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敏 葛福安
中學語文課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課程,它不僅應教給學生課本知識,還更應借助語文的文學性給學生更多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雖然不等于語文教育,但語文教育應當在人文教育中占有一個相當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為語文的文學性對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新修訂的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提出要注重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味,注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些都洋溢著人文教育的色彩。
中學語文教育應該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實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就是指給人建立一種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時期一定要為對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這種教育是以后任何時期的教育所無法補償的。人若缺少這種底子是會有問題的,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錢理群
我非常贊同錢理群先生的觀點,中學語文在工具性知識性之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歸根結底,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為中學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應是中學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用課文中點點滴滴的美去感染學生,用課本外方方面面的情來浸潤心靈,學會用一顆愛心去關心他人,用一份責任來審視自己,用驚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來總結冬季。當知識一點點充實了頭腦的時候,讓精神因為善于感悟而變得更加豐富和美麗。因此,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課外輔助材料,對中學生進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一)課前導言,調動追慕之情
一個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個人認為這種精神底子應當是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即給人的生命一種亮色。
--錢理群
“精神活動是人類活動中最絢麗的一朵花,正是不懈的精神追求才體現出人類激蕩的生命力,人類思考那些與自己似乎永遠無關的東西,人們研究一個個抽象的數學命題,人們為自己永遠也到達不了的遙遠星球起一些美麗的名字,為古人留下的難題尋找答案,為無知無覺的山水吟詩作畫,人們關心一朵花的綻放,關心一只蟲的命運,為善喜,為惡憂,人們的精神追求無處不在,正是這些,充分地展示著人類活躍而偉大的生命力。一個人倘若在青少年時代打下一種精神追求的底子 ,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事業追求上,一定能做出一些讓生命綻放異彩的不悔的作為來。”這是我在一節閱讀課前的導語,以此激發學生更為美好更為崇高的精神追求。
生命的亮色來自于追慕和學習。漫長的歷史長廊里,一個又一個或孤傲或恬淡,或激奮或沉靜的精神形象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榜樣。西漢鴻儒賈誼,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曠世才情的激昂和懷才不遇的沉郁互相碰撞,構成了他獨特的人生風景。怎樣讓學生跨越漫漫的歷史空間去感悟賈誼一顆孤寂高傲又才華橫溢的心呢?“一腔的激情,卻無由噴發;滿腹的才學,卻不能被重用,多么痛苦的折磨,多么殘酷的現實。你是否看到了一個孤獨悲傷的背影?是否聽到了江畔憂憤的行吟?五百年后的李商隱為之發出了‘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嘆惋,一千多年后的我們雖然無法跨越歷史去握住那一雙冰冷的手,但我們可以用心靈,用精神去領受那份久遠的滋潤。”莊周的浪漫狂放灑脫不羈是僅僅一篇《庖丁解牛》所闡釋不了的,而最能體現莊周浪漫主義精神的是這樣一段文字:“任公子為大鉤,巨錙,五十犍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日日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錙,沒而下騖,揚而奮鰭,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這種宏大的意象一投影出來便引起了學生的陣陣驚嘆,莊子汪洋自恣、雄奇宏偉的想象,以及在這種想象中所散發出的超曠空靈的人格魅力令這些看慣了宇宙飛船、太空機器人等冰冷字眼的學生們贊嘆不已。最后我們總結說:“想象也能帶給人如此奇偉的美感,要想具有這種奇特的想象力,必須具有哪些精神層面上的條件呢?豁達的心胸,率真與純樸,樂觀而堅定是一定不可少的,希望大家也能有如此神奇的想象,讓你的思想之花綻放出異樣的光彩來。”用精神的靈光去照亮精神的領域。
(二)善于發散,領受久遠滋潤
由于缺少一種信念,一種追求,一種彼岸關懷,缺乏一種精神砥柱,我們這些人都成了一個個軟體動物,既極為可憐,又極為可怕。
--錢理群
如何讓學生獲得一種精神砥柱,培養一種彼岸關懷之心,而不是變成機械冷漠麻木萎縮的軟體動物呢?我想,學習課文時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應該引導學生對課文所表現出來的愛恨、憎惡、善惡、美丑產生共鳴,甚至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從而得到教益和啟迪。《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里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紫色的靈魂”一詞非常耐人尋味,為什么作者用“紫色”來修飾大堰河的靈魂呢?能不能換成白色?紅色?學生們很快沉迷于積極的思考和豐富的聯想中。從顏色上講,紫色典雅、含蓄;從精神上講,紫色莊嚴高貴;從宗教上講,紫色是天國的顏色;從情感上講,紫色深沉靜穆……那么,平凡而卑微的大堰河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發出如此由衷的贊美呢?艱辛的一生,卻絲毫遮掩不去她偉大的愛心;悲慘的遭遇,也沒能影響她對生活的熱情;樸素而簡單的內心世界,有著樸素而簡單的美:大紅大綠的關云長,在夢里吃著乳兒的婚酒,嬌美的媳婦親切地叫她婆婆……這一切組合成了一個崇高的靈魂之美,因此,作者選用“紫色”一詞來表現他深深悼念和敬意。課堂上一片靜寂,學生們默默地看著,想著。而我則在他們沉思的神情中感到了一種教育的快樂。
《祝福》中的祥林嫂遭遇凄慘,“她在春天失去了丈夫,又在春天失去了兒子,她兩次出現在魯鎮上都是在初冬時分。在她的人生季節里,似乎只有蕭瑟的秋冬,而沒有明媚的春天。為什么這么一個勤勞能干、心地善良的婦女會有如此悲慘的遭遇?為什么她的生活不能好一點?到底是誰向她伸出罪惡之手?對這樣一個悲慘的人物,我們應該用什么眼光去看?能不能像文中那群饒有興趣的人們一樣去漠視她的痛苦,甚至津津有味地把她的悲苦作為一個閑談的故事去咀嚼?”當讀到祥林嫂痛失兒子,癡癡呆呆地重復“我真傻……我單知道--”那一段時,起初不少同學僅停留在嘲笑的層面上,嘲笑她的嘮叨,我便啟發說:“魯迅先生在文中安排這一段和初中時我們所學的《孔乙己》一樣,是為了揭示那些看客們甚或我們自己是如何對待一個不幸的人的。小說中的看客們面對祥林嫂的不幸是嘲諷、挖苦甚至厭惡,這是一種可怕的冷漠,正是這種冷漠,構成了祥林嫂悲劇的原因之一。我們呢?我們應該怎樣看呢?我們無法感受到別人精神上的痛苦,但在精神層面上,我們不能將別人的痛苦視若無睹,對每一種痛苦的關注,其實便是對人類自身的一種關注。”學生們深受震撼,用新的一種眼光去看待祥林嫂這個人物。課后的交談中,很多學生說第一次從魯迅的文章中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感動,他們說,真是很有重新認識大師的必要。
《警察與贊美詩》寫一個流浪漢蘇比為了重回監獄過冬,故意為惡,以求被抓。解讀時不能僅停留在對文字的玩味上,而應透過文字對蘇比悲慘命運有深刻的認識。學生們在笑聲中讀了前半部分的種種誤會,品味了歐亨利嘲諷幽默的文筆。當讀到“贊美詩”出現的一節時,我換了一種莊重的表情和聲音:“深夜,蘇比經過一座古老的教堂,教堂中傳出的贊美詩的聲音吸引了他:‘明月懸在中天,光輝、靜穆;車輛與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凍雀睡夢中啁啾了幾聲……贊美詩使鐵欄前的蘇比入定了……一剎那間,新的意境醍醐灌頂似地激蕩著他。一股強烈迅速的沖動激勵著他去向坎坷的命運奮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個好樣兒的人。他要征服那已控制了他的罪惡。時間還不晚,他還算年輕……管風琴莊嚴而甜美的音調使他內心起了一場革命。’恰在這時,一個警察走來,將蘇比抓進了他已不再想去的監獄。這是一種怎樣的嘲諷!現實和理想,努力和打擊,在這樣的蹂躪下能夠存活的該是一顆怎樣滄桑而多皺的心。當一個人把生的要求降到最小,將生的尊嚴降到最低,卻還不能有所保障時,他怎樣振起希望的翅膀?他怎樣感到奮斗的美麗,感到振作的激動,感到生命的甜美和莊嚴?我們又怎么能僅僅用笑聲去面對他的不幸和痛苦呢?這個世界需要一點點變得美好,而這種美好中絕不能缺少我們的關愛和努力。愿大家能保持一顆善感的心,一顆純樸的、充滿愛的心。”
正是由于這些對美的發現、體味和傳播,我們才得以在精神層次上超過所有的物種,成為萬物之靈。也許語文課上這種美麗的感悟過程正是可遇也可求的一種境界。但愿這種境界更多地成為學生們的自覺行為,為了求得這種自覺,語文課和語文教師的責任才顯得更重要。
(三)獲得精神砥礪,培養彼岸關懷
歌德和莎士比亞抵整個一所大學
--赫爾岑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憑藉它豐富的思想內涵調節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影響著人們的心靈世界,使人們的精神狀態--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發生深刻的變化,啟示并指導人們更好地生活。許多優秀人物的成長都離不開對文學優秀形象的學習,都從文學作品中汲取了有益的力量。所以,在課本之外,應該適當借助課外閱讀和媒體的力量,讓學生更廣泛的從文學作品中獲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堅強的性格培養和積極的人生教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熱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時候,大家都在熱切地討論著英雄保爾的崇高形象,他那忘我的斗爭精神,頑強的革命意志,整整影響了一代蘇聯青年和中國青年,成為許多青年的引路人。那么,在他的身上都散發著哪些人性的光輝呢?我們今天應該從中汲取些什么呢?在這樣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們便由淺入深,充分地感受到了人物堅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一種莊嚴的生命之美,從中學習種種直面人生的性格之美,培養健全人格,樹立崇高理想,并努力為實現它而頑強奮斗。
其實,文學作品對學生人文色彩的影響決非這么單一。凡高的激情,莫扎特的浪漫,蘇格拉底的熱誠,安徒生的純真,魯迅的冷峻,三毛的執著,李白的飄逸,李商隱的含蓄……都會對學生起到很重要的人格影響。《紅樓夢》是中國最偉大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一流的小說,《林黛玉進賈府》是《紅樓夢》中膾炙人口的一回,文中對黛玉、寶玉和王熙鳳分別下了細心多慮、率真叛逆、潑辣虛偽等等的定語,單單掌握這幾個板板正正的詞語是無法透徹體味人物形象的精彩的,我們還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闡釋一下你心目中的黛玉寶玉和王熙鳳呢?黛玉就像一團朝霧之氣,輕盈靈動,需要在心靈上生活上有陽光一般的溫暖來呵護,周圍草木蔥蘢秀麗,她便能一直空靈地舞蹈,盡顯才情,直至消無。但倘若碰上的是一團污濁之物,那她只能慢慢的冷聚成一滴眼淚,無奈的落入塵埃。寶玉呢?傳說古之寶玉,深埋地下,當陽光普照的時候,便有玉氣從地間裊裊升起。那么,假如寶玉人如其名,是一塊晶瑩光潤之玉的話,那飄揚在他頭頂的一縷玉氣,應該是什么內容呢?是灑脫不羈?是柔情蜜意?是率性純真?還是風流叛逆?王熙鳳的確像一只百鳥之王,有出眾的領袖才干,但她的顯赫只是得意時的浮華煙云,更襯出失意時的落魄和凄涼罷了。如果現實中真有一位王熙鳳,我們該拿什么眼光看呢?我們欣賞她的干練,她的果決,她的遠見,甚至她的機巧;我們摒棄她的冷酷,她的自私,她的狠辣以及她的虛榮。審視別人,又何嘗不是在映照自己呢?曹雪芹筆下那“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中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之處還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讓學生從理論上去認識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歷史規律,而是要細致的體會書中的人性之美,文筆之美,領略這部融合了中國整個古典文學的全部藝術成果的偉大著作的藝術美,從中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學的精粹,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一個理想純潔的人,內心充實的人。
(四)課堂互動,尊重學生話語權
講話的方式就是面對世界的方式,你講話的態度是虛假的,那么你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也是虛假的。
--摩羅
自信、積極、敏銳的心靈才是一種健康的心靈。健康的心靈可以通過自信的語言表的出來。我在語文課堂上非常注重學生的話語權,注重學生個性的思維和見解的發揮。而學生在其間的表現也是令人驚喜的。比如在一次連詞成段的練習中,“自行車、陽光、蝴蝶”三個互不相關的詞語剛寫出來,魏北同學就站起來說:“在汽車泛濫的今天,走在嘈雜混濁的灰色城市里,我忽然非常懷念騎行車的年代,但一味懷舊是沒有用的,讓心靈保持活力,讓心境保持明朗的辦法很簡單,打開窗戶,放進蝴蝶。”短短的一段話,展示了一個充實、自信的內心世界。“鞋跟、輪胎、一束鮮花”的組合練習又能引起什么樣的聯想呢?夏上同學妙語如珠:“我曾有一雙精美的鞋子,后來鞋子破了,我把鞋跟拔下來,放在寫字臺上;我曾有一輛漂亮的跑車,后來車子壞了,我把一個輪胎卸下來,掛在墻上;我曾有一間花店,后來花店倒閉了,我為自己留一束鮮花,插在陽臺上。生活中的確有很多事情,無論好壞,都不可更改地一一逝去了,對這些我們無能為力,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自己的心靈留一束鮮花,留一份坦然面對的勇氣。”言為心聲,這一段短短的話語真能讓人看見一份成長中的坦然和挫折前的堅毅。這種積極的自我審視自我關注,應該是語文教育的另一種成功。
話語權的自由并不僅僅如此。舒婷的《致橡樹》以它的優美和深情膾炙人口,體會了詩中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愛情觀。我卻提了一個爭鳴的問題:“作為八十年代的愛情詩,它的的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愛情觀,讓不少人對愛情有了全新的認識。但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能有它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么請大家仔細地讀一讀,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幾句,為什么?不喜歡那幾句,為什么?能否提出修改意見?”爭鳴開始了,學生們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有的喜歡“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相互致意,但沒有人聽得懂我們的言語”的細膩親密和心有靈犀;有的喜歡“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的同甘共苦、共同經歷。有的說不喜歡結尾的生硬和革命化,于是有人建議改為“這,就是偉大的愛情。愛,不僅愛你頭頂的那方藍天,也愛我腳下的這塊土地。”以此更顯獨立和平等;有的建議改為“用眼神,用呼吸,用我們共同的心跳,譜寫宇宙間最永恒的話題。”更突出愛情詩的特點。魏北同學更是徹底的對整首詩做了修改,她的開頭是這樣的:“ 我如果愛你,要學那攀援的凌霄花,你到哪里,我到哪里;我如果愛你,要學那癡情的鳥,用一生吟唱愛的旋律。”雖然在觀念上有些過于個性,但這種表達的坦直,思想的活躍與敏銳,是應該值得肯定和鼓勵的,有時,給學生一種精神上的成長,培養一份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養一個健康的心靈,遠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更為重要。
詩本來是通過理解而產生愉悅的,但這種愉悅本身卻有一種屬于聽覺的美的因素,即詩歌的和諧與音樂性 。這樣,內容美和外在美結合起來,才有一種照亮人心靈的光輝,引起人優美、壯麗、高貴、典雅、凝練、深遠等等感受。所以,對詩歌的誦讀既是一種最充分的自我展現,又是對文學美的一種最充分最直接的感受。當一首首精美的詩歌隨著學生們或激昂或沉緩,或歡悅或憂傷的語調朗誦出來的時候,我感覺到了一個個不同的個性闡釋,看到了沉浸在文學美中的一個個全新的面孔。《致橡樹》中有一句“不,這些都還不夠”,有的朗誦得堅決果斷,表示對前者的決然否定;有的溫柔輕快,認為這才是情人間應有的語氣;有的建議和緩點,因為女性本就溫柔;有的說應該冷靜而帶點輕蔑,可以表示對前者的輕視和摒棄。這種種自由的語言之花正是學生們自由的思想之花的綻放,這種思想的自由和活躍,才是一種真正的人文追求。我真希望課堂上的種種精彩,正是他們未來人生路上的種種精彩的前奏,這種教育,應該能影響學生的一生追求。
對人文精神的關注讓我的課堂變得更為精彩,讓學生的精神更為豐富,讓我們的心靈更為充實,讓我們的目光更為敏銳。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們將學會更真切地關注自己、關注世界、關注歷史、關注我們永遠的未來。
作者郵箱: gwfxhfa@gwdwxmail.com
[為中學語文教學注入一點人文色彩(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中學語文教學課件
2.色彩論文開題報告
3.色彩寫生實習報告
5.春雨的色彩課件
10.中學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