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
一、古代詩歌“形象”理解鑒賞
1、人物形象:包括詩人的形象(或稱為抒情主人公)和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前者如《春夜洛城聞笛》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后者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李凝的隱患形象。從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設(shè)題時為人物形象的見聞、言行、心情、品質(zhì)、追求等,后者會再加上人物的身份類別判斷;和其他考點交叉,會設(shè)題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語言特點以及對該形象的評價等。
2、蘊含某種品質(zhì)或思想的形象:如虞世南《蟬》中“蟬”的形象,韋應(yīng)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中“雁”的形象。出題的方面為:物象的特點,蘊含的品質(zhì)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評價、塑造的方法、語言特點等。
3、詩歌中常見塑造形象的方法
(1)細(xì)節(jié)刻畫:人物形象多著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xì)節(jié)。如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慷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補劃金釵溜。和著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這一細(xì)節(jié)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闖進來的翩翩少年這一動作,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情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為塑造老漁翁的不怕嚴(yán)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性而進行的環(huán)境氣氛的烘托。
(3)對比襯托:如李商隱《柳》“曾逐東風(fēng)指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本是借秋日之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但詩人卻先寫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興手法:如白居易的《長相思》巧妙沿襲了《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婦懷遠(yuǎn)之情的深長和凝重。下片直述念遠(yuǎn)恨別的情懷,并點明思婦懷遠(yuǎn)的時間(月明)、情狀和地點(倚樓)。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接抒發(fā)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如《長相思》。
高考對詩歌中形象的考查一般可涉以下幾個方面:
(1)關(guān)鍵詞句的理解,包括內(nèi)容含義,在全詩中的作用及特點等。
(2)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
(3)景物特征及其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4)詩中形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5)全詩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6)所用典故的含義和作用。
二、古代詩歌語言鑒賞
詩歌語言具有精練、含蓄、跳躍性等特點。詩歌語言從內(nèi)容的角度可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征語言、特定稱謂語言。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征意義,象征人高潔的品質(zhì),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dá)一定的思想感情。情感語言:如“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象征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后游》杜甫)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nèi)バ蕾p,用業(yè)說明大自然是無私的道理。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它們大多源于典敵或前人詩文。
從語法角度分析,有以下一些詞需要關(guān)注: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shù)量詞等。
了解風(fēng)格特點,是鑒賞詩歌語言應(yīng)該注意的。了解詩歌的風(fēng)格有助于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dá)技巧。依據(jù)晚唐司空圖所列的二十四品,下面幾種常見的風(fēng)格特點應(yīng)把握住。
①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詩。
②平淡。又叫質(zhì)樸。特點是選用貼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淵膽的詩。
③絢麗。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④明快。特點是語言直接、明朗、爽快、潑辣、往往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詩。
⑤含蓄。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詩,李清照后期的詞。
⑥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在古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jié)構(gòu)形式的詞,常能表現(xiàn)特殊的表達(dá)效果,鑒賞語言時也應(yīng)注意。
①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diào)作用。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②倒裝:一般表強調(diào),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正常表述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李瑞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莆), 正常表述應(yīng)為“鸚鵡啄余香韜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③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象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鳳殘月”“桃李春鳳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的《寄黃幾復(fù)》)。
詩的語言要求精練、含蓄,同時又具跳躍性。①精練。即要求用盡量少的語言去表達(dá)豐富的內(nèi)容,用語要準(zhǔn)確、生動、形象。如《雨霖鈴》中“執(zhí)手相看淚對戀人分別時好壞種依依不舍的心情,他們該有多少離別話要傾訴,但只要能“淚眼”相對,因為那種依戀、愁苦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來盡情表達(dá)的,因而只能是四手相執(zhí),淚眼相對,情滿心中,卻語哽咽喉,一個“竟”字準(zhǔn)確、深刻地反映了這種心情。”②含蓄。詩的語言,不能象散文一樣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絕不是象朦朧詩一樣,使人不知所云,頗猜測,而是事情景明情真,只不過不是赤裸裸表白而已。如《揚州慢》中“橋邊紅芍,年年知為誰生?”為誰開放?但實際上是寫金兵入侵的戰(zhàn)火過后揚州的蕭條冷落景象。古揚州人煙稠密,市面繁榮,是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且環(huán)境優(yōu)美,河流縱橫。杜牧詩云:“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就寫出了古揚州歌舞升平的景象。而今朝“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橋邊芍藥也無人欣賞,自生自滅。而這一切都是外族人侵造成。這里不僅表達(dá)了作者對戰(zhàn)爭憎惡而且也表達(dá)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
[古詩鑒賞講座1形象與語言(人教版必修備課資料)]相關(guān)文章:
8.鑒賞詩歌語言教學(xué)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