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全譯(之二十六)(備課資料)

發布時間:2016-7-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2)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注釋】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說是指百姓,一說是指國家。此處我們認為指祿位和國家天下。 

(2)涖:音lì,臨,到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釋】 

(1)小知:知,作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責任,使命的意思,承擔大任。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 

孔子說:“百姓們對于仁(的需要),比對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評析】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貞(1)而不諒(2)。” 

【注釋】 

(1)貞:一說是“正”的意思,一說是“大信”的意思。這里選用“正”的說法。 

(2)諒:信,守信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評析】 

前面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這不是君子的作為,而是小人的舉動?鬃幼⒅亍靶拧钡牡赖聹蕜t,但它必須以“道”為前提,即服從于仁、禮的規定。離開了仁、禮這樣的大原則,而講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釋】 

(1)食:食祿,俸祿。 

【譯文】 

孔子說:“事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把領取傣祿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評析】 

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原文】 

1541 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師冕(1)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釉唬骸跋病!苯宰痈嬷唬骸澳吃谒,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2)師之道也! 

【注釋】 

(1)師冕:樂師,這位樂師的名字是冕。 

(2)相:幫助。 

【譯文】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沿,孔子說:“這兒是臺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钡却蠹叶甲聛,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里,某某在這里!睅熋嶙吡艘院螅訌埦蛦柨鬃樱骸斑@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季氏篇第十六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談論的問題包括孔子及其學生的政治活動、與人相處和結交時注意的原則、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將伐顓臾(1)。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2)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陳力就列(5),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6)矣?且爾言過矣,虎兕(7)出于柙(8),龜玉毀于櫝(9)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10)。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11)。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12)之內也。” 

【注釋】 

(1)顓臾:音zhu。 yú,魯國的附屬國,在今山東省費縣西。 

(2)有事:指有軍事行動,用兵作戰。 

(3)東蒙主:東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陳力就列:陳力,發揮能力,按才力擔任適當的職務。 

(6)相:攙扶盲人的人叫相,這里是輔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關押野獸的木籠。 

(9)櫝:音dú,匣子。 

(10)費:季氏的采邑。 

(11)貧、寡:可能有錯誤,應為寡、貧。 

(12)蕭墻:照壁屏風。指宮廷之內。 

【譯文】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愿意。”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F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笨鬃诱f:“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F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呢!” 

【評析】 

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采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此外,這一章里孔子還提出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边@種思想對后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基本不適宜現代社會,這是應該指出的。 

【原文】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譯文】 

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作主決定。由諸侯作主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很少有不垮臺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 

【評析】 

“天下無道”指什么?孔子這里講,一是周天子的大權落入諸侯手中,二是諸侯國家的大權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議論政事。對于這種情況,孔子極感不滿,認為這種政權很快就會垮臺。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種時代去,政權就會穩定,百姓也相安無事。 

 

[《論語》全譯(之二十六)(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論語十六原文及翻譯

2.論語第二十六則讀后感

3.英語科組備課總結

4.有關備課總結

5.英語學科備課總結

6.論語交友名言

7.論語選讀教案

8.論語教學課件

9.集體備課教案

10.生物集體備課總結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 亚洲伦中文字幕另类不卡 | 中文字幕一二区二三区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色婷婷在线播放看片 | 日本久久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