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想:教育者不是統治者

發布時間:2016-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中國青年報     2001-12-31     陳杰人 

 

     《北京晨報》12月28日報道,因為班主任老師翻看日記和書包,北京市女中學生王雪不堪精神重壓而離校出走。事后,王雪以名譽權受損為由將老師和學校告上法庭。北京市朝陽區法院一審判決老師和學校向王雪口頭賠禮道歉并支付精神撫慰金。 

     這則消息,在使許多與王雪有類似經歷的學生及其家長感到欣慰的同時,也使筆者感到振奮。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判決既是對在學校里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的正當民事權利的確認,同時也提醒了廣大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教育者不是管理者。 

     平心而論,教師翻看學生的日記、書包等個人物品,并對由這些物品反映出的諸如早戀等各種不符合中、小學生心理特征的行為傾向作出警戒性提示,這種行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反映出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和負責。從教育的角度看,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合理性,在過去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些教師對中、小學生的各種行為,比如查看隱私物品的行為,都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默許甚至是鼓勵。 

     但是,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推進,公民的個人權利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個中學生或小學生,他和社會的其他公民一樣,享有法定的民事權利,其中,個人的隱私和名譽不受非法侵害,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教師出于何種目的,只要其行為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對學生的正當民事權利構成了侵害,就有可能承擔不利的后果。 

     分析某些教師翻看學生日記等行為的心理動機,筆者認為,除了直接的“關懷”外,從根本上講,還是教師和教育機構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夠準確所致。 

     幾千年來,“師道尊嚴”等傳統教育的管理思想在我國社會特別是教育者心中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影響。除了無原則地維護教師的各項尊嚴之外,類似“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種相對于學生而言高人一等的教育者角色定位依然左右著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認識。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教師以及學校總把自己視作學生的統治者---既然是統治,就有權干預被統治者的一切---除了學習要好好地管,學生的其他各方面都可以干預。 

     上述認識誤區,既存在于很多教育者心中,也存在于社會之中。很多時候,只要沒有出什么大事,家長一般能夠容忍教育者對自己子女民事權利的侵害,至于學生,多數只能忍氣吞聲。這種消極容忍,也使一些教育者在尊重學生民事權利意識方面被淡化。 

     為什么在整個社會一直呼吁尊重學生的各項法定權利的時候,侵害學生正當權利的事例卻仍時有發生?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教育服務意識仍然沒有被社會特別是教育者所接受。如果教育者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活動是一種服務行為而非統治行為,他們就會意識到---在民事權利義務方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處于平等的地位。 

     怎樣才能讓教育服務的觀念深入人心?除了職業道德教育外,出幾個“王雪”案件,也許不失為一件好事。 

 

[教育隨想:教育者不是統治者]相關文章:

1.開學隨想日記

2.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論文

3.秋夜隨想生活隨筆

4.新年隨想散文大全

5.中秋節美文:中秋隨想

6.公交車上的隨想

7.新年的隨想散文

8.心之隨想_隨筆散文

9.開學隨想周記參考

10.關于工作的隨想隨筆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一本 | 午夜一级a成年大片在线 |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伊人精品青青草原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