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泥土 - zdq
讀李鎮西的書,聽他的演講,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這個詞,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關于教育的故事。鎮西是從事教育的,他講的故事內容是關于教育的,他要說明的道理也是關于教育的,所以這些故事理應稱為教育故事。二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故事有多種,從效用上看,可以簡單分為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和無教育意義的故事。前者純潔高雅,能引領受者趨向真善美;后者低級庸俗,能誘使受者墮落。鎮西的故事總能在人的真善美的那一端引起強烈的共鳴,所以是極富教育意義的。說鎮西的教育故事,無論從哪個方面去理解,都是講得通的。
在鎮西的書中或演說中,他的教育故事就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被一根思想的紅線把它們串起來,是那樣的璀燦奪目。
鎮西的教育故事,內容并不復雜,情節也不曲折,但聽后由不得你不感動甚至震撼。這是為什么?我們時不時的被強迫或半強迫的集中到某個大廳去聽某先進人物優秀事跡宣講團的“宣講”,那些或宣講自己或宣講他人的演講者,無不要恰到好處地來點涕淚俱下的激情表演,而場內的受眾如果不忍心看,最好做俯首伏案狀去聽寫字板下面的吃吃的笑聲,不知者也許還以為那是被感動得俯首抽泣。這又是為什么?這就是真與假、誠與偽的區別。鎮西的故事大多是他自身的經歷,而他又是那樣坦坦蕩蕩、平平淡淡的講出來,絕沒有為了制造效果去刻意做作矯飾,給人的感覺就是真實、實在、透明。作為當教師的,他所講的故事情景大家都會覺得自己也曾面臨過,只是沒有像他那樣去思考和處理,所以就容易讓人信服,產生共鳴。比如他回憶小學二年級時那充滿愛心的楊老師,我們自己的學生生涯中又何嘗沒有類似的老師?他講的善良女生任安妮的故事,調皮大王萬同的故事,教齡稍長的教師又何嘗沒有相似的際遇!
鎮西信奉“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陶行知語),是的,一個“真”,一個“心心相印”,真算是點到位了。只有真心才能換取真心,這是全部教育的最根本的原理。我想這不僅是鎮西教育成功的秘訣,也是他的教育故事之極富感染力的秘訣。
鎮西的教育故事不光是感動人,更可貴的是它總能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一個和學生握手的小故事,它讓你想到我們的教育缺人情味兒,缺真愛,讓你如此真切地體悟到那種工具主義教育的冷漠,讓你悔悟自己心靈的麻木和遲鈍。給門衛師傅寫賀卡的故事讓你去領悟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和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他和學生一起訂班規的故事,讓你看到民主就是那么直接、實際和可操作,讓你悟出民主意識和民主精神就可以這樣實實在在的播種到下一代的心里,明白我們要培養未來的公民而不是臣民的良苦用心。
聽鎮西講他的教育故事,你會不知不覺被吸引,他的故事戛然而止了,可你的思考正運轉得歡,有欲罷不能的強大慣性,有恍然大悟的美妙滋味。之所以有如此效力,主要是因為他的教育故事無不滲透著他對教育的理性思考和自覺探索,他的教育故事幾乎達到了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統一。進一步思考你會發現,鎮西的教育故事,不管是事前的始發理念還是事后的回味和反思,其深層的運作力量無不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真誠坦白的道德素養,一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前者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因而感人至深;后者產生犀利的思想力量,因而發人深省。比如他對任安妮故事的層層追問,在追問中對自己的靈魂的層層解剖,在追問和解剖中對教育倫理和教育規律的點點挖掘,同時就在一點一點地啟發你,點撥你,讓你領悟該怎樣為人,怎樣為師,直至怎樣搞教育科研。
鎮西愛講教育故事,也善講教育故事。他演講,開宗明義:“我給大家送教育故事來了”。他說他的書,沒有新潮的術語,也沒有高深的理論。這些都是大實話。是的,讀鎮西的書,你絕對用不上一個“啃”字,最恰當的是用一個“品”字。品,齒頰生香,沁人心脾……這就是讀鎮西書的感覺。也許你會懷疑是不是他的理論修養不夠喔,是不是他拙于形而上的思維喲,你甚至會想到一個博士,怎么竟寫不出讓人啃不動的東西喔。這怎么說呢?我想用不著多費口舌,你只要去讀讀陶行知,一切就自然明白了。
鎮西首先是個教師,是個實踐者,“普渡眾生”(現代意義)恐怕是他的深層情懷,所以他不會待在書齋做學究,天馬行空地去作那種玄而又玄的高深經文。自然,鎮西也絕不會做一個平庸的教師,那種抱本宣科的教書匠,那種精于授業的“衣食父母”。他也是一位思想者,他研究理論完全是出于實踐的需要,出于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普世情懷驅動他要去盜火,盜得火來他又不愿只做成高崖上孤傲的燈塔,而是要把它送到黑暗中的千家萬戶,點燃蕓蕓眾生的萬家燈火。不管是個性、情懷還是使命,都不可能讓李鎮西去做那種艱深玄奧的“學術論文”,但這絲毫不會降低他的學術水平,絲毫不會減少他文章的學術含量。用教育故事來言說他的深刻思想,來詮釋教育真諦,以真心換取真心,以良知喚醒良知,以智慧點燃智慧,以方法激活方法,揣想這就是李鎮西的自我定位。難怪他有那么多誠心誠意的追隨者,他所到之處,總有那么多風塵仆仆朝圣般趕來聽他布道的教師或學生。我也來講個故事:我區一位小學校長親口對我說,她在成都開會時買了鎮西的三本書,一讀就被深深吸引了,他是流著淚讀完那三本書的。不僅如此,她讀小學的女兒從沒有看見過媽媽這樣讀書,出于好奇,也把這些書拿來讀,也被深深地感動著,而且天天寫讀書筆記。女兒說“我好害怕長大啊,因為長大了要讀中學,而我在中學里肯定遇不到李鎮西這樣的好老師!”這就是李鎮西的力量,這也是他的教育故事的效力,這豈是某些高談闊論的學術論文所能及的?治學如此,夫復何求!之所以要讀讀陶行知,因為讀了陶行知你就會發現,李鎮西與陶行知,在思想上,理念上,方法上乃至文章風格上都有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李鎮西深受陶的影響。不難看出,李鎮西對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這兩位教育前輩,是下苦功夫研究了一番的,造詣自然非同一般。陶行知的文章是多么通俗淺顯啊,就是小學生也可以讀懂,陶行知的思想又是多么博大精深啊,就是教育專家,也未必能夠得其真諦。我敢說,讀懂了陶行知,就可以理解李鎮西;反之,讀懂了李鎮西,就可以走進陶行知。
說了以上這些,揣想是不是讓人覺得對李鎮西太過溢美,說不定鎮西本人也會不滿呢。但是我套用鎮西的一句話:“我說的不一定正確,但我敢保證每一句都是真誠的。”是的,我已經成了李鎮西的俘虜,作為一個崇拜者,他的眼睛難免會戴上有色眼鏡,看見的未必全真。這我知道,讀者也不會不懂。回過頭來想,鎮西和他的教育故事可能的確不高深,他說的都是常識,他做的也是一個文明社會文明人應該做平常事。說說常識,做做平常事,竟讓我們這么多人感動、感激乃至震撼,這說明了什么?這只能說明我們的這個社會有些不正常。不怕鎮西多心,你不過是安徒生筆下那個敢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小男孩。到你說的和你做的人們都習以為常,再也不感動、不掉淚了,那咱們國家就“庶幾乎”咯!
玩味鎮西和他的教育故事,有意思。
[李鎮西和他的教育故事]相關文章:
1.
2.我的教育故事
3.
4.
5.教育故事案例
6.
8.
9.教育教學故事
10.教師教育故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