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 一個》中語病累累?(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7-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李廷斌

語文課本在語言運用上的示范性意義不言而喻,社會對其規范性的要求可想而知。筆者認為,一些在語法上有可能出現爭議的句子,在初中課本中出現不是太妥當的。但是我看了初中語文中的一篇課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老人教版初中五冊《語文》課本,現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皆入選),對其中的一些句子頗有疑惑,現列出來,以望求得指教。

1.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

“當”,《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正在(那時候、那地方),當,從時態上看,屬于進行時;以后,屬于完成時。二者時態不一致,顯然不能一起出現。如一起出現用“當……以后”的結構,那這個句子中“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可以改成“正在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明顯矛盾。

筆者認為,這個句子改成“在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或“當你找到某種答案時”,就沒有這樣時態矛盾的問題了。

2.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

這個句子在全文中雖然是引用“有人這樣回答”的話,但后文接著是“對此我完全贊同”。所以應該考慮這句話值得“完全贊同”的理由了。顯然這樣的看法不合事理。不僅沒有哪個人能精通各種知識,而且沒有精通各種知識的人卻成了大事的人比比皆是:如愛因斯坦就不一定精通古代史,霍金不一定就精通插花……況且生活也不可能有“精通各種知識”的人。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有誰是靠“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精通了各種知識”而成了“一事”的人。這句話若對它“完全贊同”,顯然太絕對化了。

我想,這句話根據前后文,可改成“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插花,各種知識都有所涉獵,就有可能更有助于自己的成功”,這更合邏輯些。

3.因為葡萄壓榨機用來從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積上均等加力。

這個句子從形式上看是因果復句。因果復句的要求分句之間的確存在因果關系,但這一句,“葡萄壓榨機用來從葡萄中榨出汁”的“前因”,能否導致“它在大面積上均等加力”的后果呢?“因果”乃“前因后果”,顯然“加力”在前,“出汁”在后。另外我們再看看這個仿照其結構而編造的一個句子,“因為電飯鍋用來把米做成飯,所以它在鍋內全面加熱”,這句中有無因果關系?

4.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

這個句子在語法上值得推敲。2002年湖南長沙中考卷的病句辨識題中屬于有語病的一句:能否刻苦鉆研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這句“病”在“兩面對一面”。2001年全國高考卷的病句辨識題中屬于有語病的一句:如何才能讓大家都富起來呢?關鍵的問題是知識在起決定作用。“知識在起決定作用”其實就是知識的多少在起決定作用,這句須改為關鍵在于讓大家有充實的知識。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關鍵”在句中的意思是“對情況起決定的因素”。而“如何運用知識”句含有知識運用得好、壞之分,甚至還包括不運用。后兩者能成為發揮創造力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且“真正關鍵”中“真正”完全可以刪去。根據前后文,筆者認為這個句子應改為“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好知識”或“能否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

5.有一天,古登貝爾克半開玩笑地自言自語道:“是不是可以在幾個硬幣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壓榨機的壓力,使之在紙上打印出印花來呢?”由此發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

這段話中是兩個獨立的句子。古登貝爾克的自言自語后用的(?”)就相當于一個句號,這樣“由此發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成了獨立的一個句子了。一個句子,要求結構完整,但這句話少主語,“由此”后加個“他”,比較規范。

6.此后不久,他就發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游戲,從此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

“從此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此”,顯然指代的是“他就發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游戲”,但這句話令人疑惑的是:到底是他(羅蘭布歇內爾)一個人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還是游戲機的革命以他(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游戲為契機而開始的了?不知游戲機的歷史的回答是什么。

7.認為“我不具備創造力” 的人當中,有的覺得創造力僅僅是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他們的,從而進行自我壓制。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里,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即便是他們,也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相反,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

“靈感”的特點是突然產生,這段話中“如此非凡的靈感”的“靈感”也有點給人“突然產生”的感覺。“如此非凡的靈感”指的什么? “如此”為近指,在這段話中的意思應指“上文提到的情況”,但這段話上文只講了他們是創造的宇宙里 “光輝燦爛的明星”,并沒有講到底是怎樣的靈感。這段話,前半節以“創造力”為話題,后半節就突然成了“靈感”了。即使“創造力”與“靈感”很有聯系,但二者絕不等同。這段話中,“如此非凡的靈感” 應需要前文必要的鋪墊。文氣才更順暢。不過“靈感”即“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力的思路”,其特點為“突然產生”,但課文中這樣說成“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這就讓人理解為“靈感”是“逐漸”產生的了,這與生活事理有所矛盾。而課文這句話中“一閃念的想法”倒具有“靈感”的特征。由此,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一下,將原文中的“靈感”改為“創造力”,這樣,前面提到的問題,都不存在了。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確是一篇頗具啟發性的好課文,進入初中教材也好多年,但以上句子,在筆者看來,在語言規范運用上如要對初中學生取到示范作用的話,應當值得商榷。根據注釋可看出,本文原為英文作品,后翻譯成日文,我們課本所選譯文是從日文轉譯過來的,在轉譯的過程中有無信息的逸散或誤會呢?在信息十分發達的今天,這么一篇好文章,為什么不直接從原文翻譯過來,反而要用轉譯呢?

作者郵箱: z1z0658@sina.com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 一個》中語病累累?(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議論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案

2.辨析并修改語病的教案

3.描寫春天事物的成語

4.當止不止文言文翻譯

5.形容人處理事物態度成語

6.感嘆事物變遷的詩句

7.稅務會計事物實習報告

8.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事物上

9.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10.碩果累累的近義詞是什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青青国产只有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中文AV字幕乱码 | 在线观看不卡免费视频 | 先锋影音最新在线资源网 | 亚洲欧美在线另类 | 久久免费久久爰精品 |