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小學生的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每個小學生都是未雕之璞,要使他們成為玉──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 小學 語文教學 性格
1.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審美價值觀,是小學生性格的養成所不可缺少的
1.1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
1.2小學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審美價值觀的作用。
(1)關注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就是關注人。關注人(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關注學科(關注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也是教學中一對至關重要的關系,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樂學與學會、會學的關系;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教書與育人(教知識與教做人)的關系;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認識與情感的關系。
(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用“心”施教體現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體現著教師熱切的情感。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更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其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2.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突出了人文性的獨特地位作用,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讓學生的性格在學習生活中健康成長,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
2.1語文教學加強了學生性格的塑造與培養,關注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語文教學時應時刻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并將其運用于教學過程當中。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以平等的姿態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我們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創新,尊重學生的隱私等。教師不可有私心,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時刻記著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以誘發其良好情緒;善于觀察學生情緒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創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樂于學習;發現并表揚學生的優點,尤其是“弱視群體”,更應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贊許,鼓勵他們進取。利用語文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語文課堂中應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心理相容。一個學生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特別是小學生在這樣的愉悅環境里,能夠對自己的學習價值與作用有一個充分的自我肯定與發現,也能對自己今后的語文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2語文教學突出了學生應具有的未來精神特征,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活力。營造創新教育的環境,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和積極探求,必須給他們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快樂、興奮的情緒與溫和寬松的學習環境,對認知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無情感的認知,也沒有無認知的情感。因此在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中,要注意兩點:第一,要使學生創新,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做到“三個自由”: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教學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和同學溝通信息。第二,要使學生創新,就必須讓學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學生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后產生的自我滿足,是一種積極而愉快的情緒狀態。心理學認為,激勵成功的獎賞會使學生產生喜悅的情緒,這種體驗能促進被獎賞者向著獎勵的方向努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也就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當中應該真正調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在教學中應注意兩點: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驗證,最后得出結論;二在學生自己做的過程中不要怕學生出錯,應鼓勵百花齊放,讓他們在激烈的爭辯中求同存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刻不容緩,我們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才能使素質教育更上一層樓。
總之,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這樣的語文教學也就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條件。
符尤見
[淺論語文教學對學生性格培養的重要性(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2.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3.語文教學論文
4.中專語文教學論文
5.中職語文教學論文
6.淺論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8.高一語文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