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審言《送崔融》全詩翻譯及賞析
杜審言長于五律,對近體詩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為初唐五言律詩的奠基人。《送崔融》是其寫給好友的贈別詩,此詩筆調豪放,境界開闊,是不可多得的送別佳作。下面是杜審言《送崔融》全詩翻譯及賞析,歡迎參考!
送崔融
(唐)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旌旗朝朔氣,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少,秋風古北平。
注釋
崔(cuī)融(róng):杜審言的友人,字安成,齊州全節(今山東歷城)人,唐文學家,時任節度使書記官,與杜審言有深交。
行出將:將要派遣大將出征。
書記:崔融為節度使掌書記之官。
祖帳(zhàng):為送別行人在路上設的酒宴帷帳。
連河闕(quē):從京城連續到黃河邊。闕,宮殿。指京城。
軍麾(huī):軍旗,這里代指軍隊。
洛(luò)城:洛陽城。
旌(jīng)旃(zhān):旗幟、軍旗。
朔(shuò)氣:北方寒冷的空氣。
笳(jiā):即胡笳。一種管樂器,漢魏時流行于塞北和西域,軍營中常用作號令。
邊聲:邊界上的警報聲。
坐覺:安坐軍中,運籌帷幄。
煙塵:古時邊境有敵入侵,便舉火焚煙報警,這里指戰事。
古北:指北方邊境。
譯文
君王將派遣大將出師遠征,你作為書記官也奉命隨行。
餞別的酒宴規模十分盛大,雄壯的軍威轟動整個洛城。
軍旗在早晨的寒氣中飄揚,胡笳在夜晚的邊境上傳鳴。
你穩坐中軍籌劃滅敵計謀,北方的邊境秋天就能平定。
創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攻陷營州,七月朝廷命梁王武三思為榆吳道安撫大使,東征以防契丹。崔融也隨軍東征。崔融當時在武三思幕府掌書記。這首詩是作者送別他出征時所寫。
賞析:
《送崔融》是唐代詩人杜審言的五言律詩。此詩是杜審言為好友崔融而作,崔融時任唐代節度使掌書記之官。一二句以敘事方式,寫友人奉命隨行遠征,交代送別的原因。三四句寫送別的場面氣魄宏大、陣勢壯觀。后四句寫詩人設想大軍到達邊境后的情境,并推想此去必然掃平叛軍,清除煙氛,表達了詩人對崔融的鼓勵與祝愿。
全詩虛實相照,機趣盎然,格調古樸蒼勁,音韻鏗鏘流轉,在寫作上善于運用襯托的手法,特別是頸聯用“朔氣”和“邊聲”來反襯唐軍的威嚴和警覺,顯得十分傳神,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別佳品。
清代畫家方薰認為,用筆的神妙,就在于有虛有實,所謂“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不窮。”詩畫道理相同。此首送別詩,采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寫出了別情,充滿了軍威,寫出了勝利,取得了情景和諧,韻味深長的藝術效果。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以敘事的方式,交待友人遠出的原因和形勢,描繪出一幅君王為殲敵派將出征、書記隨主帥即將遠行的景致。友人從軍遠征,自然要說到行軍戰斗的事情,詩人卻用烘托氣氛的辦法,從側面來寫出送別的題旨,升華主題,使得詩歌條理分明,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君王”與“書記"、“行”與“遠”的對舉,流露出詩人對友人的稱贊和羨慕之情,也暗含詩人殷勤送別之情,也表現出詩人想建功立業的寄望。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以寫景的方式,緊接上文,描繪出一幅餞別的帳蓬連綿不斷、從宮闕直伸延到河邊的景致。詩人以熱烈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夸張的語言,使得結構顯得嚴謹,寫出征時熱烈隆重的餞別場面和威嚴雄壯的軍容。“連”、“動”兩個動詞,用得貼切自然,可謂一字傳神,觥籌交錯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場面聲勢浩大、氣勢強勁。
“旌旃朝朔氣,茄吹夜邊聲”寫詩人想象奔赴戰場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著朔風招展,笳聲在月色里放聲長鳴,響徹邊城。“朝”、“朔氣”、“吹”、“邊聲”,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間處處充溢著豪氣四溢、志興翻飛的氣勢,流露出軍營嚴肅、高昂的士氣和戰場的悲壯氣氛,側面夸贊行軍和駐屯的整肅和警惕,暗寓出詩人對此次戰爭必勝信念的情愫。
“坐覺煙塵掃,秋風古北平”描繪出一幅友人穩坐中軍籌劃滅敵計謀、待到北疆秋風勁吹之日傳來平定的捷報的景致。詩人雖然沒有把殺敵的情況加以敘述,卻把友人那種飄逸豪放的氣度、揚眉劍出鞘的神情,活靈活現,洋溢著詩人寄托著對朋友的希望和鼓勵。詩人將餞行離別和抒懷融為一體,情意深長而又志氣干云,既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切,又襯寫了包括友人在內的將士們的無畏精神。“坐覺”、“掃”、“平”,突顯出詩人對友人的勉勵,表現出對友人才華的信任和王師必勝的信心。
此詩借助馳騁想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沙場剪影。開頭四句,詩人實寫眼前的送別。后面四句,詩人超越空間的限制,寫想象中的邊塞惡劣的氣候環境,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荒寒悲涼的景象,烘托出濃烈的戰爭氣氛。此詩虛實相照,機趣盎然,格調古樸蒼勁,音韻鏗鏘流轉,寫得言簡意賅又不失筆調豪放,回腸蕩氣又不失痛快淋漓,沒有悲悲切切的話語,而是充滿著勝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詩中著重描寫友人到前線穩坐中軍、運籌帷幄的威武風姿,祝頌之意即暗含其中,這樣來寫送別,生面別開。
詩句解析
首聯:“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開篇點明事件,君王派遣將領出征,而崔融作為書記官要隨大軍遠行。此聯簡潔地交代了友人出征的背景,“遠” 字既寫出了征程的遙遠,也隱隱透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擔憂。
頷聯:“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描繪了送行的盛大場面。餞行的營帳從宮闕一直連接到洛河邊,軍隊的旗幟飄揚,震動了整個洛陽城。通過對 “祖帳”“軍麾” 等宏大場景的描寫,展現出此次出征的規模浩大,也從側面反映出戰爭的重要性。
頸聯:“旌旃朝朔氣,笳吹夜邊聲”,想象友人在征途中的情景。白天,軍旗在北方的寒氣中飄揚;夜晚,胡笳的吹奏聲在邊地回響。“朔氣”“邊聲” 營造出了邊塞環境的艱苦與肅殺,進一步烘托出友人即將面臨的艱難征程。
尾聯:“坐覺煙塵掃,秋風古北平”,表達了對戰爭勝利的期望。詩人想象著友人坐在軍中,就能看到敵軍的煙塵被一掃而空,在秋風時節平定古北平。“秋風古北平” 既點明了戰爭的地點,又有一種豪邁的氣勢,展現出對唐軍出征必勝的信心 。
詩歌特色: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從出征背景寫起,到送行場景,再到想象征途中的艱辛,最后表達對勝利的期待,環環相扣。詩中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頷聯實寫送行場面,頸聯則虛寫邊地情景,使詩歌內容豐富,意境開闊,情感表達真摯而深沉,既有對友人遠行的不舍與擔憂,又有對戰爭勝利的堅定信念。
文學地位及影響:此詩是杜審言送別詩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初唐時期詩歌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的發展。它繼承了前代詩歌的某些元素,同時又具有初唐詩歌剛健清新的風格,對后世邊塞詩、送別詩的創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為唐代詩歌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
【杜審言《送崔融》全詩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審言《送崔融》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9-07
《春日京中有懷》杜審言唐詩全詩賞析11-26
《賦得妾薄命》杜審言唐詩全詩賞析10-03
李商隱《杜司勛》全詩翻譯賞析11-12
杜甫《送遠》全詩翻譯賞析11-07
李商隱《送崔玨往西川》全詩賞析12-05
李白《三五七言》全詩翻譯賞析08-17
李白 《三五七言》全詩賞析及翻譯09-08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詩全詩賞析07-15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翻譯及賞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