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有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叫游學(Study Abroad),它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馬可波羅周游中國,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中外學者訪問交流,其實質就是游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行走都是增進學識,培養品質,開闊眼界的好方法。還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里嗎?《岳陽樓記》也好,《醉翁亭記》也好,無非都是游山玩水的結果。今天,我們沒有機會“游山玩水”,更無從游出境界,玩出水平,但我們可以體驗古人怎么游出境界,玩出水平。請打開課文《游褒禪山記》。
二、多媒體出示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三、讀課文
第一遍齊讀,讀準字音。讀完后,糾正認讀錯誤,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讀音。
第二遍齊讀,讀出韻味。讀完后,指出斷句的不足(解決節奏問題)、語氣的不足(解決文言文虛詞在文章韻味中的重要作用,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在讀法上的不同)
第三遍默讀,理解文意。
1、下發點讀用《游褒禪山記》。在讀準字音、揣摩韻味的基礎上,嘗試用點讀法脫離書本初步翻譯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句。
2、互相探討,嘗試解決一部分不懂的字、詞、句。
3、打開課文,對照注釋,再解決一部分不懂的字、詞、句。
4、課代表收集全班尚存的疑難點,歸類后上交老師。
第二課時
1、抽查上節課所學內容。
(1)抽讀
(2)抽字詞句掌握情況
2、共同探討尚存的疑難問題。
講清文意推斷方法或理解過程
3、歸納重要虛詞、實詞、文言句式
(1)重要虛詞歸納
其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它的)址 以故其( 那 )后名之曰“褒禪”
距其(那)院東五里,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它)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其(代石碑)文漫滅,獨其(代碑文)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其(它,代華山洞)下平曠
問其(它的)深,則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窮也 入之愈深,其(助詞,無義)進愈難,而其(助詞,無義)見愈奇
然視其(它的)左右 蓋其(它,代洞)又深,則其(代游客)至又加少矣
既其(助詞,無義)出,則或咎其(那些)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以其(他們,代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其(表反詰語氣)孰能譏之乎
后世之謬其(它的)傳而莫能名者
多媒體出示“其”的相關知識
于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在)其址 于(對)是余有嘆焉
古人之觀于(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至于(表處所,可以不譯)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
于(對)人為可譏 余于(對)仆碑
以
以(因為,介詞)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以(因為,連詞)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由山以( )上五六里 以(因為,連詞)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連詞,相當于“而”,表并列關系)近,則游者眾;險以(同上)遠,則至者少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表承接關系)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用來,表憑借的手段)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表憑借,用來)至焉 余于仆碑,又以(因,由,介詞)悲夫古書之不存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古今同義)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
而(表承接或并列)卒葬之 而(因而)記游者甚眾
其進愈難,而(然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因而)欲出者
來而(表承接)記之者已少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表并列)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而且,表遞進關系)無不在也
而(然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因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于幽暗昏惑而(卻)無物以相(xiàng)之
盡吾志也而(卻)不能至者
(2)重要實詞
做研討與練習二
(3)多媒體歸納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重要句式
第三課時
一、問題探討:
1、一般游記怎么寫?本文怎么寫?
游記是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它通過描寫記敘旅游過程中的見聞,如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表達作者的真實情感。主要有定點換景、定景換點和移步換景等寫法。
本文以什么為主?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
有記敘嗎?有。
哪些是記敘?
第一段緊扣題目,說明褒禪山命名的由來,辨釋“花山”之“花”乃“華實”之“華”的誤讀。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的行蹤。
第二段全是記游,先略述前洞、后洞概況,突出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征:前洞平曠,游者眾;后洞“好游者不能窮”。然后詳寫游后洞經歷。
第一段為什么要寫考證山名由來?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為歸依,內容上環環相扣,為后文(第四段)議論埋下伏筆。
第二段游覽后洞,寫了哪些美景?沒寫什么美景。
重點寫什么?
半途聽了倦怠者的話怕火把燒盡,退出洞來,后悔萬分。
為什么這樣寫?引出下文(第三段)議論。
2、在第三段中作者集中抒發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體會,主要圍繞哪三個字展開?
志、力、物
討論:結合課文,三者之間,你認為哪一點最重要?為什么?
“志”。“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盡吾志”的理解。
首先要有自己的志向。因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非有志者不能至”。
作者認為人應該立下什么志向?要看到險遠之處的奇景異觀--遠大的志向。
為什么“志”的前面用“吾”來修飾?
強調志向對于自身的重要性,只有有自己的志向,才能不人云亦云,“隨以怠”,才能愈深愈進。
你覺得“鳳姐”“芙蓉姐”“小月月”“我爸是李剛”等有作者認為的“志”嗎?“旭日陽剛”組合呢?
其次要盡自己的志向。
“盡”是什么概念?竭盡,毫無保留。
盡志其實就是盡什么?
盡力,盡物。竭盡全力,竭盡一切有利條件。
竭盡全力意味著什么?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沒有手,學會用腳彈鋼琴;不能動,學會用腦來思考;父親癱瘓,母親跑路,天真少兒苦撐家的幸福;
“聽不見全世界的聲音,就讓全世界聽見你的聲音;看不到世界,就讓世界看到你”
你有相助的“物”嗎?
每個人都有。“物”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陪伴一生的母愛、友情、鼓勵、期盼、愛心……其他精神力量。竭盡一切有利條件,意味著讓母愛點燃前行的動力,讓期盼成為奮起抗爭的勇氣,把激勵看做沖鋒陷陣的號角,把愛心當做決戰沙場的擂鼓……
3、齊讀三、四段,再次感悟“志”“力”“物”三者的含義和關系
4、嘗試背誦
5、作業布置:完成本課基訓
附:課文點讀練習
褒禪山亦謂( )之( )華(huā)山 ,唐浮圖慧褒始舍( )于( )其( )址( ),而( )卒( )葬之( );以( )故其( )后名( )之( )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 ),褒之廬冢(zhǒng)也( )。距其( )院東五里,所謂華(huā)山洞者( ),以( )其( )乃( )華(huā)山之( )陽( )名( )之( )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其( )文( )漫滅( ),獨其( )為文( )猶( )可( )識( )曰“花山”。今言( )“華(huā)”如“華(huá)實”之( )“華(huá)”者,蓋( )音謬( )也。
其( )下平曠,有泉側( )出,而( )記( )游( )者( )甚( )眾( ),所謂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 )甚( )寒,問其( )深,則( )其( )好( )游者( )不能窮( )也,謂之( )后洞。余與( )四人擁( )火以( )入,入之( )愈深,其( )進愈( )難,而( )其( )見愈( )奇。有怠而( )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 )盡( )。”遂與( )之俱( )出。蓋(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 )視( )其( )左右( ),來而( )記之( )者已少。蓋其( )又深,則其( )至( )又加( )少矣。方( )是( )時,余之( )力尚( )足( )以( )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 )出,則( )或( )咎( )其( )欲出者,而( )余( )亦悔其( )隨之( ),而( )不得( )極( )夫( )游之( )樂也。
于是( )余有嘆( )焉( ):古人之( )觀于( )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以( )其( )求思之( )深而( )無不在也。夫( )夷( )以( )近,則( )游者眾;險以( )遠,則至者少。而(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 )觀( ),常在于( )險遠( ),而( )人之( )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 )止也,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 )又不隨以( )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 )無物以( )相(xiàng)( )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 )人為( )可( )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 )孰( )能譏之乎( )?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 )悲( )夫( )古書之( )不存,后世之( )謬( )其( )傳而( )莫能名( )者( ),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 )學者( )不可以( )不深思而( )慎取之( )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國平父(fǔ)、安上純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安王某記。
鄭小明
[游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必修一數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