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縣教育委員會教研室 張佐才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施課程計劃的主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們在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探討“面向全體,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明確教學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明確教學目標。如果目標不明確,課堂教學就無法談優化。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加強對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的研究,做到三個熟悉:一是熟悉教學大綱,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學生。弄清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知識和能力“訓練要求”有108項,初中語文教材172課,課文中“訓練點”有185個。在此基礎上,要將108項“訓練要求”和185個“訓練點”落實到每一個學段、每一冊教材、每個單元、每篇文章乃至每節課中,然后分析其中的“訓練要求”和“訓練點”哪些是淺易、低層次的,哪些是準層次,哪些是難度較大、高層次的。最后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測試,同時對學生的思想、性格、習慣等進行了解,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有利于根據“訓練要求”和“訓練點”的難易和學生的實際,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如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十九課《懷疑與學問》的教學目標:
二 激發學習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產生于認識和需要,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的濃厚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能動性。因此,激發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動活潑而又最豐富多彩的學科。語文教學關鍵在于教師不要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課端激疑。上課伊始,通過教師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如同行已探索出的背景介紹式、故事引路式、懸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課端激趣方法,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同時加以改造。二是課中持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如《變色龍》的教學,如果教師死抱課文,逐段分析,學生就會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但如果抓住一個“變”字,將奧楚蔑洛夫審案,態度前后進行對比。赫留金的手指被狗咬傷,合情合理,狗卻依仗人勢,安然無恙。“狗帳人勢,欺壓百姓”的沙皇走狗奧楚蔑洛夫最后裹緊大衣揚長而去。可以說這條“哈巴狗”遇見窮人就狂吠,遇見富人就搖尾。這樣就可讓學生“窺一斑而全豹”。從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媚上欺下,了解了18世紀末期社會是非顛倒,沙皇統治的反動,社會的黑暗。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會產生濃厚興趣,為優化課堂教學創造條件。三是課尾延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
三 改進課堂教學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途徑
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不利于學生素質教育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弊端,我們根據“目標明確,量度適中,節奏合理,方法得當”的基本要求,吸收目標教學和嘗試教學的精華,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初步探索出“目標嘗試式”的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探索新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教師適當點撥,或引導學生再探究,尋找到結論,發展智能。使課堂教學過程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向教師積極啟發誘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的過程轉變,努力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特色,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其操作步驟是:
1.展標定向。即課前出示目標,使師生共同明確教學方向,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這個環節一般在導入新課(2分鐘左右)后,可以采用幻燈、小黑板等出示,學生齊讀,增強共識。明白這節課要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時間3分鐘左右。
2.嘗試自學。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難點和知識要點,設計出導學要點(或問題),為學生嘗試自學打下基礎,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導學要點(或問題)出示后,學生即可嘗試自學,通常采用速讀法,迅速找出導學問題的答案。時間5--10分鐘左右。
3.組織討論。即根據導學要點及自學體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爭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因為學生自學理解的知識不一定完全準確、全面,因此組織學生分組(一般前后桌4人為一小組)討論,每人都要充分發表意見,不重復地回答出一個問題。時間5--8分鐘左右。
4.答疑解疑。即師生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信息雙向交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自學討論中尚未不能自行解決的疑難問題,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啟迪思維,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形成理性認識。一般采用初讀明文(即學生初步感知教材后,明確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精讀明理(即在學生感知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答疑解疑,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品讀明法(即通過慢嚼細咽,弄清作者是任何寫的)。答疑解疑一是要堅持教師答疑解疑與學生答疑解疑相結合,可采用全班學生討論解答,這樣訓練面大、受益面廣,學生都不能回答的再由教師解答。二是要堅持集中答疑解疑和分散答疑解疑相結合。三是堅持直接答疑解疑和提示性答疑解疑相結合。四是堅持及時答疑解疑和延遲答疑解疑相結合。時間在15分鐘左右。
5.檢測總結。即通常所說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也叫形成性檢測),它不僅是鞏固知識、信息反饋的過程,而且是查缺補漏的過程。就閱讀課而言,形成性檢測一般包括:對課題的理解程度、對重點字詞句段的理解程度、對整體結構的把握程度以及課文重難點、特點的掌握程度等。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發人深思,余味無窮的結尾。時間5--7分鐘左右。
四 滲透學習方法指導是優化課堂教學的落腳點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掌握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是創造型人才所必須的,如何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是我們“目標嘗試式”教學模式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協調教法與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矛盾統一體。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學生“如何學”。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發展的規律,研究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教學方法,使教法與學法協調同步,從而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二是加強指導與訓練。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教師特別注意做好示范,與學生一起學習,引導學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時教師注意學習方法的訓練,促使學生動腦,學會獨立思考,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動口,提高表大能力;促使學生動手,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促使學生動眼,提高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逐步學會學習。三是注意反饋與矯正。教師要隨時收集學生學習信息,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方法情況,獎優罰劣,及時糾正學生的學習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總之,在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必須以優化課堂教學為核心,加快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在教學中面向全體,突出鮮明的主體意識,以老老實實的教學態度,撲樸實實的教學風格,扎扎實實的教學效果,探索出一條能體現素質教育的語文教改之路。
原作者:不詳
來 源:不詳
[優化課堂教學 實施素質教育 培養創新能力]相關文章: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4.大學科技創新能力論文
7.小學課堂教學教案
8.化學課堂教學評語
9.高效課堂教學隨筆
10.課堂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