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勝杰 郵箱:weishengjie99@yahoo.com.cn
高考中的文言文閱讀考察賦分達二十分,考點穩定,與課文結合緊密,相對封閉一些,如果采取一些有效的做法,進行有效的訓練,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絕佳效果,這二十分的全取或基本全取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這些沒有伸縮性,可夯實基礎分,為現代文閱讀及作文的得分建立一個寬松的心理氛圍和前提。另外從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繼承傳統文化的角度也有必要深一步地從課外文言文閱讀中獲知信息。下面就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中自己教學的體會談一談:
一 了解以往的 文言文的課外閱讀的方向與選文特點:
大多 選自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文章,或題材選自《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新唐書》,《宋史》等史籍,以人物傳記類的史傳文章為主,并盡量貼近和暗合當代社會的熱點,緊扣回應時代的脈搏,體現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性。具體分為兩類:一為古代名臣良吏事跡,表現官員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或剛直向上,執法如山等正直的 品行。有時也選用一些有文韜武略的武將的事跡。二為古人相夫教子或事親至孝等事跡,體現和弘揚民族文化及傳統美德。選文短小,四百字左右。一般只選一大自然段,并附有幾個提示性注釋。語法與詞匯往往與課本的十一個文言文單元,四十四篇文言文的相關知識有關,難度與課文相當,仍屬淺易的文言文。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的出題意識很強,需要高度重視。比如實詞這是理解文言文的關鍵,課本后的附錄的三百四十個實詞,需要在每篇文言文學習中分散落實,二十個虛詞依據教學大綱與考試說明,務必結合課本例句理解后落實。
二 讀課外文言文的選文,要有法,簡單的說: 要有序,要有法:
第一步概覽原文,明白文中的時、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
如有困難可利用最后一個考題的提示,它的四個選項就依次是選段的整一個段落的四個層次的暗示與點撥。如2001的高考文言文選段的最后的題目的四個選項就把選文切分成了:田單立將,反間樂毅,麻痹燕軍,布火牛陣。這樣層次分明了,也便于作具體的題目。也要學會利用附屬的注釋化解難度。也可以利用八個小題的正確選項,一般合計達二十四個選項的提示,從而形成大致的印象輪廓,有利于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便于樹立宏觀視野以后對各小題的分析。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關系,以求理解。不需要理解的翻譯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職名、時間名詞等要用鉛筆畫出,除去思維的干擾,化解不必要的難度,必要的難得糊度是需要的,不一定都透徹地了解。前提是不影響具體題目的理解。
第三步是:掃清大意的困難以后,要結合具體的題目的判斷來精讀原文的對應部分,這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它的真實的意思。語境包括內部與外部,內部指語言材料所表達的具體語言環境,詞語搭配,句子的結構,上下文句的關系等等,特別是需要看與句子的相關的上下文,把單個的句子放在文章中前后聯系起來分析,即“句不離篇”;外部即語言發生的場合。作者在句中所注入的附加因素。如作者的情感、說話的場合對象、目的和氛圍、作家的藝術處理等。如“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報君賜”這句話是來報恩還是來報仇,若不看前面的文字,是無法把握的。這些如簡單說來就是要學會分析文章的諸種因素存在的各種關系比如相互制約、互相闡述,這是文章本身的規律,也是我們解文解題的依據。另外還需要訓練“以事解文”和“以理解文”:也就是注意文章中故事的背景的提示與暗示,這就需要注意文段后的注釋與平時的積累;還要經常考慮情理與事理的因素。比如1994年的高考題有一句話“扶持私庭”,到底是說何子平在家撫養母親,還是扶助母親理家,這里固然有詞義的固有的規定性,但僅從情理上看來,也不能講成扶助母親理家,如果這樣的話,母親已經近八十,還在理家,何子平何孝之有?
第四步是思索題目時要想之有據,“據”就是文言語段,題目設置(題目選項的有聯系和提示性),手頭的知識和技能。剛才已經提到了文言語段的語境很重要,要學會利用。下面就技能說一些:
1可以用較小的語境就可以理解并推而廣之的成語,學會有意識地利用它來理解文言文中的難字。如可用“走馬觀花”中的走的釋義“跑”來推知 文段中的走的釋義;用“如喪考妣”來推測文段中的妣的含義為“死去的母親 ”;用“莫名其妙”來推測文段中的“名”的釋義為說出之意。用比較熟悉的成語與文中的詞語對照,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題的依據。如1995年的文言文高考題的12題的c項“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這個解釋是正確的,如果要能想到成語“名副其實”,“名不副實”這兩個成語,肯定有助于判斷“副”的真確性。
2可以用古典名句來化難為易。因為這些我們比較熟悉,可以舉一反三。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中的“究”是“畢竟,終究”之意,可以用它來推測文意。
3應該強化逐字審視的習慣。因為古代的文言實詞以單音詞為主,要培養逐字審視的習慣,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理解,如地方,一般是土地方圓;其實,應該理解為它的果實,或他實際情況,如“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其實漢賊也”。
4注意古今異義的情況。比如“欲窮其林”中的窮是窮盡完結之意:“人窮則反本”的“窮”為不得志,不顯貴,走投無路之意。再如秦漢時期的睡指的是坐著打瞌睡,不是睡著,在中古以后才開始具備睡著之意,那么如要表達睡著之意,需用寐來表達;至于寢與寐的區別,可先看一例句,“寡人夜者寢而不寐”,可見寢是在床上睡卻不一定睡著,而寐卻是睡著了,我們的成語也有遺留,如“夙興夜寐”中的“寐”也是睡著之意。由此可見,理解詞語時可不能一味地以今訓古。要結合語境注意古今義的變化來深思慎取,不能主觀臆斷。
5必要時學會以今例古。古今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現代漢語畢竟是從古代漢語中發展而來的,不善于利用它們之間的繼承關系是愚蠢的。古漢語的一個單音詞的幾種意義往往包含在有它組成的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中。如“書”-書信,書寫,書籍;疏-稀疏,疏遠,疏通,奏疏,注疏,等等。我們可以利用這種關系來推斷文言詞義,這就需要敏銳的判斷和耐心。比如《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要解釋規字,就可以先聯想含規的現代詞語:規矩,規則,規勸,規劃,等等,然后分別帶入規的位置,規劃一詞講的通,這就是正解。如同1例的文言文高考題的b項“在官清恪未嘗問私。恪:謹慎而恭敬。”現在常用的詞恪守,恪遵,都是偏正結構的短語,可以提供一點解恪的根據,如果要知道恪慎一詞就更好,可以斷定把恪解釋為謹慎而恭敬是可以的。由此可見豐富的現漢詞匯也有助于文言文詞匯的解釋和理解。同時也要有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勇于嘗試的習慣,這是很必要的。
6學會遷移學過的文言文知識。我們的高中教材四十四篇經典名文,每讀一篇,必須明確是誰寫的,寫了什么,如何寫的,從而掌握作者及寫作意圖背景,主要內容及觀點,謀篇特點及寫作技巧,該熟讀的熟讀,該牢記的牢記,按文言文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詞類活用,通假字,文學常識等進行梳理并牢記,這樣不積重的話,就確實做到了“一篇一個坑,篇篇留痕跡”,然后在后期復習階段重溫十一個文言文單元的知識短文,將會起到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的效果。果真如此,那么遷移就有了前提。“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這是要牢記的,課本文言文的學習務必要扎扎實實。比如還是1中的例子的d項“豈汝身致之邪?致:導致”導致是引起的意思,而且一般是引起壞的結果。可聯想學過的劉開的《問說》中的一句“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其中的“至”是“得到”之意,由此引申為“發現”,可取“求得,得到”之意。另外《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家貧,無以致書以觀”的致就是得到之意,由此也可推斷。再如2001年的高考文言文選段的1題的c項“齊人未附。附:歸附”可聯系《赤壁之戰》中的“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中的“附”是依附,略加延伸就是“歸附”之意。
7對文比較法:古人行文講究對稱,有些詞義可以根據與之相對應的詞的意義進行判斷。如有一道這樣的高考題
“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兩個句子對的相當工整,“賢俊”與“頑魯”對文,賢俊是有德有才且才智出眾的人,這樣就能排除頑皮,固執,粗魯的意思,而是愚昧或愚蠢之意。延伸開去,可利用文言文中多用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多的特點,有已知的詞性詞義推知未知的詞性詞義。因為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
8具體題目要有合適的解題思路,切不可眉毛胡子一起抓,跟著感覺走。比如倒數的第二題是信息篩選題,要嚴格限定題干的特定要求,對選項進行細致入微的判斷分析,以便進行相應篩選。例如2001年的第十五題要求選擇全都表現田單“兵不厭詐”的手段的一組,其中的(1)句“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這是田單使用反間計后燕王不再信任樂毅而改用騎劫為將。應當說這句話與田單的“兵不厭詐”有關系,但不能算是符合題干的要求,因為題干要求手段,而這句是田單的兵不厭詐的結果。可見明確題干的要求很有必要。再如最后題目的設置也是常常在大體準確文意概括分析之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要求能克服干擾進行準確的識別。如B項的設置就是這樣,原項說“派遣富豪打入敵人以作內應”,而原文卻是“田單又受民金,得千鎰,令即墨富豪遺燕軍”可見送給燕軍得是金千鎰,而并非富豪打入敵人作內應。盡管其他部分都是準確的,但從整體來看也是不準確的。文意的考察是難點。記得有位古人說得好“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其意者也”。可見必須在精讀理解原文,分清主次之后才會準確把握和提取信息。還要注意選項的設置一般不是肯定與否定的關系,而是全面與片面,準確與偏頗的關系。這需要思維具備嚴謹敏銳
的特點。
三注意新題型的出現。課外文言文理解是建立在準確而優雅的翻譯的前提之下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語文考綱標示要開始出現文言文的重要語句的主觀翻譯,這樣對我們的學生的理解也提高了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注意“信,達,雅”的標準,“信”即是字字落實直譯出來,忠實于原文的內容與句子的含義。不可隨意增減內容。“達”要求表意明確,語言流暢,語氣不走樣。“雅”即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來文章的內容形式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我們從考試出發只要能做到信達就可以了。這就需要我們必須按照古代漢語中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點一一對應直譯,必須增減的內容方可增減。
具體說來有九法:1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物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翻譯。這就是留。2在翻譯文言文時應補出省略的成分,這就是“補”;3刪去不譯的詞,例如發語詞,音節助詞等等,這就是“刪”。4在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代詞。“歲”換成“年”,“而翁”換成“你爹”,“汝”換成“你”等等,這就是“換”;5在翻譯時,有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如謂語前置、定語前置、賓語前置、狀語前置等,這就是“調”;6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多,因此學會選用合適的詞義進行翻譯,這就是“選”;7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及通假字,這就是“譯”;8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譯法,這就是“固”字;9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時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如“秋毫不敢有所進”,直譯為“連秋天的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為“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這就是“意”譯。
簡而言之,“專用詞語留而不譯,省略成分適需而補,古今不同換成現代,冗余成分可以刪除”。這樣去做的話,對付高考主觀翻譯題型是會比較順利的。
文言文翻譯試題一般在關鍵性的詞語地方上設置干擾造成以圖造成誤譯,這些詞語往往是全句的疑難處,須聯系上下文仔細斟酌。其次也要注意文言句子的特點,特別注意一些同現代漢語句子的差異較大的特殊句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據上下文和全文所寫的主要意思把握住一個句子到底陳述的是何物,何人,何事,這是關鍵的關鍵。
粗略談談,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僅供大家借鑒。
2002,4,10。安中高三語文組魏勝杰
[關于文言文課外閱讀的訓練與思索(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課外閱讀理解訓練
4.不假思索造句
5.思索的近義詞
6.請用不假思索造句
7.不假思索造句大全
8.不假思索造句參考
9.關于文言文翻譯
10.趙普文言文翻譯及閱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