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露華
筆者在教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于圓》一課時,對 “人走池底”中“走”的解釋感到疑惑。
備課時,筆者仔細看配套教參,教參對此句的解釋是這樣的:“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雖然這樣翻譯意思清晰明了,但是細分析一下,筆者認為這句解釋值得琢磨--據筆者淺薄的古文知識所知,古書中的“走”是“跑”之意,并非現在所說的走,這是基本的古文知識。那么教參中為何直譯為“走”呢?況且,人們怎樣走到池底呢?于是筆者再查看附錄的有關資料,希望能從中得到啟示甚至是準確的說法,可是資料并沒有提及。
帶著疑問,筆者查了《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文獻對“走”字的釋義有三:①跑,逃跑。《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②奔向,趨向。《史記蒙恬列傳》: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走瑯牙。”③仆人。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辨」行,走。現代的“走”古代稱“行”,現代的“跑”古代稱“走”。這證明教參中把“走”直譯為現代文的走是謬誤的。那么譯為那一種解釋較恰當呢?從語法看,原句是簡單的主謂賓結構的句子,顯然,“走”是謂語,且做動詞。從以上三個釋義看,應該是譯為①或②;再從邏輯意義看,當時文中的“余”難得一游“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的于圓,按照常理,他當然會跟隨友人慢慢觀賞,這也符合主客之禮。顯然,以為“跑”是不恰當的。那么就剩下第二個釋義了。琢磨一下,這個解釋未嘗不可:理由一,它符合語法;理由二,當時的“大池”結構跟現在香港的“海洋公園”一樣,用玻璃建造一個海底世界?人透過玻璃觀賞海底奇觀而安然無恙?在古代,這樣的玻璃建筑是不可能有的。那人怎樣能到打池底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嘗試查有關古代建筑的資料,卻沒有找出對于圓結構的詳細解說。這是筆者有這樣的猜想了:“走”是釋義為趨向。水池的結構與一般水池無異,特征是池大,水清,池中有假山石和種有荷花。“余”等人是俯下身子往池里看時,清澈的池水倒影著天上的云,于是就給人“仰視蓮花反在天上”的視覺感受。 因此筆者認為,把“人走池底”中“走”釋義為趨向是既合乎語法,與合乎邏輯的。
作者郵箱: ggggg99999@21cn.com
[談《于圓》:走不是走(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生活隨筆:走長城
2.體育走大鞋教案
4.
5.關于友情走心的說說
6.走心溫暖的句子
7.走獨木橋的教案
10.小班走跑游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