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從距離美學到交往對話美學--談范進與孔乙己的比較
清初的《儒林外史》達到了諷刺小說的高峰,其中塑造的人物也堪稱經典,廣為人知的人物范進幾乎成了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代名詞。自清以來,論述其人的文章浩如煙海,其形象也頗有爭議。
堪稱巧合的是百年之后又有一小說人物橫空出世,那便是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也是一個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范進與孔乙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然而他們的命運卻不盡相同。
范進苦盡甘來換得了大團圓的結局,孔乙己身殘志催終落得個悲劇的結局。
然而魯迅的小說作為現代小說的典范,其小說觀念與吳敬梓的小說觀念已大不相同。
吳敬梓筆下的范進僅僅是一個客體,好比戲臺上的演員,讀者也僅僅是一個看客,彷佛戲臺下的觀眾,演員與觀眾有種距離,人物與讀者也永遠隔著一層,讀者在欣賞完人物的洋相(范進中舉發瘋)后,也僅僅是長吁短嘆,沒有更深的思考。作者也消失在故事的背后,沒有參與故事,但卻一直編織著故事,彷佛多能的上帝管著人物的命運,但卻終不能活到世界上。
范進作為舊小說的人物就是一個提線木偶,命運掌握在吳敬梓的手中,表演在戲臺上,臺下是一群無名的讀者,他們只能發出笑聲或哭聲,但一個在臺上,一個在臺下,永遠是兩個世界,有著距離的鴻溝。讀者撒了一把傷心淚,換來了暢快的心情,這種傳統的審美心理稱為距離美學。
魯迅作為新文化的主將,革新小說的意識非常強,《狂人日記》就一反傳統的溫柔敦厚,顯現出強烈的現代色彩,《孔乙己》更是這方面的典型。
孔乙己不再像范進一樣榮歸故里,獲得大團圓的結局,而是走向了悲劇的命運。作者也沒有充當上帝的角色,任意玩弄人物的命運,而是作為一個有個性有血肉的人物--小伙計,參與了這場悲劇的制造,參與了與人物的交往,與人物的對話,讀者也不再是臺下的看客,也紛紛走上舞臺,與人物共命運,感受到切膚的痛楚,作者,人物,讀者,組成了一場交往對話的盛宴,這種現代的審美方式稱為交往對話美學。
作者郵箱: wy19830702@163.com
[從距離美學到交往對話美學(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最好的交往,是保持一定的距離!
3.交往禮儀的常識
4.交往禮儀常識
5.用平和的心態交往
7.贊美學校的散文
9.社會交往基本禮儀
10.小學人際交往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