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設計
葛洲壩高級中學 譚小紅
課前準備:出示課題圖片
師:有沒有同學對我國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師:好,這是你了解到的,還有沒有其他的?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再想想。讓我們做個簡單的界定吧。對信奉道教的人稱什么?(道士)對皈依佛門的人稱什么?(和尚)在我國,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們舉一點加以證明。比如在喪葬禮儀上,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們有兩種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們知道,佛教徒,他們的逝世叫做“圓寂”,其遺體是要經過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遺存的骨殖被稱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來封存的。但是,當你知道一個道士死后卻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會有怎樣的興趣和疑問?他的背后究竟有過怎樣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余秋雨先生去探尋答案。
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一部分。看一看,這個擁有塔的道士是誰?他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學生齊讀)
師:大家讀的很整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給同學們提一個小小的建議(有學生在下面小聲說“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識到了,讀的快了,你們是一路匆匆行來,卻忘了欣賞沿途美麗的風景。阿爾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賞!所以,無論是生活中或是學習中,有時我們需要停下腳步,慢慢欣賞。但是,我想,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剛才兩個問題的認知。第一個問題,這個擁有塔的道士是誰?
生:(齊聲)王圓錄
師:第二個問題,他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師: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較為完整。你認為,是這樣的嗎?
生:不是
師: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這句話大聲地朗讀出來。
生:“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師:敦煌莫高窟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是一個佛教圣地。那么,一個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嗎?
生:不了解
師:那么,一個不了解佛教的人會怎樣對待莫高窟?現在我們就來分組瀏覽文章第二、三部分,讓我們自己來敘一敘,在中國二十世紀的初年,在敦煌,發生過怎樣的一段歷史,有過怎樣的一段故事。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簡單的分組,臺上的同學閱讀第二部分,臺下的同學閱讀課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這個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對我們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師:好,有請
生:他把洞窟刷白,還堆了幾個天官、靈師菩薩,破壞了敦煌石窟。
師:好,剛才你說到的其實包括了三個內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問問你,刷白的僅僅是洞窟嗎?
生:不是(齊聲)
師:是什么?
生:是壁畫(齊聲)
師: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畫。在他的兩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沒有了”,看課文!
生:(齊聲)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
師:好,注意概括的時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剛才說的第二點,他還塑了幾個天師靈官菩薩。看樣子,我們的這位王圓路王道士,還真帶有幾分對道教的虔誠。你說的第三點,他破壞了石窟,準不準確?請臺下的同學這時看到課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準確
師:那么,破壞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課文,“才幾下”
生:“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泥巴”,
師:但是,大家知道嗎?這莫高窟有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出示圖片字幕)公元336年,一個名叫樂樽的和尚來到了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當時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鳴沙山金光閃爍,象有無數的佛像在山間躍動。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樂樽和尚被眼前這莊嚴肅穆的景象驚呆了,既而有所頓悟,他莊重地跪下,朗聲發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使遠近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的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這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36年到20世紀初年,歷經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開窟造佛像,一千多年歷史的沉淀,無數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這王圓錄悄悄的毀滅著。(留了一會空白)
師:我聽見,靠近我的這個男生,剛才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好,臺上的同學這時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臺下的同學,你準備用怎樣的語言進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來送去,還用極低的價格跟外國進行貿易。
師:那么,你想想,在這兩者當中,誰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賣給外國
師:是文化遺產。他賣的是哪兒的文物?
生:中國的
師:中國的,不確切,現在我要求的是瀏覽課文第三部分,概括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誰能回答我?是哪兒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師:再具體一點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師:再具體一點。一個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著我一起看到,課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時間?
生:1900年5月26日
師:“他辛辛苦苦地清理著一個洞窟中的積沙”,這個洞窟是16號洞窟。那天,他無意中聽到里面有空空的聲音。結果,他發現,在這個洞窟里面,居然還有一個復洞。里面有數以萬計的經卷、文書、繪畫、雕塑等諸多作品。賣給了誰?
生:外國的考古家、探險家
師: 其實歷史遠遠不止我們課本上描寫的那樣(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發現的這個藏經洞里,出土的文獻大約有數萬件,時間上起三國兩晉,下迄北宋,歷經千余年,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英國人稱之為“中國文獻遺存的大寶庫”。不論是從數量還是從文化內涵來看,敦煌文獻的出土都可以說是20世紀我國最重要的文化發現。然而在經過了外國文化強盜的一番掠奪之后,如今的藏經洞已經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經洞照片20)我想問問大家,你們知道這藏經洞里有多少文物嗎?
生:不知道
師:真的不知道?那么,跟著我一起看到課文53頁的注釋。讀書還是要細心一點。好,看到沒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嗎?
生:四萬多件
師:其實,連這個數據也是不確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資料而言,有說五萬多件,還有說六萬多件的。事實的確如此,就像你們剛才告訴我的那樣,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藏經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實,我們是最應該知道答案的,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先給中華民族每個兒女的饋贈,如今,我們對它卻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國哈佛大 學福格藝術博物館里,在波士頓博物館里,在巴黎國民圖書館里,在日本的博物館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們北京圖書館里的還多的多。我想問問大家,當你們了解了這段歷史后,你們的內心涌動著怎樣的情緒?
生:氣憤
生:遺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師:好,把話筒傳到后面的女生,我想聽聽女生的看法。
生:傷心
生:我這時心里很難過
師:其實大家的情緒,作家也有。現在我們就來進行第二環節,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一找,讀一讀,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或者說,哪些句子觸動了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剛才的情感?
師:好,有請那位女生
生:讀“偌大的中國”一段
師:好,你告訴我,在剛才的朗讀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
生:與作者一樣,有一種悲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把它留在中國,在當時的情況下,會遭到中國官員的糟踐。倘若把它送給外國,可那又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饋贈。
師:進退兩難,怎么辦?我們只能怎么辦?
師:大哭一場,請坐。(老師再讀這一段)剛才這位女生說“悲憤”,你們能不能從我的朗讀中體會到,除了悲憤,還有什么樣的情感?
生:無奈
師:這個詞找的很準確,還有什么?
生:遺憾、痛惜
師:好,情緒越來越多了,我們請一個同學集中地來說一說。
生:作家的情感是傷心、惋惜
師:傷心什么?
生:中國的文化中國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國去了。還有痛惜、憤怒
師:憤怒什么?
生:憤怒當時的中國如此腐敗
師:其實,作家的情緒大家已經都說出來了。作家的情緒是既愛又恨。我們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種,有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這里屬于哪一種?
生:憤恨
師:作家有愛,他的恨是來自于他的愛的,這個愛是什么?對什么的愛?
生:對中國文化的深愛
師:對了,對中國文化命運的關注,對中國文化的深愛,所以,作家的情緒是既愛又恨,是愛恨交加,既痛苦又無奈。好,除了剛才這位女生說的這一段,還有沒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讀)我覺得這一段寫的是中國官員對中國的文化一點也不愛惜。
師:作家的情緒怎樣?
生:很失望,同時也很憤怒
師:他們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諷刺
師: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四部分(讀)從中,我體會到了敦煌研究者內心的辛酸
師:很好,你不覺得作家的情緒在這里也有變化嗎?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在想想,作家的情緒一路行來,這里有沒有變化?
生:有,以前的中國官員對文化不重視,而現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卻很重視,作者從這里看到了希望。
師:所以說,作者一路沉重之后,這里略微有了一點
生:好轉
其他的學生笑起來了)
師:激昂。好,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讀至“他滿臉困惑不解”)我覺得,作家在這里有對王道士的憤怒,他從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時空穿梭機,他肯定要去阻止。
師:說的不錯。其實我覺得,如果你把這個段落讀完,你會對作家的情感有一個更為準確的把握。所以你剛才說到,作家是憤恨,作家僅僅是憤恨嗎?如果真的有時空穿梭機,我們會到了那個時代,又會怎么樣了?你先坐下來。范讀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么?
生:無奈
師:無奈。世間諸多情感,唯有無奈二字最讓人傷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不是無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間的無奈,比之于余秋雨的這種無奈,那一種無奈更令我們傷痛一些?
生:后者
師:所以,剛才我們的同學們說,如果有時空穿梭機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時空穿梭機,我們又能怎樣呢?對于這樣的中國,這樣的民族,正如我們在后文看到的那樣,當時不是確也有一批送京的嗎?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當時運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為了交差,他們把這些珍貴的敦煌文書一分為二,二分為四,最后才湊了八千多卷交上去。這樣的民族和國家,我們能怎么樣了,作家又能怎樣呢?(停頓)還有其他的嗎?
師:我們的這篇文章很長,應該說充滿了感染力的語言比比皆。當我們一遍遍的讀著《道士塔》的文字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蒼涼悲愴的心境,他想要保護國寶,想要喚醒王道士的無知,想要攔下強盜的車隊,最終卻無能為力,而我們也跟隨著作家時而憤怒,時而痛苦,時而憂傷。這一切感情的源頭,都只因為那個王圓錄。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樣,我們的課文中有一段對他的描寫。(敘述)(出示他的照片)這就是我們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臉上似乎還有幾分
生:笑容
師: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現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一片嘩然)
生:對于這樣無知而麻木的中國平民,我對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過這件事的教訓,我們中國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對這樣的文化遺產要加以保護。
師:好,我們再請一位女生,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師:你會不會對他說點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師: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請一位
生:我想讓他住手,不要再破壞中國的文物
師: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實,我的心情,好,請你說吧
生:我想說,我們換換
師:你是說,讓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會怎么做呢?
生:我會想盡辦法,四處化緣,湊足運費,把它運到(停止了)
師:運到哪?運到哪?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是向哪里?
生:運到現在,運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師:哦,你還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學的時空穿梭機,運到現在,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確是無處可去。坐下來。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著他,我會和第一位同學說的那樣,盡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頓,或者以正言辭地對他說,你知道你出賣了多少珍貴的文物嗎?你覺得這樣有用嗎?
生:沒有
師:頂多換得他一個漠然的表情。我想我會離他遠遠的,再遠遠的,長長地嘆息一聲,然后轉身離開。因為他不是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禍首。那么,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禍首是誰?
師:王道士有沒有責任?
生:有
師:王道士愚昧而無知。他出賣了我們寶貴的文物。還有誰有責任?
生:官員
師:官員怎樣?腐敗,還有什么?無能。無能我們已經知道了,連運到京城的文物都保護不好,那么腐敗何以見得?從課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
生:茶香縷縷與股股炊煙
師:好,王道士有責任,官員有責任,還有誰有責任?
生:外國的考古家、學者
師:其實,他們是一群文化強盜。現在就讓我們見識一下這些文化強盜的嘴臉。(出示照片)
現在我們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經先后兩次來到中國,騙取了藏經洞中大部分文物。現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點特殊,他是一個有著深厚的漢學功底的學者,他曾經在這個藏經洞里呆了整整三個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閱讀了整個藏經洞里的所有的文書。每一張紙片他都翻過。他一邊翻閱,一邊把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兩白銀的價格換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貴文物。在所有盜取敦煌文物的外國強盜中,以斯坦因盜取的數量最多,以伯希和盜取的價值最高。這些文化強盜是怎樣的?
生:貪婪
生:無恥
師:貪婪我們已經了解了,無恥在哪兒?在課文當中找
生:讀“他們時常暗示,是他們的努力,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了光明。”
師:好,學到這里,我們已經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無知,中國官員腐敗而無能,外國強盜貪婪而無恥,這三個原因才導致了我們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問問大家,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來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站在現實的舞臺,遠眺一百多年前的歷史,它的眼中,他的筆下,難道僅僅是寫一次文化大流失嗎?
生: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師:是的,它反映出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某一段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泱泱大國的破敗,一個民族的衰微。當一個國家如果連主權都不能保存,保護文化,保護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種奢談。同樣,今天當我們再一次走過這道士塔前,聽到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語調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你們認為,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大家齊讀最后一部分。
(下課鈴響)
師: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給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些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王道士的塔就象一個巨大的感嘆號,這分明是歷史要我們聽懂他的這一聲長嘆啊!大家聽懂了嗎?下課!
當世界已經承認“敦煌在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
1、沒有必要:他本來就是一個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兒,就意味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記。(僅僅是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歷史嗎?他對我們的今天就沒有意義嗎?有,他還告訴我們,要尊重歷史,要重視文化文物的保護工作。
1、隨州,是我國著名的文物重鎮,其境內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更是聞名世界。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兩件文物是今年8月發現的,是原隨州市博物館的一名干部勾結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這個案件只是許多盜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陽古城墻:至今已有2800年的歷史。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
在經濟建設的大旗下,襄陽長達58米的古城墻拆了可我們拆的又何止這一點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嚴重破壞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進士第、翰林第也在頃刻之間被夷為平地,就連被文物和文化專家稱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價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術館后街號,也在爭議中被強行拆除了。
古城破壞了就無法恢復,而歷史文脈卻不能隔斷,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所呼吁的那樣:歷史文化的保護永遠不會太晚。
[《道士塔》教案設計(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嶗山道士教案
3.雄偉的塔教案
4.蟬的教案設計
5.閣夜教案設計
6.《草》教案設計
7.寫作教案設計
10.《稱象》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