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威
早在30年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就說過:“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識字,都要練習寫作,并不是為了給自己捐上一個‘讀書人’或是‘文學家’的頭銜,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能寫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了眼睛聾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文章例話》葉圣陶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10月第一版,第三頁)”這就準確地點明了寫作的重要性,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葉老的這段話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說寫作重要,是因為寫作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一個人能否較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及其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如果一個學生經過十多年的中學教育,尚不能寫出語句較為通順,主題較為明確,結構較為完整的文章,那么肯定沒有多少人認為這位學生是個合格的中學畢業生。既然如此那么板子該打在誰身上呢?因此我想就中學作文教學中的“觀察、感悟、創造”這三點來談談。
翻閱當今一些中學生的作文,記敘文寫老師,無非是夜半窗前的燈光、課本襯托下蒼白的臉、放學后循循善誘的促膝深談… …寫同學無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貴的禮物、一次難以說清的誤會、搬家與轉學引起的終生遺憾… …議論文的論據也不外陳景潤、張海迪、孔繁森、王寶森… …知識面何等的偏狹,內容何等的空洞。說到這兒就自然涉及到了觀察的問題。觀察是一種寫作準備過程,是攝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作者通過感覺器官的活動,對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對象進行仔細察看,并以自己的情感作出判斷翻。廣義的觀察除了指直接看到觀察事物外,還可指通過其他途徑獲取信息。
對于寫作來說,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為了獲取材料,必須學會觀察。觀察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學會用整體觀察和局部觀察的方法來了解事物的真相。整體觀察,即要求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對發生的事物做大范圍的探究,要做很詳細的全面調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環節。局部觀察則是一種不完全的觀察,觀察的范圍有所限制,但窺一斑可見全豹,從局部可反映出整個事件的意義。
其次要注意正面觀察和反面觀察。例如對一熱點事件可以從正反兩面去觀察,進行比較,才能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文章才能令人信服。
總之,要注意調整好觀察的角度,抓好事物的特征,觀察得越仔細,則描寫得越生動,文章就越感人。"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是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切實可行的做法。為了培養學生寫作的'詩外功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宏觀上理解生活、熱愛生活,另一方面則要指導學生去熟悉身邊的人物,洞察周圍的事物。尤其要激發他們觀察和思考的興趣,養成其感悟生活的習慣"(王在《作文教學與感受能力的培養》)。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感悟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可以使學生更熱情地投入生活,更主動地觀察生活,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所以作文教學中,在強調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感悟能力的培養。
感悟,即“有所感觸而領悟”。對于寫作來說,需要感悟,感悟是寫作的中心,是靈魂。事實上寫作的實質就是面對生活,進行深思感悟,用精當的文字將其表述出來。看來寫作涉及到三個因素:生活、感悟、表述,這三點都是寫作中應處理好的。本文所關注的“感悟”包括了這三點內容。
文章就是表達思想,“情以物興”、“緣事而發”(劉勰)。因此生活是感悟的發源地,是寫作的源泉。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包括兩方面:其一是直接的,包括觀察、調查、了解等;其二是間接的,主要來自于書本。
對于感悟能力的訓練,我認為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觀察閱讀。這是獲取寫作源泉的問題是學生親自實踐得感悟的階段。即讓學生圍繞寫作內容與要求去廣泛地、有針對性地自覺閱讀有關材料,或根據需要對事物進行觀察,從而獲得寫作的第一手材料,觸發寫作靈感。
第二步:暢談感悟。這是學生各抒己見互感悟的階段。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感表述出來,把有所感觸而領悟到的東西交流于同伴,從而喚起同伴的體驗、認可或爭辯,由此激活寫作的靈感,使感悟的內容得以升華。
第三步:系統成文。這是學生各自習作成文融感悟的階段。其中選材立意如何,結構安排的怎樣,語言運用的能力等,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寫作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寫作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具有一定規律的創造過程。從起始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與選擇,到大腦的轉換加工成為主體的自為世界,然后編碼、組合為全新的藝術世界,這整個流程,無不涉及寫作主體多方面的創造能力。”(李紹開《創造作文教學》)比如在選擇主題時,涉及主體的觀察能力和直覺感悟能力;在構思時,涉及主體的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謀篇布局時,涉及主體的結構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見,寫作中每一個環節的深入,都是主體創造的不斷推進。中學生的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如此。
但令人遺憾的是,多少年來,不少語文教師未能認識到學生寫作的創造性,沒有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提到應有的高度。盡管有的教師在克服寫作教學 中的隨意性、孤立性、單調性、依附性等無序狀態的傳統弊端,建構科學的寫作教學體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但是他們大都把立足點建立在作為客體的文章寫法上--諸如開頭結尾、層次結構、譴詞造句以及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論證推理等,而忽視了對學生在寫作中的各種創造能力的關注和培養。更為嚴重的是,有的教師再寫作教學中,觀念陳舊方法單一,其教學形式和手段是她當學生時從老師那學來的,而她老師的那一套又是從她們老師那里學來的,如此陳陳相因、曠日持久、毫無創造性的寫作教學,必然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寫作興趣,扼殺學生的寫作創造潛能,導致學生寫作的慣性和惰性。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對象是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在他們的身上不能沒有創造的能力。正如國外許多學者認為的那樣,創造能力的開發比自然資源的開發更為重要,它是國家興衰的關鍵所在。因而在作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體操作,就是將創造學的理論和中學寫作教學的規律結合在一起,實施創造性教育:
(一) 努力營造有利于寫作的創造性環境。創造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綜合效應”,人的創造力的發揮不僅和人的主觀因素有關,而且也和環境密切相關。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寫作的創造性環境。首先,建立暢通的寫作信息渠道;其次,完善激勵學生寫作的機制。
(二)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寫作既是寫作主體多種智能的綜合,又是寫作主體心靈的展覽、人格的體現。它不僅和主體一系列智力因素相關,而且更與主體的興趣、動機、意志、信念、追求等一系列人格因素相關。因此,在中學寫作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驅動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
(三)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果說創造性人格是人類創造活動的源泉和動力,那么創造性思維則是人類創造活動的核心和關鍵。因此在中學作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必須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開發。其中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要教給學生發散思維的方法。面對同一問題有意識地用發散思維去指導和要求,引導學生多方向變換角度去認識分析,以尋求不同的答案。如教學《雷雨》,可抓住周樸園復雜的性格、情感的多變性,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作文,提出自己的新見解。
(四) 將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是培養學生作文創造能力的根本保障。過去的作文教學,多是由教師定基調、定框架限制太多,學生為了穩妥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作文教學,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壓抑了學生的寫作激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致使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鮮感。這是一個必須走出的誤區。一方面教師要使學生放下包袱,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他們自由作文,大膽創新,宏揚個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調動他們的創新潛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這種有意識的指導下,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就會得到培養。
因此作文教學要想達到“我手寫我口”的境地,必須擺脫自我封閉的框架,走向開放教學之路,使學生養成觀察、感悟生活的良好習慣,發展個性,培養創造力。從而才能實現“自能作文不待師教,自改作文不待師改”的教育目標。
作者郵箱qxjd@263.ne
[中學作文教學中的觀察、感悟和創造(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
5.
6.勵志小故事和感悟
10.創造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