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蘭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說是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開放式的大教育環境中,通過學校內部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及通過指導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學生心理施加積極的、正面的影響的一種模式。其具體內容包括:傳授心理知識、學科滲透心育、創設教育情境、堅持行為訓練、搞好課外活動、優化校園環境、實施心理測量、開展心理咨詢、改善家庭環境、爭取社會力量等。這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特建議如下:
1、要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加強領導。各學校應成立心理服務中心,確定一名領導負責指揮全校的心理教育。下設由聘請來校的醫院心理衛生專家、政治教師或輔導員組成的心理輔導組或咨詢室,開設心理衛生“專家門診”。初、高中分別增設心理健康課、心理活動課和心理衛生講座等。
2、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學生實際確定教育目標,突出時代性和差異性。首先,要確定教育宗旨:(1)預防心理疾病,排除心理障礙;(2)開發心理潛能,提高人生素質;(3)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其次,要制定教育目標:即較高的認知水平,豐富而積極的情感,堅韌不拔的意志,正確的需要與動機,健康興趣與愛好,遠大的理想,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高尚的情操,豁達的胸懷,堅定的信念,適應環境的能力(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己)。初中以學會悅納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自理、自立、自律、自強為主;高中以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掃清成才之路上的障礙為主。
3、要依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突出連續性和序列化。內容包括學習心理、情緒與感情、需要與動機、人際交往、性格鍛煉、意志訓練、青春期性生理與性心理、人生觀與世界觀、擇業指導、生活事件輔導、心理疾病預防等方面。初一、二年級分別以解決過渡階段實際問題、幫助安全度過青春期為主,開設少男少女課堂,突出人生教育;高一、二年級著重回答學生于成功路上熱衷探討的問題;初、高三畢業班則以重新認識自我,認識環境,增強自信心,學會自我調節為主。
4、要強調學科滲透、施教,突出一致性和網絡化。即整體規劃與學期計劃,要明確規定教職工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注意發展學生個性、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從而形成教書、活動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合力,構建縱橫結合、內外結合、學校與家庭及社會結合的立體教育網絡。
5、要重視主體作用,突出內心體驗和自我完善。為促使學生自盛自悟、自助、自強、自己主宰自己,必須在心理課上避免單純灌輸式,要采取多種自我教育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在思想教育和學科興趣小組活動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使活動具有情境性和實踐性;在心理咨詢活動中,要堅持以發展性咨詢為主,立足開發心理潛能,啟發學生自我領悟,促其正確歸因,選擇最佳決策。
6、要協調人際關系,突出抓好學校和班級心理環境建設。學校內部各種角色的和諧一致,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狠抓學校和班集體心理環境建設,會使領導、教師、學生間建立起心理相容、困難相助、情感相通的真誠友誼,形成內聚力。如開展“創學府環境,建一流校園”及“××中學生形象”大討論,可在學生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作用。同時,還要提高隊伍素質,突出教師的心理角色;擴大實踐基地,突出在大環境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指導家庭教育,優化家庭環境;堅持科研為先導,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途徑,構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模式,以期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發展個性特長,塑造21世紀合格人才的目的。
[如何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關文章:
3.構建和諧校園標語
5.高校管理模式論文
10.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