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教學的現狀看,許多教師導言過長,頗有“喧賓奪主”之勢;板書過多,侵占了課堂寶貴的時間;重復羅嗦,把課堂時間用來唱“催眠曲”;苦口婆心,一講到底,自以為是抓緊了時間,其實是把學生當做時間的奴隸。凡此種種,都說明課堂教學的時間管理缺乏計劃性和科學性。
要科學管理好課堂教學時間,必須明確三個觀點。其一,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質量不成正比。其二,要正確認識在教學時間使用上的得失關系:沒有學生精神松弛的時間上的所失,就不可能有“記住所學的全部知識”的所得。其三,要明確“一張一弛”“疏密相間”是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
那么如何管理好課堂教學的時間?
1.任何時候不要把學生置于被動地位.教學中時間的使用雖是一個變動的量,它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和教學過程的轉換而轉化;但教師的藝術匠心就在于如何調控它,使學生不做時間的奴隸.教師不該講的講了,學生不該練的,卻被迫去練,學生成了時間的奴隸.如果教師講的正是學生迫不及待要聽的,學生仍處于占有時間的主動地位.如果教師在學生需要認真思考和動手練習的時候,適時地安排了時間,學生就會因獲得了滿足感而充分利用時間。二者殊途同歸,學生都處于時間的主動地位。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凡是缺乏教育機智的人,都信奉長篇說教的效用。”教師的“長篇說教”和學生的“被迫學習”,二者也是殊途同歸,學生都處于時間的被動地位.
⒉調動不同感官,提高單位時間效率。在同一感官上,興奮點維持的時間(即所謂穩定性)是有限的,特別是中學生要使這種“穩定性”超越限度的保持,就要變換不同感官,讓大腦不同部位的細胞交替地興奮,使大腦在45分鐘之內始終保持亢而不衰、奮而不倦的狀態,從而提高課堂單位時間的效率。在教學中眼,耳,手,口,交替進行,有機結合,讓不同感官上激發起來的興奮點,象“接力棒”一樣彼此銜接,創造課堂教學時間最經濟最有效的價值。
⒊進行愉快教育,向45分鐘要質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情緒不高,教學時間將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因此教師要精神充沛,滿腔熱情,以昂揚的教學激情去點燃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心曠神怡中吮吸知識的乳汁,在律律有味的品嘗中,情不自禁地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在聚精會神的不知不覺中,感到45分鐘的短暫。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可以用學生對45分鐘的感覺來衡量;感到漫長,則是失敗的;感到短暫,則是成功的,所以,高明的教師提高教學的時效,總是運用感情投資:穩定學生情緒,尊重學生人格,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嚴于律己,寬于待生,藏之于批評和訓斥,揚之于表彰和勖勉……這是一種隱性的時間效應也是向45分鐘要質量的最佳手段。
⒋要管好教學時間,必先“備”好教學時間。不少教師只知道要備課本,卻不備如何“管”好教學時間,課前綢繆好45分鐘,應該是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筆者比較過兩節語文課:都提前10分鐘結束新課,一個老師讓學生看書復習、鞏固,直到下課;另一個老師用4分鐘(根據內容而定)讓學生熟悉當堂所上的內容,然后出示事先準備好的要學生回答的3個問題,再用3分鐘檢查反饋(有口頭、有書面),又用3分鐘師生共同評判、鞏固,最后教師1分鐘總結。其效果迥異:前者松馳、沉悶、低效,后者緊湊、活潑、合理。
最后要提及的是,課堂教學的時間管理要科學,科學的依據只能是教學內容的實際,而不能用一個“模式”去“肢解”45分鐘。
[如何科學管理好課堂教學時間]相關文章:
5.小學課堂教學教案
6.化學課堂教學評語
7.高效課堂教學隨筆
8.課堂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