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崇東中學 王建國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學習課文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的論證方法。
3、了解并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含義,并且從其中受到教育。
教學重點與難點及說明: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做好重要文言詞語的積累。
2、體味孟子氣勢充沛的語句,體會圍繞論點,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課文 提問:“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考。意在啟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借助注釋讀通課文了解大意 1、讓學生散讀后,挑選自己認為有特點的句子在班上交流讀。 2、讓學生結合注釋,了解課文大意,教師對重點和疑難詞句進行點撥、小結。3、老師范讀,尤其是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1、散讀個別讀跟讀齊讀2、借助注釋翻譯質疑交流釋疑 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通過這幾輪讀后,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為隨后的“知”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理清層次讀懂課文 提問:1、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2、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3、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 研讀討論后明確:1、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2、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3、第三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4、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讓學生明確本文結構上的特點: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于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接著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
拓展遷移 討論:(1)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2)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暢所欲言(如: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布置作業 熟讀背誦課文;課外再閱讀、摘抄《孟子》內名句,做好讀書筆記。 閱讀,摘抄,感悟,體驗。 借助工具書,由課內向課外遷移,了解儒家經典著作《孟子》。
練習舉隅: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勞其筋骨 ( ) 餓其體膚( )
空乏其身 ( ) 所以動心忍性 ( )( )
行拂亂其所為 ( ) 人恒過 ( )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 )
2、孟子的說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長短錯落,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你以文章第②段為例加以具體分析。
3、孟子在文章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下面列出的名言中,與之意思相近的是哪兩句?
A、古人大業成,皆自憂患始。
B、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D、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語文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