現的空間,多了自主的權利。課后作業在他們眼里是浩瀚的大海,蘊藏著無窮的樂趣,使自主學習的快樂永無止境。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學,學校因此少一些喧囂與勞苦,多一些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因此,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教,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最后“少教多學”要通過教師自己的“不教”,給學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體驗生命頓悟的喜悅。這就要求教師遵守以下原則:
1.味同嚼蠟的內容不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此,教師也是這樣。這是我們課堂學習的出發點,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動力。當我們自己覺得這些內容無色無味,讓人昏昏欲睡時,就不要講給學生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為,此時我們的講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而不是聲情并茂、眉飛色舞的。要想吸引學生,我們必須對手中的內容進行包裝處理,整合、增刪……如烹飪一樣,色香味俱全時,學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從而實現真正的主體能動,主觀參與。
2.學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要善于讓學生掌握劃船的本領,這樣才能使孩子們在“學海”前從容面對。這就要求教師能甄別教材中的重難點,有針對性、有側重地講解,同時善于為學生留足空間,引導學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與習慣。
3.不能舉一反三、啟發思考的不教。課堂永遠應是智慧之花綻放的地方。思維流淌的課堂才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課堂。因此,教師的講就應服務于學生的學,要善于誘思,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并進行質疑。
4.未經慎思的不講。昨天講過的今天還能講嗎?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你經過了認真的思索。內容是否還能增添一些新鮮的元素,形式是否符合今天的孩子,細節是否可以更加趨于完美……我想,只要你用心思考了,即使所講的內容“濤聲依舊”,也無須指責。事實上,一切都在改變,當我們用心思考時,總會有更多、更新的內容在我們腦中閃現,也一定會有更精、更巧的設計在我們心中浮現。
總之,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講”,讓學生在有溫度、廣度、深度的課堂的浸染中日漸茁壯,讓學生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里發現靈魂。
三、“少教多學”的未來期待
當前,說“少教多學”是一場來自教育體制方面的改革,還為時過早。首先我們現在是研究的初始階段;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實踐的領域還僅限于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學科;第三就是大規模的實踐尚未展開;第四,其它學科的實踐與研究還未開始。但是,隨著我們語文學科率先發起了這場教學改革,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教學革命,隨著影響的深入,最終引發一場從觀念到實踐的教育體制的變革,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少教多學”作為一種古老的理念,卻蘊藏著一種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的精神元素,我們有理由相信,用“少教多學”來指導中小學教育的整體改革是完全可以的。
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策略方法2
段研究以來,我校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討交流,整體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提升,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學習愿望空前高漲,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的。現就第二階段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不斷深入理解課題,強化課題的研討交流與踐行
學期初,課題組將課題研究列入計劃中,把課題研究作為教師業務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使教師進一步樹立新理念,感悟新課程,將新的教學觀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積極穩步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在課題研究氛圍感染下,各學段的教師以課題組的研討重點為基本方向,積極開展教學探索課。通過聽課、評課、學習、講座等活動,不斷拓展了教師教學的方法和途徑,使廣大教師在研討與交流中,及時總結經驗,把好的經驗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促使了課程標準、教材運用、課題研究有效融為一體,同步進行,相得益彰,取得成效最大化,也符合“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
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了寶貴的經驗
1、營造生活氛圍,引領學生快樂交流。
隨著課題研討的不斷深入,各學段教師逐漸自覺地把課題與本人特
長、班級實際、和新課程標準聯系起來,使課題成為優化教學結構、改進
教學方法的有效載體,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極大地豐富了課題研討的內涵。
我校課題組成員通過認真研究,極力從營造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入手,在樸實自然的“生活氛圍”中,引領學生放松情緒,快樂交流,使寫作指導課充滿情趣,從而開啟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靈感,使孩子們愛學習,寫出好作品。
2、拋磚引玉,打開學生思路。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而這些氣氛必須靠老師來營造,情緒必須靠老師來喚起。怎樣喚起呢?離不開作為基礎的生活。老師必須用生活素材,通過對它們的描摹與渲染,拋磚引玉,打開孩子們的思路,喚醒他們對自己相關生活的回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這種強烈的表達欲望會促使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理解,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奮,使他們把生活與表達方式聯系在一起,產生很強的創造力,從而更好地表達真情。
三、大膽嘗試,積極實踐
《“少教多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在我校開展以來,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師們敢于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積極實踐以發展學生自主作文為重點的作文指導課。特別是在探索以生為本的新教法上,課題組的教師共同探討,認真實踐,并以街道性公開課的形式,由潘若霞老師上了一節發展學生自主
寫作能力的寫作指導課,贏得了聽課者的一致好評,學生們也從中感受到了寫作的快樂,相互激勵,形成濃郁的表達、寫作熱潮。
四、撰寫課題研究論文,豐富課題研究成果
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與同行們交流課題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經驗,推動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豐實課題研究成果,我們課題組的老師把工作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寫成了論文與案例,并積極在各種教研活動中進行交流。其中,王少蘭校長根據潘若霞習作指導課撰寫的案例《打開樂說話匣 激發寫作潛能》,從激發學生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內在寫作潛力,激發富有個性,充滿真情實感表達方式的作文指導理念入手,對回歸生活的自主寫作指導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成為了課題研究的一大亮點。
【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策略方法】相關文章:
課堂要少教多學09-17
預習的策略和方法12-18
讀書方法之略讀的策略12-18
淺析幼兒衛生學之教學策略的范文05-17
淺析幼兒衛生學之教學策略范文09-15
多肉植物正確的澆水方法07-31
多肉植物肥料自制方法09-20
學霸讀書方法11-19
教孩子學跳繩的方法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