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蠹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12-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二十二  五  蠹

                            《韓非子》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韓非提出的治道應適合時代要求,反對政治上頑固守舊的進步意義;

  2.了解本文從大量事實中分析歸納結論的論證手法和論證深刻、周密,行文生動    活潑的寫作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文章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之間的關系。

  2.難點: 文章所表現深刻的思想意義。

三、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蠹dù(蠹蟲)    luǒ(瓜類植物的果實)    bàng(同蚌)  蛤gé(蛤蜊)  燧suì(用以鉆火之木柴)  鯀gǔn(古人名,傳說是禹的父親)   瀆dú(水道,溝渠)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  紂zhòu(商朝末代君主)  耒lěi(農具,狀如木叉)  茨cí(用茅或葦蓋屋子)  椽chuán(椽子)  斫zhuó(砍)  糲lì(粗米)  粢zī(小米)  藜lí(草名)  藿huò(草名)   ní(小鹿)     chā(掘土工具,鍬)    bá(大腿)  脛jìng(小腿)    xié(約束)  婁lóu(二月祭,祭飲食之神)  穰ráng(稻、麥等的桿)  橐tuó(一種口袋)  鎬hào(周朝初年的國都)    xiān(鍤一類兵器)

作者簡介:

    韓非,即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思想家荀況的學生,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出身韓國貴族,見韓國日益削弱,屢次向韓王進諫,主張變法圖強,但終不被采納;又因“為人口吃,不能說道”,便發憤著書,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其書傳到秦國,甚得秦王賞識,后韓非至秦,被同學李斯(“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為不如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等人陷害,死于獄中。他的著作收集在《韓非子》中,共22卷55篇。

韓非思想簡介:

  1.韓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鄭國子產作刑書,魏國李俚作《法經》,申不害提出重術,慎到提出重勢,商鞅提出更法。韓非在前代法家學派諸家學說的基礎上,集其大成,提出以法治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他說: “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韓非稱法令為“名”,以法賞罰叫“刑”,“人主欲將禁奸,則審合刑名”(《韓非子二柄》)

  2.韓非的歷史觀。

    韓非反對“是古非今”,《五蠹》篇中,他提出歷史發展是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韓非重視歷史發展的經濟因素(見《五蠹》)。

解題:

    五蠹: 節選自韓非《韓非子五蠹》。五蠹,指當時社會上的五種人: 1.學者(指戰國末期的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私門的人),5.工商之民。韓非曰: “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蟲。P337注①。

    上古之世,人民少  而  禽獸眾,人民不勝⑵禽獸蟲蛇;      有圣人作⑴,

          時代    稀少然而    眾多    受不了        (的危害)      出現

    之:助詞,無義                                        作:舉起,出現

構木為巢  以避  群  害,  而  民  悅⑵之,使(之)王(于)天下⑶,號之曰⑷有

架    巢室來躲避這些禍患  于是  很喜歡他        作王          稱之為

巢氏。民食果      蛤⑸,腥臊惡臭而  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

        吃果實瓜類蚌蛤          而且              生病              燧木

取火⑹以  化  腥臊,      而民說⑺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⑻之世,

      用來烤熟    (的食物)

天下大水      而鯀禹          決瀆⑼。  近古之世,桀紂⑽暴        亂  而

        (泛濫)      (率領百姓)挖河(泄水)                殘暴(天下)混亂

湯武⑾    征伐。    今        有  構木鉆燧于夏后氏⑿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

    (起兵)    (他們)現在(如果)  人          夏朝              被    嘲笑

                                            后:君主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          今有美  堯舜⒀、鯀禹、湯

                                  既然這樣,那么    贊美

武之道      于當今之世者,必為新  圣⒁笑矣。是以圣人不期  修  古⒂,不法

  的治國之道                  新興帝王      因此      要求學習古代    效

                                            期:希求  修:學習,仿效

  常    可⒃,論⒄世      之事,  因  為之備⒅。宋⒆人有耕  者,田  中有

法通常的做法  研究當代社會  情況  從而    作準備        耕種    土地

  常可:指舊制度  論:研究  事:情況 因:按照,從而 備:采取措施

株⒇,兔走      觸  株,折頸而死,        因釋  其耒(21)而守(于)株,

樹樁  奔跑的兔子撞到              (這個人)就放下          守候    (旁邊)

冀(22)復  得兔,兔不可復得,而        身(23)為宋國(24)笑。今欲  以先王之

希望  再次                    (這個人)本身  被    (人)      妄圖用

政  治  當世之民,皆  守株之類    也。

辦法治理          都是    一類的人

第一段: 通過上古、中古、近古三個歷史時期的不同情況而產生的不同辦法來說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的觀點。

    其目的在于批駁儒家學者“法先王”的保守主張,作為改革的理論依據。

    從論證方法看,本段先列出上古有巢氏、燧人氏因發明創造之功而被推舉為王,中古之世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舉為王,近古之世湯、武因征伐桀、紂之功而稱王這樣三件歷史故事,其目的是為了下面的推理: 即“有構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所笑……”然而,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推出這樣的結論: “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于當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這就推論出當代的“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本段的論點: “不期修古”。以上是舉例論證法和分析論證法,接著,下邊用比喻論證法再次加以論證。比喻論證法的運用應注意所用來論證的比喻故事述完之后,必須扣到論題上。所以,作者一句話將此故事扣到論題: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一個“笑”字將論題與比喻故事有機地聯系起來: 一個是為新圣所“笑”,一個是身為宋國“笑”,雄辯地揭示出“法先王”觀點的幼稚可笑。

                    第二課時

    古者  丈夫⑴不耕,草木之實  足        食⑵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  足

      時候男子              果實足夠(人們)吃      女子  紡織      皮毛

衣⑶也,不事  力      而養  足⑷,人民少而財⑸有余,故民不      爭。是以

穿        從事體力勞動  衣食充足        但物資            (相互)爭奪

                        養:供養,衣食

厚    賞⑹不  行,  重    罰  不  用,而民自治⑺。  今人  有五子不為多,

優厚的賞賜不必執行  重重的刑罰不必使用    自然就不亂  人們        算

子又有五子,大父⑻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  力  勞  而供

            祖父                                物資    從事體力勞動  享

養⑼  薄,故民爭;雖  倍  賞⑽累  罰⑾而不  免  于亂。

用之物少          即使加倍賞賜屢次懲罰卻不能避免  禍亂

第二段: 從經濟方面分析古今之不同。

    理由是古代“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今天則是“人民眾而貨財寡……故民爭”。韓非在本段中提出了人口發展的問題,所謂五子生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的說法,實際上是人口論的觀點。

    堯之王  天下也,    茅    茨            不  剪⑿,    采    椽

        治理    的時候  用茅草覆蓋屋頂,而且沒有修剪整齊  用柞木做屋椽,

    之:取獨

    不  斫⒀,糲粢之食⒁,藜藿之羹⒂,冬日  ⒃      裘,夏日葛⒄    衣,

而且不加雕飾  粗糙的飯食  野菜的羹湯      穿小鹿皮的袍子    穿麻布的衣服

 糲:粗米 粢:小米 藜、藿:野草名   :小鹿 裘:名作動,穿袍子 衣:名作動,穿衣

雖    監門⒅之服  養  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  執  耒  ⒆以為  民先

即使是看門人  衣服食物  差比他們                親自拿著鐵鍬  來作為  帶

              虧于此:于此虧

⒇,  股  無  (21),脛(22)不生毛,雖臣虜(23)之勞  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

頭人  大腿不長肉    小腿    長      奴隸      勞苦            由此說來  

股:大腿  脛:小腿              臣虜:奴隸

夫古之讓  天子(24)者,  是  去  監門之養  而離臣虜之勞也,故      傳天下

  古代禪讓    職位的人  這是離開      生活和        勞苦    (他們)把天下

    之取獨                                                  傳:禪讓

            而不足  多(25)也,今之縣令(26),一日身死(27),子孫  累世  駕

禪讓(給別人)也不值得贊揚            長        旦死了          們幾代乘車

                                             世:代   駕:套車,這里指乘車

(28),故人  重  之。  是以人  之于  讓也,      輕    辭(29)古之天子,

      老朋友敬重他們  因此人們  對于禪讓  (古時)輕易地辭去          職位

                      之:取獨

難  去  今之縣令者,                      薄厚之實(30)  異  也。

很難辭去            這是由于(他們獲得利益)多少的實際情況不同啊

第三段: 舉出兩個例子對比。

    用對比論證法證明古代天子是為了躲避“監門之養”和“臣虜之勞”;今天的縣令所以不讓其位是因為可以使“子孫累世  駕”。

    夫  山居    而谷    汲⑴者,      臘⑵      而相  遺⑶以水;澤    居

    那些住在山上  到深谷汲水的人們  祭祀的日子里  互相饋贈用    在洼地居

                 谷:山澗   :二月祭,祭飲食之神 臘:臘月祭,祭百神 遺:饋贈

  苦(于)水⑷者,    買  庸  而決    竇⑸。故饑歲之春⑹,幼  弟不    餉⑺,

住      水澇的人們  雇傭他人  掘水道排水    荒年        幼小  得不到吃的

                              決通掘,掘水道  竇:蓄水的孔穴

穰歲⑻之秋,疏    客⑼必      食,    非  疏  骨肉      愛  過    客也,

豐年        陌生的客人一定給他吃的  這不是疏遠    之親而偏愛過路的

                多少之實異也。是以古之易⑽財,非仁也,      財多也;今

這是由于(物資的)                      輕視財物  仁德  (而是)        現在

      之爭奪,非鄙⑾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      高也,      勢  薄⑿也;

(人們)的        粗俗                        (品德)高尚  (天子)權勢輕微

重  爭土橐⒀,非      下也,權  重也。故圣人議          多少、論      薄

重視爭奪高官    (品格)低下  權勢很重        研究(財物的)      (權勢的)輕

厚為  之  政⒁,故薄罰不為慈,  誅  嚴不為戾⒂,稱  俗⒃而行也。故  事

重推行某種政策    輕    算仁慈  誅戮      暴戾  適合世情  行事  所以情況

因于世            而備    適  于事⒄。

因時代(不同而有異)而措施應適合于當前時代的情況

第四段: 舉出兩個例子證明上段提出的論題。

    一個是“山居而谷汲者”與“澤居苦水者”對水的不同態度;一個是“饑歲之春,幼弟不餉”與“穰歲之秋,疏客必食”,用以說明人與人的關系不取決于“仁義”,而是取決于財富的多寡,從而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證上段的論題,得出本段的論點: “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這是說明人們在經濟方面的態度。進而作者又推論人們的政治態度: “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接著得出結論: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世。”

                    第三課時

    古者  文王處(于)豐鎬⒅  之間,地  方  百里⒆,        行  仁義而懷

        周       在     兩地      土地方圓        (但是他)推行      安撫

西  戎⒇,            遂  王(于)天下。徐偃王(21)處(于)漢  東(22),地方五

西方各民族,使之歸順  于是稱王                        漢水東面

百里,行仁義,割  地  而朝(23)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24)恐  其

              割讓土地來朝拜  的            楚        擔心他(強大起來)而

害  己也,      舉兵伐  徐,遂  滅    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

危害      (因此)率兵討伐    于是消滅了它

義而喪  其    國,是  仁義用  于古(25)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  異  則  事

    喪失自己的    這是    適用于古代                    時代不同那么辦法

    異也。

也該不同

第五段: 例舉歷史故事加以論證。

    用它論證論點“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事例是: 周“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義而喪國”,正反對比,說明“世異則事異”。

    當舜之時,  有苗(26)不  服,禹將伐之,舜曰: “不可。上      德  不厚

    在    時代  三苗部落不愿歸附                    行  在上位者德行微薄

                                                        上:指帝王

而行  武⑴,  非  道也。”    乃修      教⑵        三年,執  干戚  舞⑶,

  使用武力  這不是正義的行為  就修整推行教化,(延續)      手執    而

有苗乃服。共工⑷之戰,    鐵  短者及乎敵⑸,    鎧甲不堅者  傷乎體,是

    才歸附      的那場戰爭      的傷及敵人的身體          被        這說

  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  異則備  變。

明                          事情    應該變化

第六段:例舉另一個歷史故事加以論證。

    論證的論點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事例是舜“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用來舞蹈,表示偃武修文,以仁義教化代替武力征伐,得出結論“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  于道德⑹,中世逐  于智謀,當今爭  于氣力。

        競爭      上      角逐            較量

第七段: 小結。

    重點在于“當今爭于力氣”,這是法家學者的重要主張,即重視耕、戰,加強國力,以武力征服天下。

    齊將攻魯,魯使子貢⑺說  之。齊人曰: “子  言非不辯⑻也,        吾所

                        勸說齊國          你的話不是言辭不巧妙(然而)  想

欲者  土地也,非        斯  言所謂⑼也。”遂舉兵伐魯,去      門  十里

要的是        不是(你的)這些話所說的東西              以距魯都城門    處

以為界⑽。故偃王    仁義而徐亡,子貢  辯  智  而魯削⑾,  以是言之,夫仁

作為國界        推行                有雄辯智謀    土地減少

義辯智非所以持國⑿也。  去  偃王之仁,息  子貢之智,循⒀徐魯之力,  使

        用來治國的辦法  去掉          廢止          依照      國力  用來

敵  萬乘⒁,      則  齊荊之欲  不得行于二國矣。

抵御大國(的侵略)  那么      欲望  能在這兩個國家推行了

第八段: 例舉一件歷史事實再次論證仁義之不可行。

    子貢說齊,而齊兵伐魯,充分證明了仁義智辯的蒼白無力,而戰爭的勝負取決于武力。作者又將“偃王仁義而徐亡”與“子貢辯智而魯削”同時援引來證明“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這一道理。為了深入論證,作者又從反面說明,如果徐、魯兩國重視耕戰,那么,恐怕將會另一種結果。

韓非論證的特色:

    作者善于從對客觀事物的具體分析中引出結論。如從上古人們造屋、用火、治水的事實中,引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結論。韓非的議論富有分析具體,論證充分的特點。作者為了闡述一個觀點,用了大量的論據,并做了具體的描述和分析。如對上古的社會情況,對堯和禹的生活的艱辛等都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評述。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還采用設喻取譬的方法。如引用守株待兔的寓言,可謂設喻論道;講山居者,澤居者對水的態度,饑歲、穰歲對食物的態度,可謂就近取譬。這都可幫助闡明觀點,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題、第四題。

                            (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   溫鈞 編寫整理)

[五 蠹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五蠹節錄原文及翻譯

2.《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4.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8.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9.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茄子国产成版人视频在线观看 | 看a在线先锋影音 | 青青青视频香蕉在线视频 | 日本久久A级推油电影 | 在线观看三级a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