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一中 林爾金
在信息社會,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教科書承載信息的種類和能力都十分有限,遠遠滿足不了現代教學的需要。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大量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這些媒體的承載能力大大提高,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但這些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的弱點,如幻燈、投影不易表現事物的運動,電視錄像缺乏靈活的交互功能,不能實現人機對話,更談不上智能化。多媒體計算機有取眾之長的優勢,有極靈活的交互功能,代表了教學媒體發展的方向。于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以下簡稱“多媒體教學”)也就應運而生。目前,大多數學校雖然由于資金、技術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還不能建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但卻大都能積極推廣多媒體計算機演示教學。這種教學形式主要是通過演播CAI課件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但是生搬硬套商業課件必然要以抹殺教師的獨特風格為代價,不但達不到輔助教學的目的,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教師要學會自己制作課件,根據自己教學的風格、自己學生的特點去制作自己能控制自如的課件,這樣才能保證課件的質量,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學習制作課件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主次分明
大多數人對新生事物都或多或少的抱有抵觸心理,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過去、現在、將來,曾經、正在、還是不為一些人所接受,比如曾有人撰文說既然計算機可以教學,那還用教師干嗎?在我們周圍也經常聽到諸如“我不會電腦,所以不敢、不能制作課件”的感嘆。我想所有的這些都是基于對多媒體教學本質的片面認識。其實,這種教學形式從一開始就是以“輔助教學”的面目出現的,它從來就沒有想,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雖然發展到智能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階段,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都能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完成,但也還是要有教師的參與才能制作出好用、適用的智能化課件問(Icai)。因此,在這場方興未艾的教學改革中,無論科學技術在多大程度上的滲透,人在其中永遠占主導地位,計算機也永遠只會是輔助工具。
制作教學課件最關鍵的是發揮人的主導作用去進行課件腳本的創作(內容),而不是如何運用計算機應用軟件去建立華麗的界面(形式)。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創作課件的腳本首先也必須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正如傳統教學寫教案一樣,寫腳本之前也要備教材、備學生、脫離教材、脫離學生的任何“教法”都只能是空中樓閣。接下來才是考慮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說白了就是多媒體創作工具(如 Powerponit、 Authorwore、方正奧思、洪圖等)本身自帶的諸如動作設置、鏈接等功能。綜合運用這些功能就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改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最后才是構思如何運用超文本的功能實現對教學信息有效的組織和管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動手制作課件要先從主到次,分三步創作課件的腳本,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取長補短
課件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件。將課件引入教學過程后,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的信息密度加大了,發揮了學生多種知覺系統的功能,提高了刺激的強度,這些特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保持。但也應看到,課件在實際的應用中也存在許多局限。課件制作者既要因“需”制宜發揮長處,又要針鋒相對彌補缺憾。
其一,在語文教學的諸多領域中,并不是處處都可以使用課件的。就拿想象力來說,無數幅春天的畫并不等于就是春天。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開頭是這樣的:“……春天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睛,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這是一段非常浪漫、非常擬人化的描寫。要想感受這段文字的意境必須依靠豐富的想象力。采用一種動畫片常用的擬人形式固無不可,但這種形式結出的必然是動畫設計者對它的理解和想象,這就剝奪了學生想象的權力,也就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多媒體教學中的重點是在“輔助”二字,它主要用來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課堂教學能夠很好處理的就沒有必要非得使用現代媒體。課堂教學不能處理很好,多媒體教學也未必能處理很好的就更沒有必要為“媒體”而“媒體”了。所以,教師在制作課件之前,要先掂量所選擇的內容,看看是否適合,不然,就有可能因為盲目而產生副作用。
其二,課件這種形式缺乏對課堂的動態控制能力。一個課件一旦形成,其流程就固定下來,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再發生變化。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師生都是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這就意味著教學過程中隨時都會出現上課前所無法預見的情況。課件的設計不能把對這些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情況作出的“反映”納入可控流程,所以運用課件上課,實際上就排斥了師生的相互作用,也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豐富生動性。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無法預見的情況更為突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對同一文學形象的理解必然是異彩紛呈的。為了跟正在演播的課件保持“同步”,授課教師只好忍痛割愛,“拒絕”對學生的不同意見作出反應。為了最大限度的克服這種缺點,我們在制作課件時就應該盡可能多的設計教學思路,并利用多媒體編著系統中的超文本功能有機的組織起來,這樣,上課時則可以隨機應變,隨時選擇。變換教學內容,從而不同程度的實現對課堂的動態控制。
其三,演播課件的方式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了控制課件演播的時機。方式,必須經常手握鼠標,這樣上課時難免會陷入尷尬的局面:教師俯視電腦控制課件,學生仰視熒幕觀看課件。教師整節課站在講臺邊一味的播放課件,學生整節課或聽或看,這與傳統教學中早已成為從矢之的的“滿堂灌”有何區別?這種“滿堂灌”的課件,是有修于在課堂教學中引人多媒體的初衷的。“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每一節課都適宜運用多媒體,同樣也并不是每一堂課都要從頭到尾使用多媒體。多媒體的引人或是為了渲染教學氛圍,或是為了設置疑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多的時候還是為了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所以,制作課件完全可以不以一節課,而是以一節課中的某個教學環節為單位來構思。尤其是語文課,比起數理化來,它更注重形象思維,因此在制作課件時更應該考慮給學生留點時間,讓他們思考、交流。
三、因材施教
多媒體教學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其效果應很理想,但有些課件卻過于追求動態效果,在小處大做文章,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課堂教學。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去想這么一個問題:是不是非要在每一節課中把每一種媒體都用上才能叫多媒體教學呢?我覺得演播式教”學的課件要充分考慮教材特點,教學目的而相應的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所采用的媒體自然要有所側重。我們不妨以語文教學中較常用的幾種模式來具體的說明。
1、模擬式
模擬式課件可在一種現實情況不允許或者不易實現的情境下,用計算機摹仿實際情況,讓學生從屏幕上感受到實際現象而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應用文中的匯款、電報稿,我們則可以采用動畫這種媒體模擬郵電局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掌握這兩種應用文的要點。
2.欣賞式
欣賞式課件主要用于文學作品的教學。每首詩,每篇散文,都有它們不同的感情基調,在教學時可以適當播放一段與課文風格一致的音樂創造氛圍來誘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有時為了更好的理解小說、戲劇中的人物形象,則可以插播一段影視作品來加以比較。
3、練習式
練習式課件最是充分的發揮了多媒體直觀的特點來進行練習的講評。這就要求我們主要在文字上做文章,通過對文字進行各種動作設置,為學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從嚴格意義上講,演播式教學并不能算是多媒體教學,因為它還不能像網絡教學那樣: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實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可以快速的收集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執行信息,以便調整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但它顯然又是運用計算機教學的全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們應該主動\積極的進行富有成效的實踐以積累經驗,為將來的智能計算機輔助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郵箱: YY8201@263.SINA,NET
[淺談中學語文演播式教學課件的制作(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初中分式教學課件
4.二次根式教學課件
7.中學語文教學課件
8.怎樣制作課件
10.制作課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