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細膩、真率的情感,欣賞清麗優美、富于含義的語言。
2、體味作者對憂患與苦痛、親情與人生的深刻情感。
3、弄清淚珠與珍珠的關系。
4、積累課文中引用的詩句、名言。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體味文章蘊涵的情感、領悟其中的人生哲學。
三、教學設想:
從整理分析“文學的淚--現實的淚--宗教的淚”入手,進而探討“淚珠與珍珠的關系”,也就是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學。
四、教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方法:自讀為主兼以合作探究
六、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眼淚是情感的結晶。我看中央電視臺2005感動人物評選頒獎晚會時我淚流了好幾次,我為叢飛的愛心所感動,為洪戰輝的堅強所感動……今天我們學習臺灣作家綺君的作品,來看她為何而流淚。
(二)快速閱讀課文,學生選擇教學目標。
(出示教學目標,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添加)
(二)初步自讀,解決內容和情感問題
①找出文中寫到了哪些眼淚。(可能總結的不同,允許從不同的角度總結)
文學的淚:《小婦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現實的淚:探親的淚、欲哭無淚、母親的淚;
宗教的淚:觀音悲淚、信徒的淚。
②白居易的詩為什么比不上杜甫的?
寫實、深刻沉痛;白寫的是為自己流的眼淚,而杜甫是寫為大眾流的淚。
③“枯眼見骨”的“枯”如何理解?
點撥:啟發學生想像,“枯”相對于“豐腴”而言,讓人聯想到深凹的眼眶,秋天的落葉……一切接近于終點的事物,一種遍嘗人生的況味的滄桑。這樣一來,關于老年人生理原因無淚的一段,理解上就水到渠成了,遍嘗了人生的艱辛,小小的痛已經不能激起情感漩波了,真正能使人“老淚縱橫”的,那是怎樣的傷痛呢!
“想想自己幼年時的淘氣搗蛋,又何嘗不是母親眼中催淚的沙子呢”,為什么把孩子比作沙子,也當引發學生感悟。
④對于這些眼淚,作者情感如何。
文學的淚:我們那時的少女情懷,并未能體會什么是憂患,只是喜愛文學句子本身的美。
現實的淚:人生必于憂患備嘗之余,才能體會杜老“眼枯見骨”的哀痛。
宗教的淚: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使人流下感激的淚。滿懷感恩的心,是最最純潔真摯的。
(四)自主發現問題,力求解決。
(問題集中后梳理出三個精要問題,三大組每組討論解決一個問題)
①這種種眼淚可不可以顛倒順序來寫?為什么?
這些眼淚的順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它們可以分為幾大類:文學--現實--宗教。由小到大,由淺入深。
②能不能改換題目,把《淚珠與珍珠》改成《淚珠》?淚珠和珍珠之間有什么關聯?是不是所有的淚珠都是珍珠呢?為什么?
明確:“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飽經憂患與珍珠的形成類似也可以用琦君的話來回答:“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難的毅力和智慧,這粒珍珠是隨著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
闡發的人生哲學,也就是眼淚之所以能變成珍珠,珍珠為什么又是淚珠的原因:生活中,每個人心靈中都應有一粒珍珠,他就有排除困難的毅力和智慧;雖歷盡困苦,流盡辛酸淚,我們亦需有一顆像珍珠一樣明亮,充滿光澤,晶瑩圓潤的淚珠。
無論文學作品中的眼淚、還是現實生活中、宗教的淚水,它們都使我們眼睛更清澈,使我們心靈更明凈與溫厚。這些包含著人生豐富高尚的情感的淚珠,是世間最美麗寶貴的珍珠。
③如果說這些眼淚就是珍珠,那么貫穿起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線,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這幾次的出現是不是簡單的重復?
明確:引入話題,雖然喜愛,但并不真正理解;再次談及,貫穿全文,說明戰勝苦難與憂患的韌性與意志;與開頭相呼應,更深切的體會到我們應感恩這個世界。
(五)自尋美句,談談理解和感受(這是一個積累提高的過程)
(六)拓展延伸
學習全文后你感觸最深的哪一種淚?生活中你有類似經歷嗎?
(七)作業布置
[《淚珠與珍珠》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