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我國西周時期的素質教育(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1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江 蘇省沭陽縣懷文中學 徐春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早就重視教育。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可知殷商時期學校就己經存在,但直到周代才初具規模。所以要追溯我國的教育發展的源頭,距今二千多四百多年前的西周不可放過。盡管那是最原始的教育卻處處顯現素質教育的內涵。 西周中期,政局趨向穩定,經濟和文化獲得空前的發展,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即禮、樂、射、御、書、數,合稱為“六藝”。雖然 “六藝”的教學代表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是當時的統治者以“禮”錮人的一種手段,但其中有許多內容在其精神實質上和今天素質教育觀點是一致的。“禮”是關于人社交能力的學問,重在通過約束人的外在行為來控制人的內在心里欲望。與今天我們學生學習的道德類學科相近,如“思想政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與民主是相對統一的,也是相互制約的。絕對的民主和自由是不存在的,正如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若只有外表的文采而沒有內在的樸實,就會顯得粗野;只強調內在的欲望而忽視了外在的約束,人就會顯得輕浮。所以說“思想政治”學科是各個學科的核心,正是這個道理。西周時期的教育也正是用這種類近于今天的各種道德規范--禮來約束人的言行的。如,當時有一種放置酒杯物的架子,稱為“反坫”,按禮制惟國君招待外國君,方可于堂上使用,孔子為此事還曾譏笑管仲:“邦國為兩國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憲問》)。 這些古人的“禮儀”,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也還能找到它們的影子,甚至認為是為文明人(高素質)的表現。如,宴飲之儀、會議之儀、商業之儀等等。 “樂”是一門綜合藝術,是關于對情感的理解和表達等方面能力的學問。它能夠調和人內在的情感,和今天的藝術類學科相近,如“音樂”、“舞蹈”等。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于干戚羽旄,謂之樂。……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 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口單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荀子樂記》) 這里,荀子已明確地意識到音樂乃是人內心情感的藝術表現,由“情動于中”而發為“聲”,賦予“聲”以節奏、旋律等美的形式,就形成了“音”(樂曲);再配以詩歌舞蹈,就形成了“樂”(綜合藝術)。究其根源,音樂是所負載的人的內心情感又是有感于物(社會環境、政治興衰)而動而發的。那么,通過這種音樂就可以了解人們的喜怒哀樂,反觀社會和政治的興衰成敗。其具體過程就是“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樂記》)。另外,有什么樣的哀樂喜怒敬愛之情,就有什么樣的與之相應聲音主旋律。不同的情感會導致不同的音樂,反之,不同的音樂也會影響人們產生不同的感受和性情。和樂之音能使人康樂,莊重之音能使人肅敬,寬和之音能使人慈愛,雅僻之音能使人淫亂……音樂就有了作用于人的心性有社會功能,其中的平和寬厚之音,就可以起到感化心靈、陶冶情性的獨特作用。 在今天,“音樂”已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其對于人的性情的陶冶,心靈的感化,各方面“素質”的培養的不凡功效也已為人們熟知。 “射”是關于人的意志力培養的學問,它甚至含有現今的聯想論、意識論、意志論和目的論的內容,與今天的“體育”類學科相近。(其功效怕是為今之體育學科所不及) 鄭玄的《禮記正義注》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古者諸侯之射也……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 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 是故古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君王務焉。 從“弓矢審固”句可知,當時的“學生”拿起弓來并不是馬上就射出去的,而要反復地選擇自己最佳的站姿,不斷地張弓松弓調勻自己的著力點。然后目光專注靶心,平心靜氣,去除心內的煩躁,達到“松、靜、勻、樂”的最佳自然狀態。試想,如此反復練習,若遇大事如何會不冷靜,考慮問題如何會不全面周到?可見, 古人練“射”與狩獵或戰斗并無太大關系,而是一種類似今人練氣功一樣的身心修養。藉此修養,射者才在禮儀秩序中怡然得體,而且能培養出立身立國、盡職盡志的道德。當然,在那時“射”也是一種教養,一種身份的象征,不是平凡人家子弟都能進學讀書的。 這種思想認識早己為我們當代人重視,如上海國信休閑運動館的“廣告宣傳語”為:“射箭是一種古老的技藝,參加射箭運動不僅能增強臂、腰、腿的力量,使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能力更集中,同時還可培養個人修養磨練意志,增強克服困難的能力。歡迎您能在閑暇之余光臨國信休閑運動館,一展您‘彎弓搭箭射大雕’的豪情。” “御”是關于主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問,與今天的“勞技”類學科相近。 由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中一件“馭手俑”可知,“御術”對于古人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以車代步,以車作戰。戰爭中為了方便用長兵器揮斥作戰,御者和車上都得立乘,因而車的穩定性很差,這就要求御者既能保持車體的平衡,又可方便地控馭馬匹,使車子進止、 徐疾、左右、周旋、前后,盡隨人意。這件“馭手俑”雙足站立,雙臂前舉,雙下半握拳控馭馬韁。目視車前,神情專一而恭謹,當是精于御術的表現。 如此可見,當時對御手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實際上諸侯子弟們練此術還不僅僅只是為了打仗。他們在“御”的學習中漸漸磨練出自身對紛繁事務的統籌安排能力、遇事的果敢機智應變能力。所以說,習“御”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不僅僅是培養一種職業技術。 “書”能培養人對事情的記述能力、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審美能力,與今天的“書法”、“美術”類學科相近。 西周中期以后的字體已明顯擺脫了古拙剛勁的風格,筆畫圓柔,兩端平齊,不再波折出鋒,顯得收束得體。《毛公鼎》就是其代表作之一。銘文從整體上看確有洋洋恢弘之感,使人仿佛響起“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語)的贊嘆。而就其筆法的疏密有致、成行成列,又可見周人的進退有節,“莫不令儀”。若審其字體,但見轉折自如,圓融貫通,字略修長平整,靈秀中不失規矩嚴謹,氣色溫和,筆勢穩妥,處處顯出彬彬有禮之態。觀之,莫不對人心靈陶醉,何況書者? “數”是關于數算能力的學問,是對人思維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的操演訓練。相當于今天的“理科”。 “數”要求培養人算術、測算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今天的幾何學、數學的源頭。而這些學科對人的“內在素質”的培養今人早有論述。如學習幾何學可以使人知覺形式結構的直覺能力與建構形式的能力方面得以訓練。現代“格式塔”心理學與美學均已指出,對完整形式的知覺能力,不僅有認知意義,尤其具有均衡審美與道德心態的深層價值觀意義。 綜上所述,西周時期的教育真可謂博大精深。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得啟示: 一、注重對人全面素質的培養 子云:君子不器。他告訴我們,人不要象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而要全面發展。學生德智體等方面能否得以全面發展也一直是我們當今衡量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而這些要求在離幾千年前的西周時期的六藝教學中都能找到其各自的影子,并且較今天的學科教育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注重對人的內在素質的培養 “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看似只重外在形式的美觀協調,其實多是在通過外在的表現而達到磨練心志以達到“內外兼修,文質彬彬”之目的。 三、注重對人實踐能力的培養 “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無一不是須親自動手操作而能行的。也只有通過親身反復實踐才能真正地掌握六藝之精髓,才能在今后的各項“王事”中得心應手,絕不是靠背一背,想一想就能掌握的,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正在為幾千年后的今人所反復提倡。 西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當時的教育狀況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它的文化機制和形式內涵都不易為今人所領會。但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古時的教育思想,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所以我們應用現代人的眼光來好好地審視它,在改革創新的同時,挖掘其素質教育精髓,為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務。 我的郵箱是jingtao2000@163.com

[淺論我國西周時期的素質教育(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我國素質教育論文

2.大學時期的學習計劃

3.素質教育論文

4.

5.幼兒素質教育論文

6.有關師德素質教育論文

7.素質教育的論文

8.高校管樂團素質教育論文

9.學校素質教育自查報告

10.公民素質教育論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中文一区蜜芽 | 亚洲精品乱码99视频 | 未满十八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 中文字幕国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