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有關概念

發布時間:2016-4-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周峰

素質教育的現實背景:

教育突出的問題是:長期受應試教育模式束縛,求同劃一,偏重知識、死記硬背、缺乏個性。素質教育的出現是教育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素質教育是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我國迎接21世紀挑戰、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江澤民說:教育要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在基礎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基礎教育升級換代,就是基礎教育可持續性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素質教育在我國80年代就開始出現在各類文件、法規中。1995年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國策。

教育改革的幾次大的歷史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價值觀經歷了三個階段:1977-1983回歸傳統的學而優則仕;1984-1992新的讀書無用論;1992-1997,教育價值多元化。即教育要滿足受教育者的多種需求,應試-升學只是其中的一種。新技術革命對教育提出的挑戰.

1、教育界開展了教育本質大討論: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研究教育規律、尊重教育規律,是二十年來中國教育改革的總趨向。90年代,教育世紀轉換時期教育的宏觀價值取向是:教育全民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主體化、教育國際化、教育社會化。教育主體化就是要把受教育者作為教育的主體,教育者要啟發、展現、引導、促進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人的本質力量在于人的主體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所以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主體性的教育。

3、教育改革服從于政治到服務于經濟,再到服從于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規律。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特點:

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結構中占第一位,起決定作用/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先進生產力的生長點;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是第一生產過程,并且正在成為未來社會的主導產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呈加速趨勢:科學知識的總量呈指數增長,科學技術的新創造層出不窮/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縮短。

現代教育成為聯結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主要紐帶;科學技術只有被勞動者掌握,才能成為推動生產發展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工人的勞動技能逐漸轉向以智力為基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變化,勞動的技術性質改變,對勞動力的要求提高,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提高,腦力勞動的比重上升。

1、7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認知學習理論,主張通過傳授結構化、理論性強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尤其強調培養學生的分析、表達、理解和動手能力。現代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學生未來所需要的觀念、能力、精神、品德、習慣等品質,也就是培養學生能畢生教育自己的品質。

2、美國科學院院長英克爾斯認為現代人的12個品質:/準備和樂于接受未經歷過的新的生活經驗、新的思想觀念、新的行為方式/準備接受社會的改革和變化/思路開闊、頭腦開放、尊重并愿意考慮各方面的不同意見與看法/注重現在與未來,守時惜時/強烈的個人效能感,對人和社會的能力充滿信心,辦事講求效率/強調計劃的意義/突出知識的重要性/可依賴性和信任感/重視專門技術/對教育內容和傳統智慧敢于挑戰/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產及其過程/

3、中國研究:超前競爭意識/改革創新與批判精神/高度負責的態度/教育與自我教育的能力/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環境/

3、改進課程結構和知識結構:

從以往知識零散、教給學生具體的感性經驗、結構支離破碎、強調教材的穩定性向體現教材內容的理論性、內在結構性和智能性的方向發展;重視更新教材內容,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教給學生。

4、革新教學方法:引入合作教育、現代技術、教育觀念轉變,加強終身教育。

5、經濟轉型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流的教育支撐一流的經濟,誰贏得今天的教育誰就贏得明天的經濟

6、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奠基工程,必須優先發展;教育要從根本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要求,當前必須盡快從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實現教育自身的現代化;現代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教育的功能,只有教育的充分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我國教育轉型的實質:

就是要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全面專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現代文明的市場經濟;現代市場經濟的文明程度直接取決于市場主體的文化素質;市場主體的文化素質主要表現為技術水平和道德水準的提高。

1、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根源于現代化的客觀進程,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內在要求。

2、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作為一對范疇,具有特定的內涵:作為完整的概念,是指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是包括教育指導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行為、教育質量評估等一系列內容和環節、要素構成的系統。

4、應試教育:以選拔考試、提高升學率為目標,以考試要求為教育內容并設計課程,相應確立起一套適應考試要求的、比較穩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并由此確立以考試成績、升學率高低為主要質量評估標準的教育體系。

5、素質教育:是以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整體素質優化的人才為目標,以促進個性發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識和能力平衡協調發展為教育宗旨,并以此確立教育內容,設計教育課程,選擇相應的教育方法,以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為主要質量評估標準的教育體系。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區別:

1、從方法論角度看,應試教育以教育系統內運行的階段性目標為根本依據,素質教育則是社會經濟發展對人的整體素質要求為根本依據;

2、從功能的角度看,應試教育的內容是片面的,行為是短期的,素質教育的內容是全面的,行為是長期的;

3、從質量角度看,應試教育的人才質量是畸形的,不完整的,主要局限于為應付考試的要求而掌握的知識,素質教育的人才質量是完整的、系統的,使受教育者在不同的階段就具有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知識和能力,適應受教育著終身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過度的進程中對于人才的不同要求:

社會經濟化:――追求經濟增長高于一切,強調標準化人才、通用型人才;

經濟數量化:――實現經濟的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數量上的擴張,強調技術性人才,忽視對人才的社會性要求;

工業技術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過程中,主要偏重于對技術的應用,而不強調知識的物化、科學的力量,故強調應用性人才,忽視人才應具有的整體素質。

傳統人才觀的教育體系存在如下缺點:

1、劃一性:統一要求、統一內容、統一考試,忽視個性和創造性發展;

2、片面性:片面強調技術性、應用性知識的掌握,忽視廣泛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知識教育;

3、功利性:教育行為短期化,片面強調應試階段的培養目標,而忽視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目標的要求。從工業社會向現代社會過度對于人才的要求:

4、經濟社會化,不僅要求經濟增長,更重視社會的全面進步,旨在提高整體文明程度,推崇文化建設―――人才的綜合性,適應信息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不僅應掌握豐富的應用型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須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思維方式,具有適應整個社會文明進步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5、經濟質量化,經濟增方式由偏重純數量的擴張轉向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的內涵型發展:人才的創造性,具有獨立的不斷獲取新的知識、信息的能力,具有科學思維方式及能力,能夠創造性的勞動;

6、工業科學化、信息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僅是依據技術和工藝的運用,而是主要依靠知識的積累、科學的力量、信息的獲取與使用:人才的多樣性,及強調人才的個性發展,充分挖掘各種人才的潛能,在動態中適應經濟社會的快節奏發展。

 

新的歷史時期我國人才素質的變革的社會根源:

1、由過去單純強調經濟增長到強調社會的全面進步,由社會經濟化向經濟社會化轉變;

2、由單純強調經濟數量增長到質量效益的集約型、內含型的轉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注意強調技術應用向強調知識的經濟含量、科技含量,由技術支撐向科教興國轉變;

4、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實現經濟體制的轉變;

4、國際教育出現了大趨勢,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

 

人本化教育思潮對教育的影響:

1、教育目的:有個性的人,獨立思考,充實人性,建設的人、創造的人、和平的人、完善的人

2、教育內容的選擇上,重視傳統的人文學科,也重視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科技教育,道德、情感、意志的培養不可缺少。

3、教育方法上,強調靈感、直覺、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不絕對反對邏輯方法;自我教育法,是人本主義強調的方法;注重道德實踐、道德經驗、道德情感的結合;贊成蘇格拉底教學法。

素質的含義:

狹義的概念:是指人生來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指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解剖生理特點和感覺、運動器官的解剖生理特點。狹義的素質主要是由遺傳或其他先天的因素決定的。

廣義的素質:人在從事活動前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的品質,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

素質的特征:

潛在性;穩固性;整體性;發展性;內化性;全民性;社會歷史性;層次性。

素質與知識的區別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的總結和概括;素質則是主體身上所存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結構,是決定主體活動功能、狀況及其質量的基本因素。素質可以看作是一定的社會文化對人的行為的要求與規范在個體身上的內化,也可以看作是個體生理及心理結構與潛能向著一定社會文化對人的行為要求與規范的方向定向發展的結果。

從存在方式來看,知識可以脫離活的人體存在任何一種物化的形式,素質同人的生命與活動聯系在一起

從測驗與評價方式來看,知識可以用考試的方式評價,素質只有通過觀察人的實際活動表現來評價。除了智力、心智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測驗外,品德、能力、意志無法簡單用書面測評。

素質特征的辨證關系:遺傳性與習得性;穩固性與發展性;個體性與群體性;穩定性與變動性(時代性);自然性與社會性;功能能潛在性與效應整體性;分類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素質的結構模式。

三層次結構模式:

1、自然素質:

生理解剖特征:性別、身高、體重、骨骼、神經系統、感覺器官、運動器官

生理機能特征:體質、反應速度、負荷限度、適應能力、抵抗能力

2、心理素質:

認知素質與才能素質:智商、認知能力(注意力、感知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才能(知識、技能、熟練、創造力)

需要層次與動機品質:本能、欲望、意愿、興趣、愛好、志向、理想、信念

氣質與性格:氣質、情緒、情感品質、態度、行為方式、性格和意志

自我意識與個性心理品質

3、社會文化素質:

科學素質:經驗、知識、技能、科學理論、科學信念、世界觀、信息處理能力、勞動生產技術、職業素養、創造才能

政治素質:政治方向、民主意識、社會責任感、政治與法律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理想

道德素質:倫理知識、道德價值、道德感、自律精神、道德理想、人生觀

審美素質:審美知識、審美情趣、藝術鑒賞力、審美觀、美的創造能力

勞動素質:勞動知識、技能和能力、勞動態度、社會適應能力、交往能力、競爭能力、應變能力

五要素結構模式:

政治品德素質;文化知識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

素質教育的實質:

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是主體教育觀的體現科學化、理論化過程中的概念;素質是一個整體結構;是一個非均衡發展的結構;素質的本質是人的主體性,提高素質就是培養主體性;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分野在于教育價值觀的對立素質教育的意義;實施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的需要,素質教育是構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是向歷史挑戰也是向未來的挑戰。

素質教育的特征:

全體性,又叫全員性、大眾性;全面性,又叫整體性;主動性,又叫主體性;內在性;基礎性;差異性;實效性;綜合性;時代性;民族性;長期性。

素質教育的含義:

素質教育是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教育。人的身心發展在類型和發展水平方面都有差異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具有全面發展的教育特征,但又不等同于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他的根本特征是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既適應和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又適應和促進現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普及教育、大眾教育,體現了教育的公平與民主。素質教育是在承認教育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實踐的前提下,進而主張教育是提高人類自身的生產實踐過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職能。素質教育就是運用文化手段促進人的自然素質的社會化,使人的自然素質得到改造,融進社會的新質。素質教育是以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要將群體素質轉化為個體的素質,并通過個體素質的完善達到提高群體素質的目的。素質教育是社會需要與個體價值的統一。素質教育是潛能開發、心理品質培養和社會文化素養訓練的整體性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導向,以心理素質教育為中介,以身體素質教育為載體,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發展個性為共同目標。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

1、總體目標:

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和社會的長遠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注重培養他們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正確態度。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2、操作目標:

從培養“四有”公民出發,從“六個學會”入手,允許多種不同分類體系并存。

 

素質教育的內容

(一)、幾種觀點

素質教育內容要與素質的內在質地相聯系

人格素質:健康的自尊心、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正義感、積極的美感。

自我調節的素質:較強的適應力、較高的耐受力、高層次的控制力進取發展的素質教育:高層次的進取心、主動的敏銳感適應群體的素質:高度的協作性、全局觀的氣度。

思想道德素質:政治觀念的教育、思想觀點的教育、道德教育、情感和道德意志、行為習慣的教育和養成、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的培養。

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知識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訓練和智力、能力的培養、發展;

身體素質教育:體育知識、技能的教育,體質、體能的培養和提高,堅毅、勇敢、組織性、紀律性等優良品質的培養。

審美素質教育:審美觀、審美能力、藝術知識、藝術才能和美的創造力及高尚的情操培養等。

勞動技能教育:勞動觀念、勞動習慣、生產知識、基本技術、生產方法、生產組織、管理一般原理和方法的教育。

品德素質教育:政治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個性心理素質教育;

才智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智力素質教育、能力素質教育;

身體素質教育:運動機能的素質教育、抗御疾患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容應從素質結構的整體性著眼,分為:

自然素質(先天遺傳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先天和后天的結合)、社會性素質。

身體素質教育:在先天身體素質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身體各部分、各生理系統得到發展,一要健康,二要健全。

政治素質教育:主要解決立場、觀點、信仰問題。

思想素質教育:主要解決思想認識和思想方法問題。

道德素質教育:要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

專業素質教育:專門的知識技能和一般的文化修養。

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心理品質(智力與非智力),具備心理系統的知識,講究心理衛生,保持心理健康,具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知識與技能。

具備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思想品質,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行為習慣。

要有閱讀、寫作、計算的基本技能,具有自學能力或繼續學習的能力;具有一般的自然科學常識。

掌握一兩門勞動技術,有一定的勞動本領,健康的身體,具有現代的社會意識: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創造意識、服務意識、忠于職守的意識。

 

成材所需要的素質 素質教育的內容 

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學科興趣 知識、興趣、特長教育 

較強的能力與特殊才能  才能教育、創造教育 

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個性教育 

遠大抱負與思想 理想教育 

道德素質 道德教育 

健康體魄 生理教育 

勞動技能素質 勞動教育 

美的修養 美的教育 

  能力教育:創造性教育、動手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

一般素質(絕對素質)、專業素質(相對素質)

 

 

素質教育基本內容:

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技能素質教育;社會交往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原則:

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動態性原則;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比較

1、應試教育產生的原因

小生產與教育的片面性是應試教育產生的現實基礎,學校與科舉的傳統影響,家庭的價值取向教育機會不平等,擇業與競爭,某些政府行為,缺乏科學的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和方法。

2、應試教育的主要弊端:

使學生單一發展,嚴重違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智育目標狹隘化;重人力素質輕人文素質;阻礙教育方法的改革;浪費教育資源;阻礙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負擔過重,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加重教師負擔,加劇教師隊伍的不合理競爭,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師生關系緊張,強化考試弊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3、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對立

教育的性質與目的不同;教育的作用不同;課程體系不同;教學方法不同;教育教學的動力不同;評價標準不同;教育的結果不同;人際關系不同;

4、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不排除考試制度和必要的選拔;應試教育也能提高人的知識水平和某些方面的素質;各自與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相適應,統一于政治經濟的具體要求之中;沒有應試教育的長期發展,就無所謂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歷史的必然;相互貫通、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轉化。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主要思想障礙

影響升學論;立桿見影論;條件不足論;改革無用論;改革求全論

四、克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主要思想障礙的策略

逐步改善辦學的外部環境;盡快幫助薄弱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教育者的素質亟待提高;教育者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科研要先行。

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

1、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2、鄧小平“三個面向理論:1983年: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面向現代化:主要解決教育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向世界:主要解決教育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面向未來:主要解決教育與21世紀的關系,更涉及到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問題

3、現代系統理論:整體原理

4、心理學基礎:

羅杰斯的潛能說;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說;弗拉維爾的元認知;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教育實驗;巴班斯基關于兒童學習可能性的最優化實驗;情商理論

5、教育現代化理論

 

素質教育觀念轉變:

從教育的全民性到教育的個性化;教育要求的全面化(從片面的教育到完善的教育);傳統教育觀念必須更新;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向注重學生的內在變化;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從單純的教師的方法向轉向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化;轉變教育觀念才能改變教育上的形式主義;樹立教育素質觀;樹立全面的質量觀;樹立多元的人才觀;樹立立體的教學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中小學教師要樹立素質教育觀:

從雙基觀向智能觀轉變;從智能觀向素質觀轉變;新的學生觀:

1、人的潛能是無限的

2、人的潛能基本上是無限的

3、人的潛能是通過磨煉來變為現實的

4、人的潛能的差異主要來自后天

5、教育方法的變革是人的能力得到發展的必要條件

 

教學技能:                

計劃技能、闡述技能,導入技能、提問技能、講解技能、引導技能、舉例技能、板書技能、把握技能、節奏技能、表達技能、討論技能、討論技能、演示技能、練習技能、反饋技能、對比技能、評價技能、總結技能

人際技能:

了解技能、管理技能、期望技能、說服技能、表揚技能、說服技能、關系技能、溝通技能、示范技能、暗示技能、控制技能、感化技能、懲罰技能、家訪技能

發展技能:

積累技能、自我完善技能、鉆研技能、自我控制技能、改進更新技能、自我陶冶技能

 

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

1、影響教師素質提高的因素

教師原有學歷和專業訓練情況對教師素質提高有較大的影響;學校的設備與經濟狀況也直接影響教師水平的提高;教師生活條件也影響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必須全面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

2、師范教育改革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根本途徑

擺正師范教育的地位;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辦學;理順師范教育的管理體制;端正思想,更新觀念。

3、其他途徑:強化在職進修;提高教師待遇;優化學校管理;課堂改革: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素質教育的最大潛力在課堂;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策略: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組織:1、綜合貫通,促進教材知識的橫向聯系;2、教學內容的呈現出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統一;交往形式的優化;教學形式的選擇;教學評價的完善。

 

日本教學三態說:

第一教學:最舊式的、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教科書知識的教學。

 三大要素:教師、學生、教材

 教材扭曲:過深或過淺,造成教學的強制性或松散性

 教師扭曲:良莠不齊,造成教學實踐混亂

 學生扭曲:能力有高有低,造成教學充實、生動或阻滯或崩潰

 特征:

教師吃透教材

 教師使學生掌握自己所授的教學內容

 學生掌握的方法是教師闡述教材、學生聽講、學生死記硬背

通過測驗評定記憶的結果,根據考分評定學生的優劣

 問題:

 忽視兒童學習主動性

 把知識學習作為唯一的目的

 認為教師的講授是最佳的方法

 結果:

 削弱了人格培養

 專注于形成應試學力,忽視發展性學力

 成功與否都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第二教學:在第一教學之上加以修正。

面向學生,重視學生,著力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學習活動

針對不同學科探討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次為依據展開教學

特征:

教師鉆研教材、設定教學目標

設定達成教學目標的步驟

講究誘發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步驟方法

 設想學生對各個教學步驟會有何種反應,探討相應的對策

從引發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開展教學

 問題:

 以第二課堂為點綴,掩蓋封閉式教學的陳規陋習

 急功近利地招收某種特長的學生,在追求特長的旗號下,不顧學生的實際與愿望,實施劃一的教學。

沿襲第一教學的評價觀,崇尚考分,專注于知識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醉心于名牌學生

第三教學:是培養未來世紀新人的生存能力的教學培養能應付環境挑戰并構筑更有意義的生存方式的探索精神、創造精神、開拓精神、建設精神及其力量。第三教學是真正實現教育的中心轉移,旨在人人成功的教育。

特征:

教師鉆研教材但不是向學生灌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注重自我教育力

教師著眼點在于學生人格的形成

創造性教學模式的探索

 

 

學校教育的全面質量管理:

英國在為學校申請ISO國際標準體系資格認證指南中說:教育領域的產品指每一個學生的能力、知識、理解力和個人發展不斷地得到提高。

 

自我教育法:喚醒、強化學生自我意識;掌握自我教育方法:激發自我教育的愿望、保持適度的抱負水平、正確對待自己、借助榜樣的力量、養成良好的自我教育的習慣;培養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能力

(摘引自南京師范大學校友周峰《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有關概念]相關文章:

1.有關素質教育的論文

2.素質教育的論文

3.有關學前教育的論文

4.有關音樂教育的論文

5.有關安全教育的教案

6.古代有關教育的故事

7.有關美術教育的論文

8.有關少兒教育的美術論文

9.有關德育教育的論文

10.有關幼兒教育的的論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天天噜天天视频在线高清 | 一级全黄大片在线观看播放 | 天天综合网亚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一 | 亚洲国产日韩人妖另类 | 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