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市城區學校初一年級校際聯動語文集體備課教案
課 題 往事依依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2 整合時間 9月3日
主備人 顧敏 授課人 授課時間
教 學
目 標 欣賞本文優美的語言,提高欣賞散文的能力;體會文章的情感,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重 點 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詩句的含義及其作用
難 點 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對自己喜歡的句子談出自己的感受
突 破
策 略 引導學生誦讀詩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仿照作者的寫法,寫老師講課的情態和自己聽課的感受。
課 前
準 備 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掃清文字障礙;收集文中出現的古詩文并了解大意
教 學 設 計 詳 案 集體交流意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會留下一串串成長的足跡,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一樣,有一些我們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們卻永遠地刻在了腦子里,因為這些事情震撼過我們的心靈,或者給過我們深刻的啟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一篇敘事散文《往事依依》。(板書課題)
二、 預習檢查
1、 生字預習
徜徉(cháng yáng) 煙波浩淼(miǎo) 晦(huì) 青女素娥(é)
嬋(chán)娟 絢(xuàn) 鏤(lòu) 心曠神怡(yí)鐫(juān)刻 諄諄(zhūn)
2、形近字
嘹、繚、潦 諄、淳 晦、悔
3、詞語解釋
依依 搜索枯腸 徜徉 浩淼 心曠神怡 眼花繚亂
三、 作者簡介
于漪 (1929- ),女,江蘇鎮江人。195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教育系。歷任上海市楊浦中學語文教師、校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特級教師。
主要著作有《于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等。
她上課 注重“教文育人” ,認為講課要有情趣,應把學生帶入文學的情趣中,做到聲情并茂,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一次在講課時朗讀《祖國啊,我的母親》,讀到動情之處,于老師真的聲淚俱下,聽課的師生無不為之震撼。
文題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應河南〈〈中學生閱讀〉〉編輯部一再邀請寫的,刊登在〈〈中學生閱讀〉〉(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憶黃金時光”欄目上。文章題目顯示了對美好往事的深深懷戀之情。
四、 整體把握
1、 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憶了哪幾件留戀的往事呢?你能有一個簡練的句子概括嗎?重點寫了哪件事?
明確:回憶一 小時侯看山水畫和<<水滸傳>插圖,猶如身歷其境.
回憶二 學生時代讀<<千家詩>>編織了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
回憶三 兩位國文老師誦讀詩歌的情狀,在我心中雕鏤出鮮明的印象.
回憶四 老師的教誨銘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點寫了第三件事。
2、這幾件事是怎么銜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過渡語句或語段?(分組探究)
事與事之間都用了承上啟下的語言,使得文章非常緊湊而有自然。引導學生指認、朗讀這些語段。
五、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共7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對往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對幾件往事的回憶。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憶初中求學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發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憶小時候觀圖如身臨其境、樂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讀書給學生時代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樂趣,引出對讀《千家詩》的美好回憶。
第4段:詳細描繪讀《千家詩》益智怡情,給"我"的生活帶來濃郁情趣。
第5段:回憶初中讀書時聽國文老師講課而怡情明理、激起課外閱讀興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憶老師諄諄教導使我受益終身,篇末點題,再次強調回憶美好的往事對"我"的激勵作用。
六、 作業及預習
作業: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腸(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鏤( ) (6)慷慨( )
(7)嬋娟( ) (8)鐫刻( ) (9)諄諄( )
(10)銘刻( ) (11)芳菲( ) (12)絢麗( )
2.在下列句子的橫線上填寫有關詞語,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1)幾十年過去,不少事情已經________,有的搜索枯腸而不可得。
(2)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的,竟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
(3)這種感情________了整個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
預習:第5至7段,圈點出你認為寫得生動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 默讀課文,解讀探究
1.課文題目為什么定為"往事依依"?
這時有兩個因素,一是課文內容要切合給中學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學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縈繞胸懷,十分留戀,故用'往事依依'為標題。""依依"一詞,釋為"形容留戀,不忍分離",課文題目中是"縈繞胸懷,十分留戀"的意思。
2、 首句“年華似流水”作為全文的開頭,隱含了作者哪些細微的感情?
明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述了時光接連不斷的特點;多想讓逝去的光陰再回來,充滿了對美好童年的無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銘心的、美好的,這樣使得下文的轉折更加強烈,“不少”與“幾件”,“模糊”與“歷歷在目”形成鮮明對比,引出對幾件往事的回憶。這是作者五十多歲時寫的回憶文章,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在回憶往事,能不感慨萬分嗎?
3、 理解第二段的“看畫”“讀〈〈水滸傳〉〉”
學生默讀課文第二段,在默讀過程中勾畫出第二段“看畫之樂”“賞畫入迷”
的詞語:百看不厭 凝視 徜徉 甚得其樂 樂在其中 身臨其境 津津有味
4、 回憶二在寫作上的明顯特點是什么?
明確:讓學生明確描寫讀詩詞的情景,可以引用相關的詩句,并且從作者領悟感受的角度去寫,春、夏、秋、冬的順序排列又顯示了文章的條理性。
5、 第四段寫的是讀〈〈千家詩〉〉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第三段承上啟下,概述讀書給學生時代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樂趣,引出對讀〈〈千家詩〉〉的美好回憶。“編織我美麗的生活花環”與“讓人看不上眼”形成鮮明對比,顯示了石印本〈〈千家詩〉〉的魅力。
6、一年之中,風光流轉,陰情雨晦,日麗藍天,風云變幻,真是美不勝收.四季風光就活生生地展現在前:
春: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詩: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
春城無處不飛花 (唐)韓翃<寒食>
全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夏:綠樹陰濃夏日長 (唐)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濃蔭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夏季天長了,綠樹枝葉茂盛,樹陰非常濃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題榴花>
全詩: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臺落絳英。(五月石榴花盛開,紅艷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奪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嬋娟。(唐)李商隱<霜月>
全詩: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冬: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全詩: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二、 品位語言
1、 學生默讀課文(5-6段),哪些詞用的好,哪些句子寫的美,能打動你的內心,把它讀出來,說說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讓學生充滿感情朗讀這兩段
2、齊讀第7段
(1)最后一段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要抓住哪些詞語細細品位?
(2)作者為什么要回憶往事?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
明確:(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應,再次扣題,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對“依依”“喚”“催”等詞語細細品位。
(2)回憶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話來回答“喚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斷奮進”。
3、作者為什么要選擇跟讀書有關的幾件往事來回憶呢?
因為這幾件事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義是豐富的,這些與讀書有關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長的源泉----少年時代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
三、 閱讀思考
為什么說“多讀書,讀好書,能豐富知識,增添智慧,成為一個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課〈〈為你打開一扇門〉〉中的話加以解釋嗎?
“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一種知識的積累,一種智慧的積累,一種感情的積累。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增長人的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
四、 作業及預習
作業:1、寫出文中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句。
2、讀文聯想造句。
那時讀《水滸傳》,會不知不覺把焦山一帶風景當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濤、黃安率領的官軍在茫茫蕩蕩的焦山下,在蘆葦水港中走投無路、狼狽逃竄的情景,猶如身歷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讀……會不知不覺地……我似乎……猶如……
預習:《幼時趣事》
課內練習 下列詞語中共有四個錯別字,先用橫線標出,再將改正的字寫在橫線上。
風雨如晦 記憶尤新 津津有味 走頭無路
紅紫芳菲 心曠神貽 油然而生 談笑風聲
按春夏秋冬的時序排列下列詩句。(只排序號)
①“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③“綠樹陰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課后練習 寫一段描寫表現你印象最深的老師講課時的情態,要求用上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
教
學
反
思
課后了解到很多學生其實關注到了第四段的詩句寫得很美,很打動人,可是因為不知道怎么來評價詩句,而避而不談。從這里發現對學生上課的表情、心思觀察還不夠,沒有看出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態。對學生大膽嘗試的鼓勵以及對問題的“友情提示”還不夠。
在學生大量背誦了相關詩歌之后,我的收束有些草率,應該讓學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或背誦我的課件中挑出來的幾首詩,提示一起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之后再強調朗誦背誦詩歌的重要性,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豐富。
興化市城區學校初一年級校際聯動語文集體備課教案
課 題 十三歲的際遇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2 整合時間 9月3日
主備人 顧敏 授課人 授課時間
教 學
目 標 1、反 復誦讀和識記,積累和豐富語匯。
2、讓學生領悟人生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3、在朗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線索
重 點 感悟和領會文章的字里行間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的感情。
難 點 誦讀體味文章詩意盎然的語言,積累豐富自己的詞匯
突 破
策 略 反復誦讀課文,品味優美語言,把握作者劇烈跳動的思想脈搏,教師適當點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
課 前
準 備 預習課文,自查工具書,解決字詞句障礙
教 學 設 計 詳 案 集體交流意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十二、三歲正是充滿幻想,憧憬未來的年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志當存高遠”只要去努力,我想信你們最終會取得喜人的成績,夢想一定會成功的!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十三歲就走進北大校園的少年-------田曉菲。
(二)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1、由學生上講臺,請別的同學認讀并解釋自己卡片上寫的詞語
2、分男女生對讀下列兩組詞語(幻燈片)。
際遇 絮語 惆悵 沉淀 塵緣 犀利 嗚咽 似曾相知
穹窿 凝垂 紳士風度 茫然若失 迷離 安恬 白駒過隙
通出曲徑 涉足 擷取 徜徉
(三)指名三同學朗讀課文三個部分,其他同學用心聽,認真看書,認為值得欣賞的地方,做個記號。
(1)評議朗讀情況。
(2)交流欣賞的句段。
(四)整體把握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章的三個部分各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小組討論交流歸納。
第一 部分我進入北大,實現了童年的夢想。(向往北大)
第二部分三年里的學習和收獲 (傾吐衷情)
第三部分我是不系之舟 (抒寫抱負)
師生共同摻合文章核心:
文章的學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北大的向往,熱愛和感激之情,表達了自己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五)品讀精彩語段。
要求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剛剛找出的精彩章節。品味字里行間的感情,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讀給自己小組的人聽,再在全班交流展示。朗讀方式可以多種。可以分組讀,分男生、女生對讀。讀后由學生評,然后教師小結,并給以及時鼓勵。
(六)作業
1、摘抄精彩語段,寫在摘抄本上。
2、預習第二部分。
第二課時
(一)聽寫三句話
1、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 我感到驕傲。
2、不管兩岸風景變 換 ,河上卻始終有著渴望擁抱未來的船客,有著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
3、沒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
(可安排一名學生直接在幻燈片上書寫)寫后評議。
(二)結合書后“探究練習”的二、三題,在學生反復誦讀這三句話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練習題。
點撥:第一句:這是雄壯的誓言,這是自信的表現,從哪里可以看出?
點撥:第二句:風景------比喻北大的社會和時代背景。
河---------比喻前進的道理歷程(90年 )
船客------比喻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學子。
舵手與船工----比喻北大的導師和教師。
點撥:第三句:不系之舟-------不受環境束縛,始終勇往直前,駛向理想的彼岸的一種充分自信,充分開拓和創新的精神。
試著背下這三段話。
(三) 過渡:研讀第二部分
1、過渡語:同學們在課文的第二部分,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字里行間透著靈氣,作者的心靈躍然紙上,她用詩一般的話,飽含激情地傾吐了自己對北大的熱愛之情。思想一下,在北大的三年中,給她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讀北大的書,愛北大的人)。
2、研讀探討
分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老師下發的圖表(見教學參考)。
3、討論 交流品味。
(四)、小結語
同學們本文作者是個早慧的人才,13歲就上大學,讀初中時就向全國出版了自己的詩集,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情感飽滿 ,思想豐富,文采動人的美文,我們雖然難以跟她比肩,但我們應該從她成才的故事中吸取什么呢?那就是自強、執著、大 量的閱讀、思考、渴望創造等,希望大家能學習作者的這些精神,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能早日成才。
(五)、作業
1、反復誦讀,對重點語段,要熟讀成誦。
2、寫一篇讀后感,也可針對自己最欣賞的章節,寫一段書評。
附一:探索資料
作者簡介
田曉菲,天津人,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詩和其他文學作品,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書呆子”,后來又學寫作,并在初中時出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她的詩作還獲得“世界兒童詩歌比賽”的國內獎。1985年十三歲(近十四歲)時,在天津十三中讀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后來,她又出國留學。這篇文章是她十六時,也就是她讀三年級時,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周年寫的。
下面是田曉菲發表于1985年第4期《兒童文學》的一首詩。
露
我在嫩綠嫩綠的草葉尖上
我在張開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沒有向人們說:“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滅
我不是星星的眼淚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純潔的甘露
很少有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緊
陽光嫵媚的清早
我會升華成一朵
美麗的潔白的云
課內練習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課后練習 小作: 為自己刻畫一幅理想藍圖(不少于400字)
教
學
反
思
《十三歲的際遇》是散文鑒賞的分水嶺。既承接了前邊課文又對今后的散文自學起到了領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設疑、討論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上述認識,我采用了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學、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興化市城區學校初一年級校際聯動語文集體備課教案
課 題 幼時記趣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2 整合時間 9月3日
主備人 顧敏 授課人 授課時間
教 學
目 標 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想象能力。文中作者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為學生學會想象提供了范本
重 點 反復誦讀,理解品位文中的童真童趣。這一學習目標是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課文的內容確定的,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 點 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突 破
策 略
通過多讀課文,自由討論,自由交流,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通過寫作訓練,明確細致觀察和想象奇特的關系。
課 前
準 備 準備自己小時候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以備課上交流。
教 學 設 計 詳 案 集體交流意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童年》)聽了這首歌老師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你們呢?的確,一想起童年的生活,那份自在,無憂會悄然爬上心頭,童年是美好的,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美好的童年。常人,今人如此,古人,名人也不例外。說到這同學們能聯想到哪些名人或偉人的童年趣事呢?名人的童年也和我們一樣充滿了童真,童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以下清代文學家沈復寫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時記趣》
二、作者簡介及釋題:下面請同學們看書下注釋1,哪一位同學能夠告訴老師你從注解1中了解了什么?(學生介紹,教師補充。出示多媒體)
沈復他是一個落魄的商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中寫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詩句,然而沈復并非如此,不信我們一起去看看這篇文章,相信學過此文后,你們會感受到人情之濃,趣味之真。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這個題目看,課文的重點應落在哪一個字上?(趣)
三、學習課文
1、 初讀課文,感知童趣。
(1)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出示多媒體)
童稚 藐小 鶴唳 怡然 土礫 溝壑 項為之強 龐然大物 癩蝦蟆
解釋下列詞語。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擬作 項為之強 素帳 鶴唳 怡然 鞭數
(2)同桌互讀,注意停頓、節奏。
2、 細讀課文,感知童趣。
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務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下面的時間讓我們拿起書讀課文。(多媒體出示文言文誦讀要求)
(1)找同學讀,其他同學評讀。(可以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指導:讀出輕松、愉快、自得其樂這樣的語氣和感情。
(2)課文我們已經讀過,下面四人一組翻譯課文,找出組內共同的疑難詞句。
(3)課文同學們都明白了,誰能告訴老師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寫了幾件事?(出示大屏幕板書)
3、 賞讀課文,追趣,憶趣,說趣
(1) 這篇文言文僅用了221個字就生動地敘述了作者兒時自以為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下面同學們再仔細讀一遍課文,邊讀邊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交流。
(2) 沈復的童年讓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學也想起你的童年了吧?說說你的故事?
4、 再讀課文,議趣。
(1) 再讀課文。
(2) 討論:平常的事物,作者為什么會覺得新奇有趣?
明確: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必然會有無窮樂趣,必然會寫出好文章。
5、師生齊讀。
四、作業 休息日到公園或野外去,從大自然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仔細觀察,把你的感受寫到日記里去。
小結:學過本課后,老師希望你們能夠積累到一些好的詞匯,(明察秋毫、龐
然大物、怡然自得等)。語文教材是一座富礦,你們要學會去開采。老師
更希望你們能不虛此行,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到作者童年時豐富的想象和
天真爛漫的情趣,能夠洞察到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用心去
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吧!
板書: 觀蚊如鶴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課內練習 解釋一詞多義:
①之 時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觀之( ) 心之所向( ) 項為之強( )
②觀 昂首觀之( ) 作青云白鶴觀( )
③以 徐噴以煙( ) 以叢草為林( )
④為 項為之強( ) 以蟲蟻為獸( )
⑤故 故時有物外之趣( ) 溫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神游其中( )
課后練習 沒有想象就沒有神游的感受,請用原文寫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說說“項為之強”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段中具體表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章具體敘述了幼時的幾件趣事,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鶴”在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請你寫出兩個帶有“鶴”字的成語或詩句。
1、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教
學
反
思 我在處理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這一塊上注重扎實開展、巧妙進行的原則,追求既實且巧的效果。首先鼓勵學生認真做好課前預習,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對照課文注釋排除閱讀障礙。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學習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加深記憶,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其次課上讓同學自由發言,以問題和心得的方式展示、交流預習成果。此時我的主要工作是解答疑問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如有學生提出“之”字在課文中有代詞和助詞兩種用法,我提示學生回憶“之”字的第三種用法,很快有學生回答“之”字在《鄭人買履》中做動詞使用。
古月正
[往事依依(蘇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2.往事依依閱讀答案
4.往事依依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